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外国语•九江之旅

微信用户

<h3>寻根·问今·向未来:一次穿越时空的研学之旅<br>班级:高一(13)班<br>小组成员:姜涵之,李语萱,李宇轩,夏涵蕾,潘紫萌,刘凌珵。</h3> <h3>推开瑞昌非遗博物馆的雕花木门,指尖拂过剪纸传承人手中的青铜剪刀,我仿佛触摸到了赣鄱大地跳动的文化脉搏。竹编灯笼在檐角轻轻摇晃,夏布刺绣在晨光中流淌着蚕桑的温度,老匠人用布满茧子的双手演绎着&quot;一剪生万物&quot;的绝技,剪刀在红纸上跳跃出蝴蝶戏牡丹的灵动。这份流淌千年的匠心,让教室里的文化课本忽然有了温度。</h3> <h3>当走进光大环保的垃圾吊操作室时,眼前的场景令人震撼。透过十米高的玻璃幕墙,巨型机械爪正将堆积如山的垃圾投入焚烧炉,操作员轻点鼠标,整个南昌城的生活废弃物便化作点亮千家万户的绿色电能。控制屏上跳动的数据链,恰似现代文明与自然和解的密码。午餐时分,立信花园酒店的美味带着鄱阳湖的春意,让我们在瓷碗竹筷间品出了生态保护的深意。</h3> <h3>午后踏入铜源铜矿遗址的幽深巷道,安全帽上的探照灯刺破百年黑暗。岩壁上深深浅浅的凿痕诉说着青铜时代的辉煌,锈迹斑斑的选矿设备齿轮仍在转动工业文明的记忆。而当我们驻足长江四大家鱼原种场的育苗池畔,看青草鲢鳙幼苗如银梭般穿梭,国家级科研人员手中的基因测序仪,正为长江母亲河编织着生态复兴的蓝图。</h3> <h3>这场穿越时空的研学,让我们在青石板上读懂了先民的智慧,在数据流中触摸到未来的轮廓。当非遗剪纸的碎屑飘落在环保电站的玻璃幕墙上,当矿井里的铜绿辉映着育苗池的粼粼波光,我们忽然明白:真正的文明传承,是让千年文脉与现代科技在时光长河里深情相拥。这或许就是外国语学子应有的视野——既要做传统文化的摆渡人,更要成为未来世界的建筑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