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5年5月8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福建省会同48个中央和国家机关在福州召开“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部省际工作会议”,系统总结《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实施成效,明确下一阶段深化融合发展的战略路径。这场会议不仅是对福建对台先行先试成果的阶段性检阅,更向世界传递出大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坚定决心。<br>一、政策红利释放,台企台胞共享发展机遇<br>会议数据揭示,2024年福建新设台资企业数与实际利用台资额均居大陆首位,农业领域台资项目数量和规模持续领跑全国。以福州马尾区的“翁财记”炒货为例,这家1991年赴闽设厂的台湾企业,凭借大陆“老字号”认定政策将台湾经营年限纳入标准,成功跻身“福建老字号”行列,其产品得以更深入地融入大陆市场。此类政策创新不仅打破制度壁垒,更通过“闽台职业资格互认”“台胞担任社会组织负责人”等举措,为台胞在大陆就业创业提供全链条支持。数据显示,福建已累计设立14个国家级台创园,为台农台商提供土地、技术、市场等资源整合平台,形成“农业+科技+市场”的立体化融合模式。<br>二、民生融合深化,台胞扎根大陆成趋势<br>福建以“厦金同城生活圈”建设为突破口,推动通电、通气、通桥、通水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同时提供数千套保障性住房,构建“安居乐业”生态体系。台湾青年吴升桦的案例颇具代表性:从初到大陆的“观光客”到深度参与社区治理的“在地人”,他见证了台胞从“政策受益者”向“融合推动者”的角色转变。这种转变背后,是大陆对台胞在住房、金融、出行、就业、就医、办证等领域的系统性保障。例如,取消台胞在闽暂住登记、实施定居落户“愿落尽落”等政策,让台胞真正实现“身份认同”与“社会融入”的双重突破。<br>三、挑战与机遇并存,大陆展现战略定力<br>尽管民进党当局持续阻挠两岸交流,但大陆仍以“化压力为动力”的智慧推进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肖渭明指出,外部形势变化既带来挑战,也催生新机遇。福建通过“台胞安居工程”“台企老字号认定”等创新举措,将政策阻力转化为深化融合的突破口。例如,厦门与金门在民生领域的“四通”工程,不仅打破地理隔阂,更通过民间交流削弱政治对抗的民意基础。这种“以柔克刚”的策略,彰显大陆对台政策的战略韧性。<br>四、科技赋能融合,青年引领未来<br>台湾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提出,吸引台湾青年需善用大陆科技优势。事实上,福建已通过“数字福建”建设,为台胞提供智慧政务、跨境电商、数字文创等新兴领域创业平台。例如,福州软件园设立台青数字创业基地,提供AI算法、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支撑,帮助台青将创意转化为商业价值。这种“科技+文化”的融合模式,既满足台青对职业发展的期待,又通过数字纽带增强两岸青年情感联结。<br>五、历史维度审视,融合发展是统一必由之路<br>从1987年两岸打破隔绝到2025年福建示范区建设,大陆对台政策始终以“两岸一家亲”为核心理念。此次会议明确提出“从单向走向双向、从低阶走向高阶”的融合目标,标志着两岸关系进入“制度化融合”新阶段。这种融合不仅是经济利益的共享,更是文化认同的深化。例如,福建通过“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将南音、高甲戏等非遗项目打造为两岸文化交流载体,让“同根同源”的集体记忆转化为“心灵契合”的现实基础。<br>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福州会议释放的信号清晰而坚定:大陆将继续以福建为支点,撬动两岸全方位、深层次融合。这种融合既是破解民进党当局“脱钩断链”图谋的现实路径,更是为两岸统一积累民意基础、制度基础、文化基础的战略选择。当越来越多的台胞在大陆找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两岸统一的进程便已迈出不可逆转的步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