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弘扬抗战精神,缅怀先烈伟绩,我们军休所【红星读书班】的学员,在5月15日前往【清太县抗日民主政府】参观学习。</div> 大巴车从市区行驶一个小时后,来到晋源区姚村镇杜里坪村。 <div>眼前的红色牌楼雄伟壮观,“红色杜里坪,抗日英雄地”的楹联,让我们对这个红色老区心怀崇敬。</div><div>太原西山深处,有一个小山村,北依天龙山屏障,东可俯视晋源平川,西与清源白石沟相通,四周沟壑纵横,群山环绕。</div><div>在全民族抗战期间,这里是太原地区最早建立的县级抗日根据地的地方,是抗日战斗时期为打击清源、太原、徐沟三地日伪军晋绥边区的前哨,也是太行解放区通向延安的红色交通线。</div> <div>军休所【红星读书班】留影</div><div>掩映在西山深处,群山环抱的红色故乡——杜里坪 ,虽然有些默默无闻,然而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期间,它声震并州,名扬吕梁、晋中,甚至远在陕北的延安都知道它。</div> 军休所综合党支部人员留影 <div>在村口倾听讲解员介绍【清太徐抗日政府】的建立</div><div>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要大力发展地方党组织,建立或改造当地政府,形成民族统一战线。</div><div>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由贺龙、关向应、萧克、甘泗淇、王震组成的第120师军政委员会开赴晋西北,创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div><div>中共清太县工委、中共清太徐联合县委及政府在晋源区姚村镇杜里坪村建立后,积极宣传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发展农业生产、除霸反奸等工作,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壮丽的一页。</div> <div>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走进【清太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div><div>艰苦的抗战时期,这里是地处晋西北根据地的最南端,是晋绥边区南大门、太原抗战最前哨,成为华北各个根据地通往延安的重要交通要道,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夺目的篇章。</div> 沿石板小路拾级而上,石墙、石屋随处可见。 <div>杜里坪村9号院:县政府马圈遗址,灰尘掩不住日军烧毁的窗棂旧痕。</div> <div>当年抗日政府人员办公就在这简陋的三孔窑洞里,至今还保存着土炕、灶台和一些生活用品。</div><div>人畜共居的马厩无声诉说着战火的烽烟......</div> <div>走进一个小院里,这里曾是县委警卫连宿舍和政府食堂。</div> <div>地道入口处</div><div>日军扫荡时,抗日政府的党组织带领民众进入地道安身,坚壁清野。</div><div>抗战时期为打击清源、太原、徐沟三地日伪军,1938年中共清(源)太(原)徐(沟)联合抗日政府在杜里坪村成立,领导地方人民进行抗日。</div> <div>村口的 一棵全身遍布弹孔的国槐,有近400年的树龄了。</div><div>灾难说不尽,老树发新芽,枝叶上满满的绿色,焕发着勃勃生机。</div> 遍体弹洞的大槐树见证了枪林弹雨的日子,述说着日本鬼子进村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 <p class="ql-block">这是杜里坪村最高处西北角高土坡上的一座院落,窑顶迎风飘扬着几面红旗,红旗所在的院落即是清太县抗日民主政府的第一个落脚点。</p><p class="ql-block">门栏上方是红底黄色的大字“寻找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精神”,大门右侧挂有【清太徐抗日县政府】牌子,还有晋源区人民政府的“清太抗日政府旧址”的牌匾,院外左侧的墙壁上挂满了“太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太原市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标牌,庄严庄重,让我们肃然起敬。