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业有专攻,“研”思共前行——中原区小学数学梯队工作室第二组教研活动

中原小数梯队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数学是星河里的方程,教研是阳光下的对话。2025年5月20日下午,中原区小学数学梯队工作室第二组全体成员在教研员刘惠萍老师的带领下,齐聚中原区外国语小学,开展本次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  本次教研活动由帝湖小学的刘欢老师主持,活动共分为三个环节:一是课例展示;二是评课议课;三是专家引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课例展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原区外国语小学的张雅迪老师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的教学中,以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为什么走中间的路最近?”巧妙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一方面,她将实际道路自然转化为三角形边长的数学概念,使学生直观感知“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另一方面,构建了贯穿整节课的数学模型,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和尺规作图,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条件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探讨了简易的判断方法。练习设计层层递进,从一般的判断三角形三边关系,到规律的实际运用,循着学生的思维脉络设计问题链,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和灵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原区工人路小学的樊静老师在《喝果汁中的数学问题》一课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了喝果汁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真实世界的欲望,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樊老师注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用表格的方式整理信息,并明确解决“一共喝了多少杯纯果汁”的关键在于“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果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同伴交流,用画图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直观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评课议课</span></p> <p class="ql-block">  课后各年级老师分组研课。</p><p class="ql-block"> 交流汇报环节,由各组老师代表针对课例发表所思所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专家引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刘老师对执教老师在前期备课及教学过程中付出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从专业角度出发,给出了极具建设性的点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各环节目标要明确,注重知识间的过渡。清晰的环节目标能让教师在教学时清楚知道每个阶段该引导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何种能力,避免教学活动盲目随意。课堂上要灵活处理学生的问题,若当场无法解决,可先接住再后续研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教学要兼顾“双基”与能力的培养。在落实“双基”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明确不同学段、不同章节对“双基”的具体要求,确保教学既不过度拔高,也不降低标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几何直观能帮助学生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呈现,找到解题思路。在“喝果汁”问题中,利用几何直观将数量关系可视化,通过分步画图,清晰呈现每次操作后液体的成分变化,降低思维难度,为后续学习分数乘法做铺垫。</p> <p class="ql-block">  此次教研活动,给老师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和学习交流的机会,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当然,风正潮平,自当扬帆远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相信老师们将在今后的教研中不断沉淀自我,同心齐研,向学而教,我们一直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编辑】李甜甜 秦乐</p><p class="ql-block">‍【图片】刘欢 李甜甜 秦乐 </p><p class="ql-block">‍【审核】刘惠萍 袁宾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