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拜谒明代古祠 鉴赏祠堂文化</p><p class="ql-block">--汕尾市宗亲代表团参观中山市长洲黄氏大宗祠</p><p class="ql-block"> 5月19日上午,汕尾市江夏文化研究会、汕尾市城区江夏文化研究会代表一行十三人在市会常务副会长黄远舜的带领下前往中山市参观长洲黄氏大宗祠,拜谒这座明代古祠,鉴赏祠堂文化,密切宗亲情谊,共话美好未来,此行受到中山市江夏文化研究会黄国伟监事长等领导的热情接待。</p> <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一个家族有三宝:即祠堂、祖墓、族谱。祠堂承载着先祖的香火,是家族的立体家谱,是土地上生长的精神图腾,更是凝固的精神圣殿。长洲黄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中山市西区长洲社区西大街8号,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该祠堂分别于清代、1930年和1998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 中山市长洲黄氏大宗祠坐北向南,子山午向兼癸丁,立吉度分金,该祠堂背靠狮山,左侧有马山(内水口砂,即有兽星把水口),祠堂前面是一大片平田,大东洋山(海拔200米)为远朝山,明堂左侧有旗山、文笔山、尖山、大肚岭山;右侧有大石鼓山、凤凰山、三仙娘山。该祠堂堂局清秀,周围群山环抱,吉水缠绕,藏风聚气。狮滘河流经祠堂后面与左边的石岐河汇合,石岐河流经祠堂前面,河水弯曲流归西江(石岐河在丁方汇入西江),西江水再流出南海,该祠堂构成了难得的“水缠玄武”地理格局。</p> <p class="ql-block"> 中山市长洲黄氏大宗祠总体建筑布局是三间三进带两侧厢房,砖木结构,总面阔24.46米,总进深65.37米,总面积约1633平方米。硬山顶,灰塑博古脊,蚝壳外墙,麻石脚。头门前廊设花岗岩石台,大门设五级石台阶,台阶左右两侧有一对石鼓,台阶前面左右安放一对活泼可爱的石狮,祠堂头门次间前檐下采用木梁驼峰承托密集的如意木斗栱,外檐板木雕人物、花鸟等图案,屋脊饰瑞兽灰塑。二进为斗栱抬梁木架构,前廊次间施琉璃花窗,后廊金柱间设雕花隔扇,二进大门设五级石价,经拜台香炉进入“致中堂”设二级石台阶。中堂有六扇屏风,屏风前面立峭山公《遣子诗》雕刻金字木榜,屏风上面悬挂“致中堂”横匾,左右两侧次间的墙壁上挂着黄氏历代先祖显赫事迹介绍画幅。三进为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木架构,中后部设木雕神龛。三进间夹两天井,经天井往“黄氏祖宗纪念堂”设四级石台阶,经拜台进入纪念堂设二级石台阶,三进两侧设有雨廊,雨廊设三级石台阶,廊顶女儿墙饰瑞兽、花鸟等灰塑。二、三进左右两侧建有厢房,二进左厢房曾是乡绅聚会的地方,现改设为家族革命烈士事迹展览室。右厢房曾用作烟洲学校第三分校,现设为族史展示室。祠堂内的隔扇木雕、灰塑、砖雕装饰精美,均保存完好。1939年,中共中山一区区委会曾在此举办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黄氏大宗祠整体建筑和主体构架保留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富有岭南建筑特点,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祠堂建筑的特色。1990年12月该祠堂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该祠堂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祠堂文化博大精深,祠堂的选址、建筑布局设计、建筑材料选择、吉日的选用、祭祀仪程安排等方面都值得研究、交流,特别是如何对祠堂进行有效保护,充分发挥祠堂的教化、交流等功能,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在与中山市长洲宗亲的交流中了解到,中山市江夏文化研究会长期以来致力于祠堂的保护、修建工作,这是一个敬祖睦族、不忘先祖的重要举措,是在为族人办传承家族文化的实事,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祠堂文化的传承对于增强家族凝聚力、传承家族精神、保护文化遗产以及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黄必增写于5月20日上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