</p> 红星读书班的学员们倾听晋源区党校张建忠副校长讲党课 <div>张建忠副校长详细介绍了清太徐抗日政府的初创建立、组织建制、职责任务、战斗故事、民众支前......</div><div>张副校长讲的绘声绘色,我们不时为打鬼子的精彩战绩喝彩,更为清太徐的军民英勇抗日、保卫家乡的革命精神所感动。</div> <p class="ql-block">党课后,我们进入【清太徐抗日县政府】旧址的小院参观,这是红二代郭七只的爷爷住过的老屋。</p><p class="ql-block">大门对面窗户台上的牌匾:县委书记、县长办公场所。</p><p class="ql-block">墙壁上的牌匾:【抗日县政府】、【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清太徐抗日县政府旧址,红二代传承人--郭七只的自述:</p><p class="ql-block">此窑洞由我的爷爷建造,至今已有160多年,父亲郭富丑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抗日救国,把自家窖洞和整个院子腾出来给八路军驻扎,作为抗日县政府指挥部,自己全家则搬到野外山洞里,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家才搬回自家窑洞。</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中共太原市南郊区人民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革命的功勋、启迪后人、缅怀先烈、牢记历史。于1988年8月,在我家窑洞挂牌公布“清太徐抗日政府旧址”为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父亲去世后我夫妇继承父亲爱国情怀,继续保护旧址,让后人铭记前辈英雄历史一直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由于我夫妇四五十年的无偿守护,本村书记聂二牛和村长郭通文的大力宣传,得到省内外各界人士的大力关注。2004年,晋源区政府文物旅游局在【清太徐抗日县政府旧址】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晋源区对旧址进行了维修,从2005年至2020年,我夫妇每年无偿接待游客5千多人。并在自家屋内创建文物展览室,好多文物都是自己家的,并无偿讲解至今,望各位领导和广大游客继续关注......</p><p class="ql-block">英雄已去英灵在 </p><p class="ql-block">党的红旗飘万代</p><p class="ql-block">缅怀革命老前辈</p><p class="ql-block">传承红色千万代----郭七只</p> <div>郭七只的父亲--郭富丑(1901-1978),山西省太原县杜里坪村人。</div><div>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太原沦陷(清源县,太原县,徐沟县)相继失守,抗日政府被迫向山区转移。<br>赵向荣,任悟憎,孙占英第一时间想到杜里坪好友郭富丑,连夜赶到,说明身份和来意。郭富丑热情接待,让他们住了下来,了解周边情况后连连说好。地势险俊,山高林密,易守难攻,是抗战的好地方。但还缺个办公场所,郭富丑为了保家卫国,腾出自家窑洞和整个院子来作为抗日县政府指挥部,带着全家十来口人住到野外山洞里。</div><div>1938年元月,【清太徐抗日县政府】在郭富丑家窑洞中正式成立,郭富丑配合县政府地下工作,一到夜晚带领八路军下平川,征收军粮物资,送情报,带游击队袭击敌人据点,探查敌情。<br>1941年秋,日寇调集重兵对县政府实行大扫荡,县政府只能随时转移,郭富丑不顾个人安危,多次掩护县政府转移,曾中弹负伤,他在抗战中临危不惧,多次出色地完成转移人员和各种情报传递的任务,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br>解放后,1979年,任悟僧,孙占英,赵向荣等几位老领导特意回到杜里坪看望郭富丑,却得知他刚刚去世不久的消息,感到万分悲痛,为了感谢郭富丑为抗日作出的贡献,决定带他的小儿子郭七只出去安置工作。郭七只怕给国家添麻烦,也想把革命的火种世世代代传承下去,默默地守护着抗日遗址,一守就是40多年,至到现在。</div> 抗日政府办公的窑洞里,摆放着往日用过的桌椅、子弹箱等物件。 抗日政府办公的窑洞里,摆放着往日用过的物件。 <div>窑洞正面墙上悬挂着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画像,桌上摆放着有关的抗日书籍、马灯和竹皮暖瓶等旧物件,还有一幅中国书画家山西协会副主席王修筑书写的的条幅:</div><div> 革命号令清太徐 </div><div> 成功光辉杜里坪</div> 窑洞里墙壁上的资料展板 <div>清太县抗日政府的建立</div><div>1937年时任太原县长的赵向荣讲述【清太县抗日政府】建立的初期情况:</div><div>1937年11月8日,日军侵占太原以后,蒋阎军队节节败退,争相南逃。阎锡山地方政府官员也随之逃散,太原县和清源县相继失守。</div>当年11月间,我和任悟僧同志由交城到达离石,向当时我党负责人,公开身份的是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武装部长的程子华同志请示汇报工作。经组织推荐,由山西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批准,任命任悟僧同志为清源县长,我为太原县长。由于清源和太原县界毗邻,又都靠近敌占区,斗争环境较艰苦,因此,经与任悟僧同志商量,仿照苏区边界县的办法,把清、太两县合在一起工作,这就是清太县的来历。<br><div>1938年元旦过后,我们来到西山的杜里坪村。杜里坪虽仅10户人家,但地势险要,后靠大山,与阳曲、交城山川相连,可进可退,可迂迴游击活动;前有南峪沟、风峪沟、柳子沟、黄楼沟、还有白石沟,都可以机动进击晋阳平川。</div><div>我们的工作组一般是天黑出山,晚上下平川、过河东,白天在沟口休息。杜里坪前方五里是杏坪,右侧是东、西石窑,左有天龙山,漫山灌林丛生,低矮而茂密,夏天还有数不尽的葡萄架和高高低低的小块梯田,最利于隐蔽游击。</div><div>1938年3月,日军200人扫荡山区,进攻杜里坪,我们几十个武装人员,利用地形,在密密的树林里开展麻雀战,敌人找不到我们,乱放了一顿枪,未敢再深入。上午十一时到达杏坪前沿,下午五时许,不得不抬着尸体下山去。</div><div>从此,八路军、抗日政府的声誉就更大了,各村纷纷派代表来政府联系,上山来参加抗目的青年也更多了起来。</div> <div>黄楼伏击战 捷报到处传</div><div>黄楼口在太原县边山黄楼村以南的山口处,南距清源县城、北距晋祠镇,都不到10公里,山口东南四五华里便是太汾公路。这一带地形起伏不平,有小树林杂草丛,是打仗设伏的好地形。</div><div>1939年夏,我四支队一营决定在这里伏击公路上巡逻的日军。我们事先经过侦察敌情和对地形的实地察看,了解了公路上经常有四五十人的敌人巡逻。我军在山区根据地召开了站前会议,研究好作战部署,向全体指战员做了动员,然后把部队拉到杏坪、杜里坪一带隐蔽,拂晓前赶到黄楼口设伏。</div><div>当时的兵力布置,由第一连担任正面主攻,埋伏在离公路30多米远的北面地方,全连配备了六挺轻机枪,一个排分配给两挺,分散成长蛇阵,各排又选好了便于发挥火力的地形隐蔽了起来;第三连的任务是当敌人进入伏击圈,一连正面打响,从敌人背后进行夹击;第二连和营部布置在黄楼口附近的小高地上,作为预备队,准备掩护前面部队撤退。</div><div>我军埋伏好后,等了三个多小时,约在上午9时,公路上一队鬼子骑兵缓步走过来了,约有50多人。当敌人完全进入我军埋伏圈后,一连长发出向敌人开火的命令,顿时机枪,步枪一齐向敌军射击,没等他们摘下枪时,就被打倒在公路上,一个个人仰马翻,只有最后的三个敌人,掉头向晋祠方向逃走。<br>这一仗,我军以六倍于敌人的兵力打了出其不意的伏击战,共缴获战马12匹,步枪10支,巡逻队几乎全部消灭。<br>村庄的群众听到这一战斗的消息,奔走相告,高兴的说:让小鬼子尝尝八路军的厉害吧!</div> <div>亲历晋阳堡大屠杀</div><div>晋阳堡惨案发生于1937年11月8日,即太原沦陷当日。日军在追击撤退的晋绥军时,于太原市晋源区晋阳堡村附近展开屠杀,导致70余名晋绥军官兵和29名村民遇害,村庄遭受毁灭性打击。</div><div>那天傍晚,日本鬼子在占领了太原县(今晋源镇)后,突然包围了村子。村里不时传来枪声和喊叫声,日本鬼子里端着明晃晃的刺刀,气势汹汹的闯进来了,手里端着明晃晃的刺刀,把男人们用绳子绑住,用枪对着他们的胸脯往外赶,被押到了村西。时间不长就听到传来了一阵枪声。</div><div>第二天还没亮,人们就呼喊着跑向村西去看个究竟,地上到处都是鲜血,被杀死的人们横七竖八躺了一地,全村笼罩在一片哭声中,将就着用芦苇席卷住尸体草草埋葬了。由于匆忙之中埋的浅,附近的野狗成群结队的去吃尸体,血淋淋得非常恐怖。</div><div>当时全村仅27户,120余人,村里的十几岁以上的男人几乎全部被杀害了,家破人亡。