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本源 生生不息(上)

望远镜

<p class="ql-block">读懂文明之三十四:华夏本源 生生不息(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寻根问源,叩问来处,是人类固有之本能。华夏之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所在,只有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能明白要到哪里去。只有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才能在复杂多元的历史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走好未来的路。四千年前大禹著的《山海经》是最早的一部寻根巨作,其记录了三皇五帝及其子孙们的事迹,成了中国人寻梦之源,寻根溯源也因此定格在了文明起源与血脉之源两个层面。</p><p class="ql-block">今人寻根热情尤为高涨,有人认为华胥氏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有人称伏羲、女娲、炎黄为人文初祖、华夏之根。也有人认为华夏文明的根是汉语、汉字,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族群能够是“一语成文、一字成真”的文明之根、文化之源。还有人认为华夏文明的根是《周易》。申维辰2009《华夏之根》提出华夏之根在山西。华夏寻根还有“八千年历史看陕西,三千年历史看河南”之说。许宏《最早的中国》认为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就是“最早中国”。苏秉琦提出古代中国演变的“三部曲”,即“共识的中国”——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理想的中国”——夏商周三代、“现实的中国”——秦汉及其以后的帝国时代。如此等等七嘴八舌,莫衷一是。说法越多,越不知华夏之根在哪?</p><p class="ql-block">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皇五帝尚处于部落时代,所纪稀而不详,有血脉之传而无文脉之承,有文明之言而无文明之体。称华胥氏为华夏之根,可让人学她踩雷神脚印,优生优育;称伏羲为华夏之根,可教人结网打鱼;称女娲为华夏之根,人岂有补天造人之功;称黄帝为华夏之根,教人谁不听话就去消灭谁。语言是人交往的工具,其与人类同时诞生,久远而不可知也。汉字与其它文字一样,所记之文存根,但汉字不是民族之根。称汉语为华夏之根,让人天天学汉语会枯燥无味。易经最早的是《连山》,成书于夏,曰:夏道连连。但易经只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不能成为华夏文明的代表。称易经为华夏之根,人人跟着卦象走。山西、陕西、河南人文脉络清晰,历史依存丰富,但华夏文明非一隅而来。称山西、陕西、河南、二里头遗址为华夏之根,地域文明又能学什么。二里头遗址只是夏末城市遗迹,非最早中国。若二里头遗址是最早中国,那么最早中国多矣。五帝尚处于原始部落联盟时期,区域小,不能称“共识的中国”,禹统一万国,夏商周时代可称“理想的中国”,秦汉只是三代治理天下的延续,称“现实的中国”等于说之前之中国皆虚幻。称“三部曲”为华夏之根,阶梯文明根在哪?</p><p class="ql-block">根的意义不必多说,寻到华夏之根,根才有价值、才能发挥作用,才能保护好中华文明的根与魂。予认为华夏之根不但是血脉之始,更多的是指文明层面,因世界上只有中华文明能传承至今。寻根中国不是历史越久远越好,而是要找到文明的活水源头。</p><p class="ql-block">从春秋老子道德经的“圣人云”,孔子“大同与小康”,到清末的“复三代之隆”,至今天的“中华文明探源”,彬彬济济,言人人殊,难以定招,文明研究始终无法与真正的文明相匹配,始终无法与时代接轨、与世界接轨。其问题就出在不知文明之根在哪?传承无实质内涵,空谈苍白无力。若称夏禹为华夏之根,中国文明将由此而不同。</p> <p class="ql-block"> 三者皆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万年的原始社会只是一个序幕,是人类从蒙昧的动物世界走向文明社会的初级阶段,各种社会形态处于一种杂乱无序或半原始的自然状态之中,是滋生国家的沃土,国家的形成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一个文明的崭新时代。</p><p class="ql-block">一个民族只有思想上的高度统一,才能焕发出积极向上的爱国精神,形成一致的行为意志,享受文明的政治空气。《礼记》曰:“今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提到这几句话,多数人都会想到秦始皇,而没有人知道中国的“三者皆同”乃启于夏。</p><p class="ql-block">“书同文”:夏以前的家族式部落社会只是在延续过去的历史,各种管理职能简单。国家的形成则完全打破了原始的平衡体制,把一家一户一氏族一部落,四面八方统一为一个整体,由国家统一管理,中国历史自夏形成了“大一统”的思想。