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防科技大学王戟研究员坐在轮椅上的身影一经出现在全网视野,“轮椅上冲锋”的故事便从央媒到自媒体形成铺天盖地的传播矩阵,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自强模范的个人传奇,更是新时代中国精神传播的典型范式。这场覆盖4.5亿人群、累计超1.7亿以上阅读量的宣传战役,如同穿透信息茧房的一束强光,照见了我们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钙质。</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信仰之光:解构感动的底层逻辑</b></p><p class="ql-block">王戟事迹之所以引发全民共情,根本在于他用生命诠释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这位在轮椅上坚守科研一线的军人,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强军的时代洪流,在身体残缺与精神康健的强烈反差中,树立起“奋斗者最美”的价值坐标。从雪域高原到沿海岛礁,从校园课堂到企业车间,无数人在他的故事里照见了自己的影子,那些在生活旮旯里依然坚守的梦想,那些被现实磨蚀却从未熄灭的热忱。这种共鸣的本质,是当代中国人对“精神不朽”的集体认同,是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深度价值确认。在流量至上的传播语境中,王戟的故事如同一剂清醒剂。当短视频平台充斥着碎片化娱乐,当算法推荐不断强化信息茧房,这场以“感动”为内核的传播奇迹证明:真正的流量密码,从来不是感官刺激的浅层次狂欢,而是直击人心的精神力量。央媒镜头下王戟专注工作的侧脸、自媒体记录的师生哽咽讲述、网友自发创作的漫画长图,这些跨越媒介形态的传播载体,共同构成了新时代的精神画像。</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融合之力:重构主流价值的传播范式</b></p><p class="ql-block">此次宣传战役的突破性价值,在于构建了“顶层设计+多元传播+情感共振”的立体化传播体系。从人民日报“轮椅上的科技尖兵”长篇通讯,到抖音上“轮椅上的冲锋”话题挑战;从《新闻联播》的黄金时段报道,到B站UP主制作的动画短片;从学术期刊的专题评论,到微信朋友圈的“一键转发”,这种全媒融合的传播矩阵,打破了传统宣传的话语壁垒。当90后用“破防了”形容看完事迹的感受,当00后在弹幕里刷满“这才是该追的星”,我们看到主流价值正在实现“破壁出圈”的传播革命。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网络大V的参与效应。占豪、终南剑客等自媒体创作者,用“兵说兵话”“网言网语”解构英雄叙事,将科研工作者的奉献精神转化为“年轻人能听懂的语言”。这种“官方叙事与民间表达”的良性互动,既避免了说教式传播的生硬感,又通过UGC内容激发了二次传播活力。数据显示,某军事类公众号发布的《轮椅上的战神》一文,单篇阅读量突破130万,评论区满是“向军工脊梁致敬”的真挚留言,这种“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淮南子》)的传播合力,彰显了新时代舆论引导的智慧。</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时代之问:精神传播如何抵达人心</b></p><p class="ql-block">王戟事迹的刷屏,本质上是时代精神需求的集中释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人们对精神信仰的渴求从未如此强烈。这场传播战役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精准捕捉到了这种“精神饥饿感”,用真实可触的英雄故事,回答了“什么是值得追寻的人生”“什么是真正的强大”等时代命题。当王戟说出“身体可以残缺,理想不能残缺”时,这句话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照亮了无数人在深夜加班时、在困境中挣扎时的精神原野,恰似王勃笔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当代注脚。从更深远的维度看,此次宣传构建了“英雄叙事—情感共鸣—价值认同”的完整闭环。不同于以往单向度的宣传灌输,这次传播通过“数据可视化—情感具象化—价值生活化”的三重递进,让英雄形象从神坛走向人间。当网友在社交媒体晒出自己的办公桌面贴着“像王教授一样奋斗”的便条,当高校课堂开展“轮椅上的科研精神”主题讨论,这种从“感动”到“行动”的转化,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传播终极目标。</p><p class="ql-block">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从不缺少新闻,缺少的是能在心底扎根的精神叙事。王戟的“轮椅冲锋”之所以震撼人心,在于它用最朴素的奋斗故事,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之问。当央媒的镜头、大V的笔触、网友的转发共同编织成感动的网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精神高度,更是一个民族的价值厚度。这种以情感为纽带、以信仰为内核、以融合为方法的传播范式,正在为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开辟新的路径,让感动不止于瞬间的泪目,更成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永恒行动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