</div> <div>太平庄劫难</div><div>1937年农历腊月二十三,驻清源的日军到山区太平庄,洗劫村庄,屠杀人民群众,留下了滔天罪恶。那时,太平庄仅有二十多户人家,七十余口人。人们多年过着春播、夏劳、秋收、冬藏的农家生活。</div><div>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鬼子进村后,手脚利爽的男人们逃到山沟里躲藏起来,那些缠着小足的妇女和小孩们来不及跑,被围在村里。日寇们到庄后,满村枪炮声,乱打、乱抢,霎时间房子被点燃了,东西被抢光了。然后把人们都抓到晒粮场里开始屠杀。有用枪打死的,有用刺刀捅了的。太平庄枪炮声隆隆的响,看见火烟如云漫天弥漫,使人心惊胆颤。</div><div>第二年的正月初六拂晓,日军再次到太平庄扫荡屠杀,抢窃之后,放火烧屋,见人就打,见人就抓,把人抓到打场上,用枪杀,用刀捅。</div><div>鬼子走后,人们回到村里,目睹房毁屋空,妻死子亡,血染谷场的惨之状,不禁泪流满面,心碎肠断,满腹怒气往外涌。</div> <div>南大寺大米事件</div><div>残酷的日本军队在占领太原县晋祠地区时只住着一个小队,约十余人。占领的这几年中日本人欺压当地人民罪行累累。在晋祠地区南大寺村,就曾经发生过因种植水稻杀人的罪恶事件。日本人喜爱吃大米,因而在占领晋祠地区时从日本引进水稻品种,强行让老百姓种植日本稻种,废除中国稻种。</div><div>然而晋祠地区的有些地方土壤墒情,并不适宜种植水稻,结果小麦地毁了水稻也没有长成,使农民深受其害。</div><div>当时在南大寺村曾因大米发生过两件事情。一件是本村的赵三货,家里有些大米想吃,但又不敢吃,他就把大米捣碎成面,心想吃大米面糊糊日本鬼子就不会发现,有一天他正在吃大米面糊时,日本人检查来了,想不到日本人却用水把面糊糊进行稀释,从碗底发现了小的米粒,把赵三货打得遍体鳞伤,血迹斑斑。</div><div>最让人们痛恨日本鬼子的是李二连老汉因私埋稻谷被杀这件事。那是1944年12月,李二连在村西麻地埋了点瘪稻谷,汉奸白跃财知道后报告了日本人把李二连抓走。第二天把李二连父子三人,头戴高帽押着在晋祠地区所种稻谷的村里游街示众,最后在麻地埋稻谷的地方枪杀了父子三人。</div> <div>杏坪惨案</div><div>1941年农历八月初三,日本鬼子和伪军约30余人,为报复我抗日根据地军民,从黄楼沟上山来到杏坪村,大家急忙将院子里的10余枝步枪 ( 清太徐县政府游击队的 ) 往驴圈里藏。枪刚藏好,两个鬼子兵在伪军的指引下便进了院子。他们挨家挨户将老百姓赶往打粮场,用枪顶住老百姓的身体,逼问八路军在哪儿 ? 乡亲们谁也不吭声。日本鬼子又强行将七、八个年轻妇女的衣服剥光让大伙看,这些连野兽都不如的东西却哈哈大笑,露出狰狞的嘴脸,这次扫荡,打死打伤村民20余人。</div><div>抗战期间,【清太徐民主政府】驻扎在杜里坪邻村,有时三、四十人,有时七、八十人,最多时全村住满了游击队,民兵有二百多人。可是游击队、民兵刚走,鬼子就来扫荡过四、五次,把全村都翻了个遍,最后一把火把四、五十间房子全部烧光,把牛、驴、羊、猪全部赶走,粮食全部烧光,就是烧的剩下一点,也要把土、砂和粮食搅拌在一起,纯粹不让我们老百姓活命。</div> 清太徐抗日政府领导人 <p class="ql-block">在清太徐抗日政府工作过的革命前辈</p> <p class="ql-block">在清太徐抗日政府工作过牺牲的英雄</p> 进入另一小院看到的是“县民政科文教科办公场所” 这是【清太徐抗日政府旧址】旁边的一组窑洞 <p class="ql-block">窑洞外的墙壁上悬挂着牌匾:</p><p class="ql-block">县财政科旧址</p><p class="ql-block">山西省国防教育示范村</p><p class="ql-block">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p> <div>窑洞展室墙壁上的晋绥军区军队组织序列一览表(可放大看)</div><div>晋绥军区(1943.9-1945.9)</div><div>司令员:吕正操</div><div>政 委:林 枫</div><div>副司令员:续范亭</div><div>副司令员:周士弟</div><div>参谋长:周士弟</div><div>副参谋长:陈漫远</div><div>政治部主任:张平化</div><div>政治部副主任:张志远</div><div>......</div> <div>晋绥边区地方部队组织序列一览表(可放大看)</div><div>晋西新军--决死二总队(1937.冬)</div><div>晋西北新军(1937.冬)</div><div>......