画舫斋内有唐槐

chris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0号,星期二。今日阳光明媚,在暖气团的笼罩下,气温一路攀升,最高可达33℃。然傍晚时分,恐有分散性雷阵雨。这是北京近几日的天气模式。天热也挡不住我要去北海看唐槐,因为在某公众号的文章里提到到北海画舫斋的东北侧有个庭院被称为古柯庭。<span style="font-size:18px;">庭院中有一棵古老的槐树,名为“唐槐”,树龄已有约1200年,是北京市的一级古树。这棵槐树的胸围达到596厘米,树高13米,冠幅9米。由于这棵树是在唐代种植的,因此得名“唐槐”。</span></p><p class="ql-block">古柯庭每天仅在上午9点到10点对游客开放,周一闭园。由于没有做好功课,我到的时候,古柯庭已经关闭。遗憾之余,我还是远观了它的容貌,也算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既然不能如愿近距离观察唐槐,那就让我好好欣赏一下画舫斋吧。</p><p class="ql-block">画舫斋</p><p class="ql-block">面舫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位于北海东岸,往北可达先蚕坛,南邻濠濮间,再南可通陟山门。原据欧阳修的《画舫斋记》而造其形、得其名。其内景致典雅、一步一景,是北海公园内一处重要的园中之园。</p><p class="ql-block">清代的画舫斋不仅作为皇家游赏之处,更兼具阅兵赛箭、君王求学、戏曲宴饮等诸多功能。</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黎元洪政府总统府秘书长饶汉祥特选于此处短暂居住;1925年北海公园开放以后,北海公园董事会选定此处作为董事会会址;新中国成立后,画舫斋逐渐成为举办书画展览的一处圣地。</p> <p class="ql-block">画舫斋是北海公园一处著名的园中之园,此地在明代为凝和殿,后改为清帝行宫,门前一带曾是清帝考验八旗子弟弓马箭术的地方。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将此处改建为画舫斋,斋内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以池水为中心,南为春雨林塘殿,东西分别是镜香、观妙室,四面环绕回廊,构成一处幽深的庭院。西北角院落为小玲珑,东北为古柯庭、奥旷和得性轩等。古柯庭前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槐,相传为唐槐。清末,慈禧常至此游幸与传膳。光绪帝与老师翁同龢也曾在此居住、学习。</p> <p class="ql-block">春雨林塘</p> <p class="ql-block">画舫斋是清代行宫建筑,在北海东岸。称水殿。这是一座以方形水池为中心,回廊四匝的幽静庭院。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东西为镜香、观妙二室。</p> <p class="ql-block">镜香</p> <p class="ql-block">观妙</p> <p class="ql-block">画舫斋</p> <p class="ql-block">古柯庭和小玲珑都因时间已过,没有进去。只能从外面遥望一番了。</p> <p class="ql-block">古柯庭</p> <p class="ql-block">小玲珑</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的池塘里鱼儿悠闲地游弋,清脆的鸟鸣更显画舫斋的幽静,虽然偶尔听到游人的说话声。</p> <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不时地从我的镜头前掠过,给这座幽静的庭院增添了几分灵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