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族明珠,海南美丽黎族

BXTLA🇵🇸

<p class="ql-block">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中南部山区,人口约160万(2020年数据)。作为海南岛最早的世居民族,黎族的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的百越族群,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p> <p class="ql-block">黎族的独特与神秘,促使我来到了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黎族文化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海南特色的少数名族,其历史悠远</p> <p class="ql-block">黎族地区唯一的地级市——三亚市</p><p class="ql-block">LIZUDIQUGWEIYIDEDIJISHI——SANYASHI</p><p class="ql-block">黎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琼南地区3市6县,三亚市是黎族地区唯一的地级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亚市历史悠久,有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迹“落笔洞遗址”,距今一万年。西汉时,在此置临振县,属珠崖郡,自此三亚成为中国最南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防御重镇。隋置延德、宁远两县,唐置振州,宋改振州为崖州,元为吉阳军。明洪武初改称崖州,清升为广东直隶,民国改称崖县。</p><p class="ql-block">1984年撤崖县置三亚市(县级),1987年12月升格为地级市。2010年1月,海南岛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国际旅游岛”,三亚市成为“国际旅游城市”。此后,海南本土文化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作为本土文化的代表——黎族文化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并逐步走向世界舞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名称 时间 </p><p class="ql-block">临振县 汉元封元年(前110) </p><p class="ql-block">临振郡 隋大业六年(610) </p><p class="ql-block">振州 唐武德五年(622) </p><p class="ql-block">延德郡 唐天宝元年(742) </p><p class="ql-block">宁远郡 唐至德元年(756) </p><p class="ql-block">振州 唐乾元元年(758) </p><p class="ql-block">崖州 宋太祖开宝五年(972) </p><p class="ql-block">珠崖军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 </p><p class="ql-block">吉阳军 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 </p><p class="ql-block">崖州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 </p><p class="ql-block">崖县 民国元年(1912) </p><p class="ql-block">三亚(县属) 1948年 </p><p class="ql-block">三亚市(县级) 1987年 </p><p class="ql-block">三亚市(地级市) 1984年5月1日(析崖县置三亚市)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化特色 </p><p class="ql-block">1. 黎锦:以棉麻为材,色彩艳丽、纹样古朴,被誉为中国纺织艺术“活化石”,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 船型屋:传统茅草屋形似倒扣船只,适应湿热气候,体现独特建筑智慧。</p> <p class="ql-block">黎族传统饮食以热带山区物产为基础,具有浓郁的山野风味和民族特色,强调就地取材、自然原味。以下是其主要特点:</p><p class="ql-block"> 主食类 </p><p class="ql-block">1. 山兰米饭 </p><p class="ql-block"> - 采用旱稻“山兰米”制作,米粒香糯,有“一家香饭熟,百家口水流”的美誉,常用于制作竹筒饭或节日食品。 </p><p class="ql-block">2. 竹筒饭(眉万)</p><p class="ql-block"> - 将山兰米与瘦肉、盐等填入竹筒,烤制而成,香气独特,可保存数日,曾是猎人、农夫的便携干粮,现为待客佳肴。 </p><p class="ql-block">3. 黄姜饭、三色饭 </p><p class="ql-block"> - 黄姜饭用野生黄姜汁染制;三色饭则以黑、红、黄三色野姜汁调米蒸成,色彩鲜艳,寓意吉祥</p> <p class="ql-block">原来黎族的婚恋和民俗这么独特</p> <p class="ql-block">节庆与信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月三:重要传统节日,青年男女对歌传情,举行祭祖、歌舞等活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仰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保留“道公”“娘母”等民间宗教角色。</p> <p class="ql-block">  日军侵占海南与国民党的溃退</p><p class="ql-block">- 1939年2月,日军大举入侵海南岛,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退守五指山区,不仅不积极抗日,反而对黎族、苗族群众横征暴敛,甚至制造屠杀惨案,如1942年的“中平惨案”,国民党军队诱骗并屠杀近2000名苗族群众。</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当局的暴政激起了黎族、苗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为后来的“白沙起义”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 2. 白沙起义(1943年)——黎族抗日的转折点</p><p class="ql-block">-1943年8月12日,黎族领袖**王国兴**联合苗族同胞发动**白沙起义**,起义军攻占国民党县府,歼敌3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p><p class="ql-block">- 起义初期取得胜利,但一个月后遭国民党军队血腥镇压,王国兴率残部退守鹦哥岭,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坚定信念:“找共产党,才是唯一出路!”