</div> <p class="ql-block">窑洞展室里的抗日故事资料---西浦口汾河渡口伏击战</p><p class="ql-block">1942年是日本侵略军最猖狂的年代,也是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最艰苦最困难的一年。为粉碎日寇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封锁、扫荡、清剿,我晋西北八路军,决定派出小股部队与当地抗日武装密切配合,深入清太徐平川地区,依靠群众,寻找战机,狠狠打击教训日伪和汉奸,鼓舞敌占区人民抗日斗志和信心,同时开展抗日政权建设工作。</p><p class="ql-block">在8月的一个夜晚,八路军120师手枪大队队长朱绍田率手枪队与清太徐游击四大队率领的一个连,还有李魁年县长领着一个小分队汇合在一起,准备开展游击活动,寻机打击日寇敌伪。正巧他们接到一个情报,说是日伪太原县长常某第二天要祝寿大摆宴席,邀请各界人士。有一伙敌人要给伪县长祝寿经过太三区西蒲村汾河渡口,他们决定就地隐蔽,伏击敌人。</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中午他们利用青纱帐,隐蔽行进到汾河渡口东岸,选择好地形,在高梁地里埋伏起来。根据情报:北格镇据点的敌伪区长,伪警察所长,伪警备队等共有13人,上午从这里经过,下午必然要原路返回。众人埋伏在密不透风的高梁地里,在烈日炎炎的酷晒下,战士们汗流浃背,又被蚊虫叮咬,非常难受。但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守候在原地不动。指挥员也多次传令让战士们耐心等待,没有命令不许开枪,不许打老船工。</p><p class="ql-block">终于等到下午三点多,十几个伪军背着枪,骑着车大摇大摆的往渡口而来。他们满以为这里是日军严密统治下的王道乐土,没人敢在日伪严密统治下的地盘里打埋伏,做梦也没想到这里会藏着一伙抗日队伍。</p><p class="ql-block">器张的敌人到了渡口,其中一人还朝对岸连打三枪进行侦查,见没什么情况,他们便脱掉鞋袜,挽起裤腿,扛着自行车上了木船。到了岸边,敌人又骑上车进入了伏击圈,指挥员一声令下,打! 于是战士们手中的机枪,步枪,手枪加上手榴弹各种火器一起招呼到了敌人头上身上。敌人突然遭受打击后立即乱作一团,蒙头转向,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p><p class="ql-block">八路军战士们冲上去很快就结果了残余敌人的性命,整个战斗只用了五分钟。共消灭13个名敌人,缴获步枪12支,手枪一支,战刀一把,子弹数百发,手榴弹数十颗,自行车18辆。而八路军无一人伤亡。</p><p class="ql-block">当我军战士带着胜利的喜悦,扛着战利品返回孙家寨村里时,村里群众像潮水般涌来,大家纷纷称赞这次伏击战打的好,打的干净利索,真是大快头心的事 ! </p><p class="ql-block">而事后周边的日伪敌人,组织兵力围我军时却扑了个空,只能拖带着十几具尸体返回北格据点,把一场給伪县长举办的祝寿宴会,变成了鬼哭狼嚎的丧事。</p> <div>窑洞展室里的抗日故事资料---铲除叛徒朱海狗</div><div>1941年抗日战争是最艰苦困难的年代,一些意志薄弱,贪生怕死的人经不住考验或是当了逃兵,或是叛变革命成了汉奸,成了日本鬼子的帮凶走狗。当时太原县有个叫朱海狗的村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div><div>朱海狗早年参加抗日革命工作,在晋绥七分区机关中担任炊事员,开始表现还不错,但因山区生活日益艰苦,又常常冒着被敌人追杀的生命危险,便产生了动摇,脱离了革命队伍,跑到敌伪政权的队伍里当了一名汉奸,并常常领着扫共队,四处活动,为非作歹,抓捕革命人士和家属及抗日群众,以此邀功请赏。</div><div>叛徒朱海狗的恶行不仅使许多抗日革命群众及家属受到迫害,更使抗日革命工作受到严重威胁,也给当地的抗日志士和民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害。为了打击敌人的残酷统治,铲除这些汉奸帮凶,作为当时的抗日县长李魁年化名林毅,领导县大队与敌伪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铲除朱海狗这种祸害一方的叛徒、汉奸,就成为当务之急。</div><div>但朱海狗非常狡猾,他平时居住在晋祠的敌人据点里,要么躲藏着不出来,要么就跟着一群敌人一起出动。由于他祸害群众积极,危害抗日革命有功,受到日本鬼子的赏识而发了财,便得意忘形的娶上了媳妇。