所谓“大一统”,一是指地域上的大统一,二是指夏禹始有了一套统一的政治体系、文化体系、经济体系和社会结构的理念。</p><p class="ql-block">大禹名山川万物而造字作“钟鼎书”,有《山海经》《禹贡》《洪范》《夏小正》等书。普及文化而办学校,国办学校叫学,大学称东序,设在国府之中,小学称为西序,设在西郊,乡办学校称为校,足见当时的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健全了。《夏小正》曰:“二月丁亥,万用入学。”《传》曰:“入学也者,大学也。”夏朝的学校应是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信仰也是大禹最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禹“薄衣食而孝乎鬼神”,把信仰等同于国事。运用文化及信仰来统治人的灵魂,以达“国人一体”的政治局面。创造文字,普及文化对于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加强民族间文化思想的融合,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车同轨”:禹首先制定了“九州制度”,实行了行政区划的统一和土地的平分。其次统一度量,统一度量衡一直是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的工作,他的意义不只是为了便于人们相互之间的物质交往、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还起到了统一天下人的思想,稳定、平衡人心的作用。所以,大禹无论走到哪都会把这项工作做到哪。《国语》曰:“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侧,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大禹即位当年“颁夏时于邦国”,统一了当时很不一致的计时方法,达到了全国上下月令、日令、时令的统一。</p><p class="ql-block">“行同伦”:任何事情只有达成共识,就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否则就会出现各自为政、四分五裂的局面。《尚书》曰:禹“六府孔修,庶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锡土姓,袛台德先,不距朕行。”禹“锡土姓”、“作大夏乐”、“定车制”、颁布“历法、贡法”、制定“刑法、礼法”,召开涂山会议等等,都是为了统一二字。大禹是一位一切遵照自然规律办事的帝王,他也要求臣民这样做,这种治国理念历时几千年依然如昨。“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也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高度结晶,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精髓,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和灵魂。</p> <p class="ql-block">百姓乃无冕之王,人人都是主人翁。《庄子》中记载:“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子高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也。夫子阖行邪?无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顾。”</p><p class="ql-block">这一段话成为不少人戏说帝禹的借口,好像大禹以前的社会有多好。要正确看待这段文字就需从多方面去分析,去感悟才行,但看字面就会误解历史,拨开云雾才能看到深意。《孟子》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尧之民一无所有自然淳朴,苦不堪言赏罚什么?《盐铁论》记载:“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禹。”禹时物质殷盛,私心必然加重,刑罚也多了,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人们从尧舜时期的洪水之苦到禹时的安居乐业;从被禽兽袭击到有九鼎、禹步之法与禽兽、鬼怪相安无事;从居无定所到有自己的房屋;从一无所有到有吃不完的余粮;从听天由命到少有所学、老有所养;从半野人到文明人。哪个好?</p><p class="ql-block">智者狷介骨重,不屑于高位,不齿于浮名。对一个不愿保大禹的官员,大禹能亲自去到田间请教,并且站在伯成子高的下风处,恭恭敬敬地立在那里请教,还用了“敢问”一词,也只有谦虚、真诚、爱民、仁德、平易近人、一心为公的伟人才能这样求贤若渴。与那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形成了极鲜明对比。伯成子高在朝廷中是诸侯,最低相当于现在部长级的人物,一个部长宁愿辞职去种地,这意为着什么?说明部长的收入与种地之差别不大,证明大禹之国是一个清水衙门,根本不存在腐败问题,朝政清,天下清,民则仁。