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基层在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中的实践担当

Ahiki

<p class="ql-block">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乡镇基层既是森林资源的直接守护者,也是绿色发展的具体实施者。面对"扩绿、兴绿、护绿"的时代要求,乡镇需要立足本地实际,创新治理模式,在生态保护、产业转型、民生改善中探索具有乡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p><p class="ql-block"> 一筑牢生态屏障,做好山水林田的基层守护者。在闽西北某林业大镇,村级林长王德发每天带着巡护终端穿行于5万亩林地间,通过"林长制APP"实时上传火险隐患、病虫害信息。这种"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模式,让全镇森林火灾发生率同比下降70%。乡镇基层的生态守护,需要构建三级责任体系:设立"镇林长统筹、村林长包片、护林员管块"的网格架构,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浙江安吉余村建立"生态管家"制度,整合护林员、河道管理员等力量,形成全天候巡查机制。在生态修复中,基层创新更具生命力。云南腾冲某乡镇针对石漠化区域,采取"香椿+中药材"的混交种植模式,既固土防沙又实现亩产值超万元。这种基于乡土知识的治理智慧,在贵州黔东南衍生出"古树群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的复合模式,使327处传统生态文化空间得到系统性保护。乡镇应建立生态修复项目库,优先使用本地苗木,培育50亩以上乡土树种育苗基地,形成"修复一片、成活一片、富民一片"的良性循环。</p><p class="ql-block"> 二激活绿色经济,探索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破解融资难题需要基层智慧。</p><p class="ql-block">湖南某林区乡镇创设"生态贷"产品,以林权证抵押发放低息贷款,累计授信8000万元支持林农转型。同时建立"生态超市"积分制度,村民参与巡林护林可兑换生产物资,形成"保护者受益"的正向激励。这些创新表明,乡镇需构建包含金融支持、技术培训、品牌营销的产业服务体系,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富民资本。</p><p class="ql-block"> 三培育生态文化,厚植绿色发展的乡土根基</p><p class="ql-block">。在湘西某苗族聚居镇,"古树祭祀"传统被赋予新内涵,村民自发成立16支民族文化护林队,保护古树名木138棵。这种文化赋能实践表明,乡镇应深挖"生态+文化"资源:整理传统生态智慧编纂乡土教材,建设森林文化展示馆,举办采笋节、护林日等民俗活动,让生态意识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教育引导需创新载体。鲁中山区某乡镇开设"树苗银行",学生通过参与植树获得"绿色存折",可兑换学习用品,累计带动2000多个家庭参与。类似"生态小卫士""家庭碳账户"等载体,能有效培育新生代环保理念。同时应加强技能培训,如贵州某乡镇开办"林业夜校",培养出560名掌握林下种植、电商营销的新型职业林农。</p><p class="ql-block"> 站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交汇点,乡镇基层既要当好生态卫士,更需成为绿色发展的设计师。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和文化滋养,完全可以在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康庄大道。这既是对"两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新时代乡镇干部的历史担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