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趣事——昆明老城内的老餐馆

云南杨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昆明趣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昆明老城内的老餐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05-16 信息来源: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提起昆明老城那些古董级的老餐馆,首先要提一下昆明老城内‌核心区域南半部那些繁华的老街道。在清末,昆明老城已经有150多条街道,其中位于商业核心区域的一些繁华老街道,行业俱全、店铺林立、摊贩众多、生意兴隆、商业贸易十分兴旺,那些古董级的老餐馆也在这些老街道上。</p><p class="ql-block"> 昆明老城内‌核心区域南半部那些很出名的老街道有,如正义路、长春路、武成路、文庙横街、文庙直街、民权街、宝善街、南屏街、文明街、光华街、威远街、景星街、甬道街、崇仁街、祥云街、南强街、南通街、顺城街、三市街、护国路等。现在虽然这些老街有的已经不复存在了,有的已经面目全非了,但是这些出名的老街道就是老昆明的脉络,也是老昆明人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在昆明老城的核心区域内有悠久的商业史,早在汉、晋建立县制以前,就有商贾贸易活动。从元朝成为省、府、县制所在地后,逐渐发展成为和内地沟通贸易往来的商业城市。到了明朝,已是省内外商品集散地。</p><p class="ql-block">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内地人员大量涌入昆明,昆明的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许多大商号、公司陆续搬迁至昆明,致使老城区域内的商业空前发展。</p><p class="ql-block"> 早在汉朝,昆明老城建立县制前后就有了食馆、客店的经营。清代时期,饮食服务业伴随着商业的兴盛,有了较大的发展。民国年间,餐饮业得到进一步发展。</p><p class="ql-block"> 到1935年以后,昆明老城区的饮食店、摊约有二三百个。当时较有名气的餐馆酒楼有海棠春、映江楼、福顺居、东来顺、东月楼、德鑫园、三合春(建新园)、两益轩、兴和园、福华园、南来盛等。</p><p class="ql-block"><b> 1.海棠春</b></p><p class="ql-block"> 海棠春酒楼就是后来云南著名的滇味餐馆护国饭店,位于护国路中段。海棠春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创始人是阎炳奎师傅。新中国成立前,该店是昆明专营酒席业务的大型酒楼,以擅长烹制滇味菜肴驰名。1954年开办国营公共食堂时,它是当时云南的第一家国营饭店。其大师傅们大多都是原海棠春的人马。1971年,该店在原址拆除重建,新建成一幢规模较大的4层楼房,占地面积3543平方米,一楼为大众餐厅、冷饮点心部,二楼为雅座餐厅,三楼为外宾餐厅。3个餐厅可以同时容纳1000多人就餐,1966-1976年间,它曾被改名为“工农兵饭店”。1983年,将三、四层楼改装成旅社部,设有床位187张,成为一个大型的综合饭店。</p><p class="ql-block"><b> 2.映江楼</b></p><p class="ql-block"> 映江楼,1937年即建在盘龙江畔,以楼伴江故名,是昆明最有名的清真饭店之一,也是久负盛名的牛菜馆,牛肉冷片酥软不碎,清汤牛肉汤清不腻,凉鸡滋嫩鲜活,烧鸭皮脆肉嫩,小刀鸭、大酥牛肉面(米线)在当时供不应求,老百姓皆津津乐道、交口称赞。它也是最早接待外宾的清真饭店,众多清真名师在此供职。</p><p class="ql-block"><b> 3.福顺居</b></p><p class="ql-block"> 1943年,一些内地来昆的厨师在晓东街上建造了一家很具有特色的饭店,取名“福顺居”。当时福顺居名厨聚集,经营种类也很多,山东烧鸡、早点、卤菜、烩菜颇受昆明人青睐。