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音乐:爱在天地间</font></b></h1> <b> “你问我520怎么过,我略过,错过,借过,难过,爱过,我闭门思过,得过且过,一笑而过,擦肩而过,我绝不能忘记那些骑车飘过,沉舟侧畔千帆过。”</b> <b> 吾之车友们,520此日,爱意盈满乾坤。</b><div><b><br></b></div><div><b> 看那世间男女,情意缱绻,宛如鸳鸯戏水,令人心生艳羡。然吾等之间情谊,历经岁月之雕琢,如陈酿之酒,愈久弥香。</b></div><div><b><br></b></div><div><b> 忆往昔,那年也是5月20日。我们一行13人历时13天,骑着单车,踏上了骑寻汉江源头的旅程,一路艰辛,互相帮助,相互扶持,不离不弃,此等情谊,千金不换。</b></div><div><b><br></b></div><div><b> 值此今天5.20,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感谢曾经陪我走过风雨,给我带来阳光的车友们。愿我们的“爱”情如同高山流水,源远流长,永不干涸---"我爱你们;</b></div> <b> 一条河流的秘密或许只有河流自己知道。沿长江最大最长的支流-汉江-上溯寻源,这是我们从年轻时多年的梦想,</b><div><b><br></b></div><div><b> 那年也是5月20日,我跟着12个伙伴,一行13人历时13天</b>,<b>用小小的折叠车,用更年轻更成熟的激情到上游和源头地区去,对汉江作一次没有不可能最后完成的采访,这是一次骑行,也是一种膜拜,更是对汉江的感恩和回访。</b></div> <b>汉江,从地理上来看,它是长江最大的支流。</b><div><b><br></b></div><div><b> 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上看,汉江流域有着不亚于长江、黄河的重要性。仅就汉王朝,以及汉末年间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三国时期”而言,汉江沿途的历史文化重镇便有勉县、汉中、安康、襄樊、武汉等等,《三国演义》近一半的故事都发生在这几个地方。</b></div><div><b><br></b></div><div><b> 而这些地方古迹的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却远离了我们的视野。我们的梦想,便是通过我们的行动,找到更多的同道者,一起来保护我们“母亲河”的环境。</b></div> <b>我们认定我们做的事情不但有意义,还很有趣。有意义是责任,有趣是兴趣,两者兼有,方可长久。<br></b><div><b><br></b></div><div><b> 自行车队绿色汉江行路线计划安排;</b></div> <b>今朝恰逢五二零,爱意翻涌心难平。<br>年少痴梦逐江源,遥想浪漫诗中翩。</b> <b>我们和现在的江城驿站美友一样,出征横幅上签名;</b> <b> 由汉江起源宁强为起点,采取骑自行车为主,搭乘车为辅等方式,计划2010年5月用十二天时间经二十余城镇3000余里路程抵达武汉。团队由十二位老年自行车队员组成,分别负责文字、图片、摄制,安全,后勤。</b><div><b><br></b></div><div><b> 坚持原创,尽力把真实的汉江展示出来。完成一份汉江流域考察报告,一本二百余张图片的汉江环境图片报告,一部90分钟的DV记录片。向广大民众传递环境保护重要性的理念,使更多的人投入到环保活动;</b></div> <b> 我们以普通百姓的身份,考查汉江流域沿途的自然风貌,乡村和城镇,以普通百姓的视角,在骑行的途中,发掘汉江流域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在现实与过去的对比中,彰显汉江的重要性,使人们明白“我们的命运与我们周围水世界的关系,对于我们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必要性。”