这件小事让我们更能接近历史去感知那段被人遗忘的年代,夏禹国是个真正称得上言论自由、人人平等的国家,人间天堂。不造假糊弄人,不搞个人崇拜老子天下第一,不搞一言堂压迫民意,君能择臣,臣亦能择君,官非民主乃公仆,民可斥官而不恭之,帝王、诸侯、耕夫,除了位置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律平等,人与人之间是开放、对等的,可以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不用相互提防,干自己想干的,简简单单交往,简简单单生活,做个真真正正的自由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直接的、纯粹的自由、民主、和谐的国度,没有独裁,没有强权,没有党派,没有阶级,没有贫困,没有富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高低贵贱,不容许犯罪、官僚、腐败,更不容许特权、掠夺、战争,龙凤呈祥,风调雨顺,万象竞放,异彩纷呈……很难想象出这样的国度会是个怎样神圣的国度,这种文明会是一种怎样令人叹服的文明。相信夏禹文明,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也是绝无仅有,在未来人类的发展史中也是难以企及的。有了如此多的优秀与伟大,才有了举世无双的中国文明。正应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在此,我要感谢庄子,他给中国保存下来了一段原汁原味的历史,让我们可以更清晰的去感知那个遥远的年代、神秘的王国。</p><p class="ql-block">凤仪阳翟,祥瑞缤纷,文明追着禹民走。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凰来翔。”凤凰由何处而来?《汤踪禹迹》有载:“禹为天子,凤凰出于荆山,来仪于阳翟。”启在位时凤凰也在荆山出现过,《汤踪禹迹》曰:“乃采玉于荆山,复见凤凰,因起凤凰之台,今址犹在。”《吴越春秋》也有记载:“凤凰栖于树,鸾鸟巢于侧,麒麟步于庭,百鸟佃于泽。……禹崩之后,众瑞并去,天美禹德而劳其功,使百鸟还。”黄龙画地,神龟负襄,九尾狐现,大鹏展翅,河精献图,海神来朝,天金雨下,凤凰栖树,麒麟漫步,百鸟耕田,这种万象瑞和的场景也只有在太平盛世的夏禹时期才出现过,这种彩霞缤纷,祥云缭绕,一派壮丽辉煌景象,惟天上有之。</p><p class="ql-block">商朝的宰相伊尹称赞大禹把国家治理的是山川神灵没有不安宁的,鸟兽鱼鳖也都如此安宁:“呜呼!古有夏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灾。山川鬼神,亦莫不宁,暨鸟兽鱼鳖咸若”(《商书》)。山川伴着微风,河流唱着欢歌,鸟儿翩翩起舞,鱼鳖悠闲自得,动物在享受阳光,大地布满树木鲜花,鬼怪神仙也在偷着休闲,没有天灾人祸,风调雨顺,一切都是那么的从容、宁静、祥和,多么美的一幅人间仙境!</p><p class="ql-block">难怪古人把能生活在“禹迹 ”都看地是那么的光荣,“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迹”、“信彼南山,维禹甸之”、“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奕奕梁山,维禹甸之”(《诗经》)。商朝的统治者称“咸有九州,处禹之堵”,“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商书》),周朝的统治者称“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周书》)。可见古人对夏禹国是多么的崇拜和向往。走进夏禹国,生活在夏禹国,是后世所有人的梦想。时至今日,这种思绪还常常拨动着我们的心弦,时时萦绕于脑海。</p><p class="ql-block">大禹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座亘古不变的精神丰碑,他的光芒一直照耀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善良的中国人。夏禹为中华文明开了一个好头,不但给后人以思想上的慰籍、文化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满足,在许多方面都是一种规范标杆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政治开明、法令如山、文化自然、信仰坚定、积德崇善、人人自律、俭朴充实、精神饱满、安居乐业、无为而治、幸福康宁,这样的社会是大禹用一生的勤劳换来的,是真真实实的做到了,做好了,而非停留在口头形式上的遥不可及,这对今天建设文明世界才具有真正的借鉴意义。</p> <p class="ql-block"> 历史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得失一朝,荣辱千载。夏禹缔造的这套文明系统在夏商周及之后的各个朝代都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不仅光照尧舜两代,而且流布到子孙后裔。</p><p class="ql-block">夏有禹、启、少康三代明君,也有太康、孔甲、桀三个昏君。