</div><div>1941年10月的某一天,李县长得知朱海狗回当地村里娶媳妇办喜事的情报后,立即进行了研判,认为这是铲除叛徒的机会,于是他带领两名警卫员,在傍晚时分赶到村子,喝令朱海狗跪下,朱海狗顾不得新衣服被弄脏,跪在地上磕头求饶,拼命乞求活命。</div><div>李县长历数朱海狗的罪行,痛斥他的种种作恶,并宣布其的死期到了之后,挥起铁锹把他劈倒在地,两个警员接过铁锹一起动手,像打死一条狗一样打死了朱海狗,并挖了个坑把他埋了起来。刚收拾完现场,就听到汾河对岸远处传来了枪声。是晋祠据点的日伪军接到报信后派出大队人马,企图解救汉奸并抓捕李县长。然而,李县长等人早已趁着夜色安全的回到了西山根据地。</div><div>这个夜除汉奸的事迹传遍了附近的村庄,既震慑了敌伪汉奸,使他们又惊又怕,收敛了反动气焰,又鼓舞了广大抗日群众的士气。</div> <div>上图:三八步枪的子弹夹、运送军粮的布袋、书《大刀记》是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郭澄清。描写的是梁永生率领的大刀队在冀鲁平原、运河两岸的龙潭、宁安寨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战斗历程。</div><div>中图:文件桌马灯、书籍(红旗飘飘)、山西新军决死第二纵队人员通讯录(李魁年)</div><div>下图:《油纸伞》</div> 文件皮箱和生活用品等物件 <div>坡下还有一排窑洞正在布展,挂牌上注明是:</div><div>县后勤军需物资储存室</div><div>县秘密联络旧址</div> <div>从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清太徐到1945年宣布投降的八年中,日寇在清太徐地区犯下了滔天罪行。</div><div>1. 清源县被日军烧杀抢夺损失统计:抗日武装人员伤亡429人,抓壮丁、当劳工4643人,屠杀群众467人,致伤、病( 致病者,指日军散布大批细菌所致 )2552人,致残654人,使5040人成为孤老、孤儿,烧毁房屋652间,抢走牛、马、驴、骡506头,抢走羊1566只,烧毁、抢走粮食35万石,烧毁及抢走的财务折价1434万元。</div><div>2. 太原县被日军烧杀抢夺损失统计:抗日武装人员伤亡894人,壮丁被俘7863人,老百姓被屠杀676人,致残702人,致伤4552人,602人成了孤老孤儿,86户外出逃难。烧毁房屋1262间,抢走大牲畜2123头,羊806只,抢走及焚毁粮食153万石,焚抢衣物财价3806万元。</div><div>3. 徐沟县被日军烧杀抢夺损失统计:抗日武装人员伤亡432人,抓壮丁、当劳工1243人,屠杀群众495人,致伤、病(致病者,指日军散布大批细菌所致)1050人,致残132人,烧毁房屋202间,抢走牛、马、驴、骡1213头,烧毁、抢走粮食53万石,烧毁及抢走的财务折价3741万元。</div><div>侵华日军给清太徐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罄竹难书。</div> 慕湘将军生平介绍:他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国难当头为了救亡投笔从戎,和平岁月为了传承投戎从笔。 慕湘(1916-1988),原名慕显松,山东省蓬莱县人,中共党员。“七.七事变”后担任太原县牺盟会特派员,放手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组织起太原县第一支抗日游击队。<br>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慕湘担任太原县牺盟会特派员,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组织成立国民兵军官训练队。同年11月8日,太原县沦陷,慕湘和军事教官高永祥将训练队的部分学员带上西山,成立了太原县第一支抗日游击武装部队(后改名太原游击第二支队.<br>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慕湘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任华北军区青年部部长、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57年后,任北京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br>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得了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75年调任八一电影制片厂任政治委员,1976年始,慕湘成为将军群体中唯一专事写作的开国少将。 <div>慕湘将军在残酷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学素材,从战场到银幕,从戎马倥偬到笔耕不辍,他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他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显著的贡献。</div><div>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埋头创作,历经二十五年的打磨完成130万字的山西抗战史实《新波旧澜》四部曲(《晋阳秋》《满山红》《汾水寒》《自由花》),绘就了一副金戈铁马、雄浑悲壮的抗战泼墨图。写作之余,慕湘致力于文化遗产的收藏,以旧书籍为主,兼有少量碑帖、字画。</div><div>1988年5月20日,慕湘将军因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家属按照其生前遗愿,将他几十年苦心孤诣收藏的图书文献近四万册、字画十余幅和部分遗物无偿捐献给家乡蓬莱。</div><div>慕湘将军在重游晋祠时曾经赋诗一首:《晋祠怀旧》<br>抗日战争烽烟起,占山结寨树红旗;<br>白日山上发号令,幕夜下川撒火种;<br>登高一呼万众应,汾河两岸任驰骋;<br>革命号令清太徐,成功光耀杜里坪。</div> <div>网络资料</div><div>小说《晋阳秋》是慕湘的代表作,1962年出版后,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物质和精神食粮都很匮乏的时代人们争相阅读的文学作品,风靡大江南北,滋养了一代人。</div><div>作品讲述了1937年7月,21岁的郭松出任太原县牺盟会特派员,就像一团抗日救亡的火种,他走街串巷,到田间地头走访群众、调查研究,争取县立小学教员江明波,县立女校教员蓝蓉、金玉秀等进步青年组建抗日救亡宣传队,公演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抗战情绪;</div><div>鼓励深受封建势力欺压的冯维忠、高世俊等青年农民加入牺盟会,不断壮大革命队伍;对马县长等顽固派既团结又斗争,联合抗击日本侵略;</div><div>对以杨守业、丁来昌为代表的地主恶霸和汉奸进行揭露和打击,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这片古老偏僻而又惊恐失望的小城点燃了救亡运动的熊熊火焰。</div><div>小说通过生动的人物刻画和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党的抗日统一战线从组建到壮大艰难而又传奇的历程。</div> 宣传栏 太原县第一支抗日武装的建立<div>1937年11月初,日军侵占太原县城后,县牺盟会特派员 ( 中共党员 ) 和军事干部高永祥 ( 甘肃人,老红军 ) 带领了一批抗日思想比较坚定又经过军事训练的武装自卫队骨干 30 多人,撤出了县城。</div><div>这支队伍成为太原县城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太原县游击队,高永祥任队长,幕湘任指号员。</div><div>很快清太抗日游击队由几十个人壮大成为二三百人的抗日武装,打响了清太人民抗击侵略者的游击战,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器张气焰。</div><div>1937 年底,太原县游击队正式编为战总会领导下的八年抗战期间,太原县游击队及改编后的战总会第二支队、清太徐游击四大队,共对敌斗争几百次,从 1944 年1 月- 10 月份,就进行了 53 次大小战斗,取得了辉煌的战果。</div> <div>清太徐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div><div>1937年11月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太原,清源、徐沟三县同日沦陷闫锡山县政府人员或偷跑、或投降。同年12月,根据中共晋西北临时省委指示,在古交镇八路军120 师 358 旅驻地,组建了中共清太县工作委员会,简称清太县工委。</div><div>从此,清太徐的群众抗日斗争,在党的领导下进行。