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梅雨季:传统与科学的碰撞</p><p class="ql-block"> 鲁胜峰</p><p class="ql-block">“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梅雨,作为我国独特的气候现象,不仅带来了丰沛的降水,也承载着人们对季节更替的感知。2025年的梅雨季节,较往年明显提前,引发了大众对梅雨规律的关注与讨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年梅季提前迹象显著,根据“芒种逢丙日入梅,小暑逢未日出梅”的传统推算方法,2025年6月5日芒种,6月6日为丙午日,所以今年6月6日入梅。这一结果较往年平均入梅时间大幅提前,打破了常规的气候节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民间,老辈人流传着“四月廿一下雨天,四十五天落梅雨”的说法。从经验角度看,农历四月二十一前后正值东亚季风强弱转换期,大气环流极不稳定。此时出现降雨,可能意味着大气环流开始调整,暖湿气流较为活跃,为后续梅雨季节的到来创造了一定条件。而且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某些年份四月廿一下雨,后续确实出现了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所以总结出了这样的农谚。在过去没有现代气象监测手段时,这些农谚为人们安排农事活动、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参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过,现代气象学认为,梅雨的形成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以及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仅依据四月廿一这一天的天气来预测后续四十五天的梅雨情况,过于简单片面。如今,气象部门对2025年梅雨的预测是基于大气环流模型、海洋温度数据等多方面的科学监测和分析。今年预计7月13日出梅,整个梅雨期近40天,与老辈人说的四月廿一下雨就有四十五天梅雨的说法并不完全吻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传统农谚是先辈们长期生活经验的结晶,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气象科学则借助先进的技术和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更精准的预测。在面对自然现象时,我们既要尊重传统智慧,也要相信科学的力量。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多变的气候,合理安排生产生活,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