前者是文明的楷模,后者是失政失国的典范。明君多生于苦难。禹的苦难史在此不必多说,禹之子启深受感染。在启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父亲为完成治水大业,到家门口也不敢入,启的母亲为治水死的不明不白,这些对启的影响都很大。启即位也非一帆风顺,他在禹州钧台大飨诸侯,有扈氏反对故意不来,启不得不伐之,战于甘,作《甘誓》,其文简短有力,一是宣布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之罪行,对其讨伐是代天行罚。二是申明军纪和赏罚。</p><p class="ql-block">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乃治国之大要。启执政后不敢有丝毫懈怠,一如禹之风范。《汤踪禹迹》:“启王一念时时敬谨,清心寡欲,不好淫酗,故天下宴如。”《吕氏春秋》也称赞启:“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饰,亲亲长长,尊贤使能”。美中不足的是启的晚年有点明节不保,这也许是帝王史的一个通病。《墨子》曰:“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锽锽,筦磬以方。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夏启晚年纵情歌舞沉湎淫乐,害地五个儿子因而内讧叛乱。</p><p class="ql-block">学什么,成什么。太康学启的缺点,郁郁而终。荡气又回肠的《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歌中短短数语,却蕴含丰富信息。从五子之歌的曲曲哀怨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大禹治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把老百姓看的比自己还重要,还尊贵。哀声飘荡了四千年却依然声声在耳,怨恨从古流到今从未中断过。</p><p class="ql-block">越是容易得到的越不知珍惜,启的儿子太康不费吹灰之力就坐上了夏王的宝座,他又学会了启王晚年的那一套,过着骄奢淫逸的日子。他最喜欢饮酒、打猎、歌舞,根本不把朝政当回事,导致四夷反目,众叛亲离。《逸周书》是这样说的:“其在夏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国无正,用胥兴作乱,遂凶厥国。”后羿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帝王世纪》记载:“太康无道,在位二十九年,失政而崩。”太康郁郁而死,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想恢复夏政,惹恼了羿。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夏王,史称“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太康成了夏朝的第一个败家子。</p><p class="ql-block">后羿代夏政,身败名裂。《左传》载:“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困、熊髡、龙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山海经》里也有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后羿被家众杀死,妻室被寒浞霸占,生浇。</p><p class="ql-block">浇长大后,更是心狠手辣,《左传》:“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浇为斩草除根,杀了相,血洗夏邑,相的妻子有孕而逃,在夏的旧部有仍生少康。</p><p class="ql-block">少康学禹的优点,煌煌清史。少康在娘胎里就倍受颠沛流离之苦,长大后坐了有仍氏的牧官,时常忐忑不安,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没有不透风的墙,少康之事传到浇的耳朵里,浇派使臣椒去质询。人未到,夏人就先跑去给少康送信,少康逃到有虞。有虞氏念其为禹之后人便收留他做了庖正,负责饮食。有虞氏见少康气度不凡,就把二个女儿嫁给了他,帮他返回夏人故地,即“诸纶”之邑。《后汉书》说:“琼疾不进。章怀太子注,纶邑即夏之纶国,少康之邑也。”纶邑之地在今之禹州,少康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更加发奋,他体恤百姓,发展农业,归顺者络绎不绝。经过几年努力,“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由是遂亡”。</p><p class="ql-block">少康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终于实现了复国之梦,往事虽历历在目,但他首先想到的是恢复旧制,“求阳翟夏王之故都”“整威仪东南行、立王庙、祭九鼎、坐钧台而朝诸侯”“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夏又恢复了往日的朝气,史称“少康中兴”。