</b> <b> 还记得出发那天,13 个人雄赳赳气昂昂,骑着单车仿佛自带 BGM。 </b><div><b><br></b></div><div><b> 追寻历史足迹,我们深深地感到汉江所承载的那段历史正渐渐地离我们远去,然而,似乎又让我们觉得还有好多好多不该随历史的远去而让我们忘却。</b></div> <b> 家人们谁懂啊!年轻时立下 “骑寻汉江源头” 的 flag,本以为是场浪漫的公路电影,结果硬生生拍成了《荒野求生之单车大作战》!</b> <b> 汽车改写了十堰“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垄把锄犁”的历史,记录了十堰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录了新中国一代汽车产业工人的酸甜苦辣,也记录了车城人民用“车”创造的辉煌和车城人的骄傲与自豪。</b> <b> 我们在雨中赶到安康,市区的景点远远不能赶上汉江的诱惑,大家冒着雨,骑到汉江桥下的汉江公园内,对面桥头小山头上被誉为小黄鹤楼的安澜楼雨中再望,<br></b><div><b><br></b></div><div><b> 据史料查:在清代,汉江航运盛极一时,安康作为汉江边的“秦头楚尾一大都会”,与汉江下游的湖北汉口有着紧密的联系,汉江成为全国有影响的运粮通道,陕南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汉口。</b></div><div><b><br></b></div><div><b> 历史的画页在岁月中翻动,汉江的水流在烟雨中流走,我们也将在桥下拍照后再见!</b></div> <b> 从城固出发,64公里到西乡,路书上说,此段弯多坡陡,好在头天给大家打了预防针,有思想准备,骑行路上还没有太大的困难,一路茶乡风光,给大家骑行也增添了不小的韵味,</b> <b> 汉阴称得上是富庶之地,汉江从汉阴城南面的山峦间依依不舍地向东走去,而月河这条汉江支流则在安康与汉阴之间形成了优良的农田区、蚕桑区,肥沃的月河盆地,将人们的生活变得安逸。</b><div><b><br></b></div><div><b> 汉阴城迄今还留有明代的城墙,清代的文峰塔、文庙,这些遗迹将此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昭示出来,给人以对历史的无限追思。</b></div> <b> 翻阅汉中的历史,一半是牧歌般的生活,一半是血腥的战争。当刘邦被楚霸王项羽封到汉中为王时,这个小小的盆地大概让受封的刘邦十分窝火,他似乎不愿动身。而他的谋臣萧何却说:“天汉,美名也”。 <br> 当帝都长安的荣光辉映大地之时,“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汉中作为“兴王之所”也走上了振兴之路,很多交通要道相继跨越秦岭伸向了帝都。汉中真正起到了连接西北和西南的大通道的作用。</b><br> <b> 迎着初升的朝阳大家向东挺进于10点到达汉中;<br> 我们从汉江边回到市中心,便直接去了拜将台。 <br><br> 韩信年轻时先投项羽,不被重用,投刘邦又不得重用,不辞而别夜色之中奔至樊河边。水涨不能渡河,被萧何追回。萧何说服刘邦择吉日设坛拜韩信为大将。于是便演绎了一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恢弘历史正剧。</b><div><b><br></b></div><div><b> 拜将台现存两土台,另修筑有纪念性的雕塑和亭子,当年风云不再,我们只见到一些老汉中人在这里打牌、对弈、聊天,一派祥和</b>。<br></div> <b>清晨的山区,空气新鲜,车少人稀,大家骑行的速度很快,转眼就来到五丁关山脚下,<br><br></b><div><b> 五丁关是石牛道上的重要关隘。以蜀国五丁带领众人修路而命名。如今的五丁关已无关隘功能,关址也难以寻觅,只是在川陕公路到达坡顶处,悬挂一个蓝底白字的招牌——五丁关,向人们昭示,这里曾是古代的关隘</b><br></div> <b> 勉县拜谒,武侯墓就位于勉县城南定军山下,是诸葛亮的陵墓。 <br> 诸葛亮病故五丈原军中,部属按遗嘱归葬勉县定军山下,被谥为武乡侯。</b> <b> 武侯祠、武侯墓地处通达秦岭南北的古金牛道必由之路,所以历来为名人墨客、达官显贵所重,凡过此地,必然亲临拜谒,因为将诸葛亮奉若神明和人臣模范,所以诸葛先生的身后之地千百年来人们乐于敬拜,从他那里获得精神的寄托和智慧的启迪。</b> <b> 下山的飞翔,那可是腐败透顶,薄薄的山雾在身边飘过,一个个滑动飘逸的身影飞快而下,一会儿独个飞翔,一会儿列队成行,酒队已用摄像将这难忘的飞行永远定格;上九下十的山路大家顺利完成,一大碗本地特色的早餐—凉皮在大安镇犒劳了自己;</b> <b>五丁雄关刺青天,神工遗韵越千年。<br>白发雄心战艰险,咬牙奋力向云巅。<br>踏板如锁坠铁鞋,气粗如鼓汗湿衫。<br>寸步挪移似蜗行,心忧绝顶望无边。</b> <b> 我们一溜13骑,排着整齐的队伍,穿着靓丽的骑行装,从宁强汉源镇一出城,就拐向西北方前行,一条窄窄的水泥路向前延伸,这是专门为源头修的一条旅游观光路。大家作秀拍景,沿河川而上约10公里,就爬起了陡坡。</b> <b>沿路盘璇而下到谷地,大山挡住了前行的路,公路已到了尽头。<br> 两山之间的平坝不很大,几块平地上,有刚整理过的稻田。平整整的方块田地里,一层清亮亮的水覆盖着黄土,像在田土上加了一层玻璃罩。</b><div><b> 马家村建在半山坡上,土坯房,灰瓦,带有明显南北过渡带农舍的特色,显得古朴、笨拙。村子人都下地干活去了,只有个老妇人在房前空地上悠闲地晒太阳。一群小鸡,戏闹着。一切显得那么安静、祥和。<br> 问及源头时,老人眼一亮,兴奋了起来。秦腔蜀语兼有的方言告诉我们:“这里来人很多,都来看源头的,有时每天几百人,都在我家歇脚喝水”。</b></div> <b> 我们在雨后淋漓的路上推着车沿山坡羊肠小道抓枝攀藤约行2公里多路,路更陡峭难行了。</b> <b>但始终未找到有汉江源字头的瀑布,老彭掏出钱,请了个向导,沿着淋漓的山道,翻过两个山头终于来到 瀑布前,竟见水自崖隙中喷射而出,瀑布顶地势开阔,竹林丛生,翠色欲滴,瀑布下深潭,清湛碧绿,风光旖旎。听着向导的介绍,人还未到源头瀑布,我们已经陶醉了。</b><div><br></div><div>(下图左边石壁上的--汉江源三字)</div> <b> 徜徉在汉水源头的山山水水之间,真正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我们为还有一条未曾现代文明污染的江河上游而欣慰,也为三千里汉江能否全程不被污染面担忧。</b><div><b><br></b></div><div><b> 汉江不仅养育了汉水流域的人民和万物,也将是南水北调之水,成为养育大半个北方的生命之水。</b></div> <b> 穿行在汉江上游的南源玉带河。仿佛看见流出宁强县大巴山系的番冢山的中源漾水河,源出凤县西紫柏山的北源沮水河,三源的水形成了波泾状阔的汉水,汇入长江,就成了汉江文明和长江文明。</b><div><b><br></b></div><div><b> 保护好江河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将是历史赋予当代人的重要使命,这是民族血脉永续,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伟业需要。</b><br></div> <b>上游的汉江水,一江清水送北京,我们站在汉江上;</b> <b>大家请看视频,全程骑行汉江实录,有点长哦;但值得;</b><div><b><br></b></div><div><b>将此段视频在今天520送给同行的十二名车友:</b></div><div><b>十三日夜风雨骤,流浪滋味苦亦甜。</b></div><div><b>回首往昔皆笑谈,幸得挚友共比肩。</b><br></div> <b>回首往昔皆笑谈,幸得挚友共比肩。<br>风里雨中共进退,恰似群帆破狂澜。<br>岁月如磨琢璞玉,陈酿愈久香愈绵。<br>纵使光阴疾似箭,此谊灼灼胜星寰!<br>愿化春雨常润心,岁岁年年情相牵!</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