</div> <div>晋绥抗战的前哨--清太徐</div><div>1937 年 11月8日,日军占领太原,省垣周边的清源、太原、徐沟等县同时失陷。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20师开赴晋西北,创建了晋西北 ( 晋绥 ) 抗日根据地。清源、太原、徐沟三县 (包括今天的小店、晋源、清徐等地 ),地处晋西北根据地的最南端紧靠省城日军交通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div><div>为有效领导三县抗战,党先后在这里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共清太县工委、中共清太徐联合县委和清太县抗日民主政府、清太徐抗日民主政府,以杜里坪为革命根据地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宣传发动群众、筹集物资,支援前线,在艰苦卓绝的山西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壮丽的一页。</div> <p class="ql-block">日寇罪行纪实</p><p class="ql-block">从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清太徐到1945年宣布投降的八年中,日寇在清太徐地区犯下了天罪行。其中在晋源区的杏坪村.晋阳堡、南大寺制造了三起惨案。</p><p class="ql-block">(三起惨案前面有介绍 )</p> <div>上图:抗目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部分牺牲的烈士简介(图板介绍有政府干部7人)</div><div>下图:抗目战争中牺牲的晋源藉烈士(图板介绍有34名)</div><div>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那些曾经浴血奋战的中华儿女,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精神却融入各处抗战遗址之中。</div> 宣誓:读书班学员在党委办公室李丹丹主任的带领下,高举右拳宣誓。<br>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br>宣誓人xxx 读书班学员高昌革命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br>词曲作者:曹火星 1943年创作<br>歌词简单,节奏紧凑简练,首尾遥相呼应,组合为连贯发展、结构严密的统一体,唱出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和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唱出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历史必然。 <p class="ql-block">结语:清太徐人民的抗战史是一部辉煌的革命史。</p><p class="ql-block">海拔 1405 米的杜里坪,沟壑纵横,进深起伏,苍松翠柏,构成一道独特风景线依托的险要地形。</p><p class="ql-block">自打日本侵略军进来,城乡沦陷,这里便成为晋绥抗日根据地前沿阵地和连接太行战略区的重要通道,并与同处城乡结合部的原太原县和徐沟县组成清太徐联合县,与敌对峙,血雨腥风十余年,厚重的革命历史让杜里坪这块红色十地独县魅力。</p><p class="ql-block">我们老兵们来到这里,沉浸于以往斗争的光辉历史中,缅怀革命先烈,体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铭记历史,离不开那些唤起记忆的遗址。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浴血奋战,也留下了侵华日军罄竹难书的罪证。</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升华,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那么清太县抗日民主政府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就是这个“体现”的一个闪闪发光的点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