《竹书纪年》说“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后汉书》记载:“太康失德,夷人始畔。自少康已后,世服王化,遂宾于王门,献其乐舞。”复禹之治,歌舞升平。</p><p class="ql-block">少康复兴之后,特意把他的儿子无余派到越地会稽,无余“文身断发,鼋钏与处,既守封禺”,可见少康让儿子扎根吴越永不归还之决心。《吴越春秋》记载“无余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春秋祠禹墓于会稽”,完全继承了禹的作风。卧薪尝胆的勾践就是无余的后人,《史记》:“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乃苗裔勾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勾践虽成了霸王,势力强大,但他没有同其他强者那样,存称霸天下之智,而是非常尊重周天子,心甘情愿俯首称臣,这一点最难得,用太史公之言:盖有禹之遗烈焉!</p><p class="ql-block">自少康一百多年来,七代夏王一直传递着夏王朝兴旺的接力棒,直到孔甲时期,夏再次出现了危机。《国语》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孔甲是夏的第十四个君王,他的上任是夏朝的转折点,从此夏王朝开始幕落,逐渐跌入深谷。孔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司马迁在《史记》有记载:“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左传》云:“《夏书》曰:官占惟能蔽志,昆命于元龟。”蔽,断也;昆,后也。言当先断意,后用龟也。事鬼敬神是国之大事,孔甲却轻慢之,德政是立国之本,孔甲却淫乱无常,夏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风俗礼仪、政治生态都被孔甲颠覆,夏朝到此已是江河日下,朝不保夕。</p><p class="ql-block">《史记》:“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刘累是尧的后人,曾在豢龙氏学过养龙之技,孔甲便把养龙之事交给他,还赐了姓,结果没养好,刘累把死的龙做成菜肴,孔甲食用后味美,还要吃,刘累害怕而逃。孔甲对人们称之为神灵的龙都敢吃,视旧的体制如粪土,神不佑他,人不保他,天怒人怨,只有亡路一条。孔甲成了夏朝的第二个败家子。</p><p class="ql-block">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发立。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桀也是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人物,他与商末代帝王纣一起成了反面教材,被送上了历史法庭。《吕氏春秋》:“桀为无道,暴戾顽贪,天下颤恐而患之。”自孔甲以来诸侯积怨颇深,离心离德,民怨沸腾,到桀时夏已走向了末路。桀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他与商纣王一样貌似十分强大,力拔山兮气盖世,而这样的人一旦站在了百姓的对立面,历史定会翻个天。桀又有偏才,“始以为瓦屋”,瓦就是桀发明创造的,而他没有把发明用于造福百姓,却用之自己的享受。《竹书纪年》:“夏桀作倾宫、瑶台,殚百姓之财”。他造琼室瑶台之目的是集天下美女于一台,供他一人享乐。妹喜是他最喜欢的女人,好闻裂缯之音,桀就“以人驾车,肉山脯林,以酒为池,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余人,醉而溺水。以虎入世,而观其惊”,搞得人心惶惶,怒不可遏。桀的佞臣名曰赵梁煽风点火,“教为无道,劝以贪狼”,“国危于累卵,皆曰无伤,称乐万岁,或曰未央。蔽其耳目,与之作狂”。诸侯叛之,关龙逢谏之,桀杀之,天下莫敢直言。《帝王世纪》记载:“桀淫乱,灾异并见,两日斗射,摄提移处,五星错行,伊洛竭,彗星出,鬼哭于国,汤伐之。”人无常,天象异,地道变,这是中国人的天人观,且十分应验。</p><p class="ql-block">于是,汤与伊尹誓盟灭夏,作《汤誓》。战桀于安邑的“鸣条之野”,桀败,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桀昏庸汤欲反之,不愿再上交贡赋,被桀软禁在夏台,伊尹进贡桀大量美女与财物把汤换回,从人谏桀,桀不允。忠言逆耳,桀今方悔,他的掘墓人正是汤。倒行逆施的桀死到临头还不明白自己错在哪,足见其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汤放桀于历山,桀死于南巢之山。“伊洛竭而夏亡”,第三个败家子葬送的是一个夏王朝。</p><p class="ql-block">夏的历史虽起伏跌宕,但夏禹开创的治国模式没有变,夏的社会性质没有变,夏的文明体系没有变。但凡读懂禹文明的人,亦或读懂亡国史的人,都可得到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禹道不存,国之不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