。</p><p class="ql-block">- 1944年,王国兴派代表找到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后改编为琼崖纵队),与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会面,正式接受党的领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黎族武装与琼崖纵队并肩抗日</p><p class="ql-block">-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黎族武装被整编为*“白保乐人民解放团”(王国兴任团长),配合琼崖纵队开展游击战。</p><p class="ql-block">- 黎族群众踊跃参军,仅1939年3月,昌感、乐东地区就有300多名黎族青年加入抗日游击队。</p><p class="ql-block">- 黎族地区成为琼崖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琼崖纵队提供粮食、情报和兵源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与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p><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琼崖纵队已发展到7000多人,解放海南岛3/5的地区。</p><p class="ql-block">- 黎族武装继续配合琼崖纵队,在解放战争中巩固五指山革命根据地,为1950年海南岛解放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黎族农耕文明</p><p class="ql-block">黎族是中国最早从事热带山地农耕的民族之一,其农耕文明以刀耕火种、梯田稻作、山兰旱稻为特色,形成了适应海南热带山区环境的独特生产体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要农耕方式 </p><p class="ql-block">刀耕火种(砍山栏) </p><p class="ql-block">-特点黎族传统农业以“砍山栏”(刀耕火种)为主,即焚烧山林后种植作物,休耕轮作。 </p><p class="ql-block">- 作物:主要种植山兰稻(旱稻)、玉米、番薯、木薯等耐旱作物。 </p><p class="ql-block">- 工具:使用黎刀、木锄、尖木棒**等简单农具,较少使用牛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梯田稻作</p><p class="ql-block">- 部分黎族地区(如五指山、琼中)发展出梯田水稻种植,利用山泉灌溉,形成“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耕作景观。 </p><p class="ql-block">- 水稻品种多样,包括红米、黑米等特色稻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兰稻种植*</p><p class="ql-block">- 山兰稻是黎族最具代表性的旱稻,耐旱、抗虫,米粒香糯,被誉为“黎家香米”。 </p><p class="ql-block">- 传统种植方式:不施肥、不除草,依靠自然肥力,休耕期长(3-5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耕工具与技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传统农具</p><p class="ql-block">-黎刀:多功能工具,用于砍伐、除草、狩猎。 </p><p class="ql-block">-木锄(千钯):木质翻土工具。 </p><p class="ql-block">-尖木棒(点种棒):用于播种时戳洞。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耕作方式</p><p class="ql-block">- 男耕女织:男性负责砍山、狩猎,女性负责播种、采集、纺织。 </p><p class="ql-block">- 集体协作:重要农事(如开荒、收割)由全村协作完成,体现“合亩制”传统(原始共耕制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古代:两汉出现裁剪简单的“贯头衣” ;宋朝女性上衣多为中心开孔、从头套入的“绸鞭” ,下衣是筒裙“都笼”(后世称“黎筒” ) ;明朝特点为穿短衣、花衣、黎筒、幔 ;清朝男性多穿短衣,围遮体布 ;民国至建国初期,女性上衣为无领一扣式,下衣为筒裙 ,后简裙材质多采用汉区布料 。古代黎族妇女精于纺织等,用海岛棉等制成衣物,其纺织品如汉代“广幅布” 、唐代“吉贝布”等颇为有名,宋后棉纺织技艺高超,“黎锦”等受中原人士喜爱 。还曾有“树皮布”服饰 ,用椿树等树皮纤维制成 。古代典籍多有记载,如《汉书》记“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 ,美孚方言黎族有缬染技术 。在交往中,黎族服饰在衣领、腰身、袖口、纽扣、衣襟等方面逐渐变化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代:1950年后变化更大,农村年轻一代普遍接受汉装,年纪较大男子保留上衣,不穿传统裙、布,改穿汉式裤 ;妇女上衣改用买来的布料,筒裙仍自织 ,边远地区中老年妇女仍穿黎族服饰 。20世纪80年代后,穿民族服装的人减少 ,但在结婚等特殊场合人们仍穿传统服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制成工艺</p><p class="ql-block">过去绝大部分自纺、自织、自染、自缝 ,染料以山上植物为主,矿物为辅 。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等织造缝合 。宋代典籍有织锦原料记载,如“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采,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 。</p><p class="ql-block">服饰分类</p><p class="ql-block"> 妇女服饰:主要由上衣、下裙和头巾组成,且都织绣精致花纹 。上衣有直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贯头衣 ,贯头上衣适于刺绣,衣襟多绣花 。筒裙由裙头、裙身带等缝合,幅数不定,适合织花、绣花,花纹多且复杂 ,部分沿边加绣称“牵” 。按规格分,哈方言“哈应”和美孚方言妇女筒裙长且大,称“长式筒裙” ;润方言黎族妇女筒裙短且小 。不同方言区妇女服饰差异大 ,如哈方言罗活妇女穿短筒裙,上衣开胸长袖无领无钮,分平时服和盛装服 ;抱由、抱漫妇女穿短或中短裙,上衣无领无钮对襟开胸,盛装服织绣花纹,下摆吊彩色流苏 ;只贡(多港)妇女穿短或中筒裙,筒裙用黎锦和黑布缝合,上衣黑或深蓝,开胸对襟直领有扣,对襟、衣脚、袖口绣花纹 ;志强妇女穿短筒裙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