福顺居的招牌菜山东烧鸡,是令食客趋之若鹜的美食。为了照顾来华抗日的美国兵口味,福顺居还开设了昆明较早的西餐厅,福顺居每天顾客云集,生意兴隆。</p><p class="ql-block"> 山东烧鸡的原创人李子育,抗战时期携家带口逃难到昆明,在晓东街附近摆了一个专卖山东烧鸡的小摊,生意十分兴隆。1956年,李子育分到福顺居工作,专门从事卤菜制作。福顺居从1964年开始制卖山东烧鸡。由于当时供应的全是土鸡,加上李师傅技术高超,所以山东烧鸡色、香、味形俱佳,每逢年节,福顺居门前总是排起买鸡的长队。</p><p class="ql-block"><b> 4.东来顺</b></p><p class="ql-block"> 东来顺原址在祥云街,1943年由北方清真名师朱维伯开设。时值抗日,内地厨师大量涌进。东来顺以清真饭菜著称,其涮羊肉、烤羊肉串深受欢迎,一代大师朱维萃来昆后曾在此事厨,后来停业。至1965年内地支边,天津涮羊肉搬迁至昆明,东来顺全部由天津人经营,北京涮羊肉、麻酱烧饼,后增加早点供应、清真炒菜,红极一时,常常高朋满座,热闹异常。1995年,东来顺搬迁至兴云路,以经营清真涮羊肉为主,并供应煮品、糕点。</p> <p class="ql-block"><b>  5.东月楼</b></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大名鼎鼎的东月楼,民国27年(1938年)在大东门内的绥靖路(后改名长春路,现在的人民中路新西南昆百大附近)开业,它是一家滇味饭店。老板姓刘,因为视力不好,人称刘瞎子。</p><p class="ql-block"> 东月楼以地道滇味融合南北风味,征服了流亡师生、美军及本地食客。汪曾祺盛赞其锅贴乌鱼“鲜嫩香美”。从1938年开业到1955年公私合营,这家定价公道的传奇饭店,用一桌桌鲜香菜肴抚慰了战乱年代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东月楼是一栋两层高的临街楼,楼上楼下共五间。楼下中、晚餐卖炒菜,楼上承包酒席。由于临近云南大戏院,它还兼卖鸡肉米线面条、炸酱饵块、清汤大馅饺等煮品,兼顾了各方各面。虽然定位是中档饭店,但用料真实,味道纯粹,名声越来越大,社会名流也纷纷到东月楼品尝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 东月楼主打滇味,滇味的特点就是有辣有淡,鲜香结合;讲究质量,选料认真;烹调用心,一丝不苟。当时的昆明人来人往,南北混杂,东月楼的饭菜征服了众多群体。特别是抗战南下的北方人,觉得东月楼的饭菜有家乡味道,非常能接受,外国人也喜欢。如此一来,生意不好都不行。</p><p class="ql-block"> 东月楼以卤鸡腿、饺面、炒菜而出名。名菜有酱汁鸡腿、锅贴乌鱼、辣麻鸡片、汤锅肉、金线鱼、火腿、红烧肘子、脆皮鱼,还有烤鸭等,虽说是滇味,其实就是南北风味。</p><p class="ql-block"> 赫赫有名的东月楼饭店,稳稳当当地陪着昆明走完了抗战之路,一直持续到解放后。1955年,随着公私合营的深入开展,让老昆明人怀念的东月楼走完了它的传奇之路。</p><p class="ql-block"><b> 6.德鑫园</b></p><p class="ql-block"> 德鑫园是20世纪30年代由玉溪市人范云鑫的岳父戴应德在昆明羊市口(今南通街)开创,以专营过桥米线而负盛名。戴去世后由范云鑫经营。公私合营时,归昆明市饮食公司所属。1972年,该店在原址上拆除重建,该店为三层楼房,一楼为大众餐厅,二楼为雅座餐厅。 楼厅宽敞,设备舒适。此外,该店还经营云南风味小吃小锅炒菜和承包酒席。鑫园久负盛名,国内名流、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外宾经常慕名而来。</p><p class="ql-block"><b> 7.三合春(建新园)</b></p><p class="ql-block"> 1906年,昆明宝善街一栋砖木结构的楼房铺面同时开了三合春、建新园两家煮品店。三合春由大厨陶品的同门师兄弟吕贵操持。与陶品掌勺的豪华宴席不同,吕贵审时度势,以经营滇味小吃为主,主营过桥米线,以焖肉米线闻名。三合”取自天、地、人三合,以及色、香、味三合。</p><p class="ql-block"> 1956年公私合营后,三合春合并入建新园,沿用“建新园”之名,。一个具有百年建店历史的云南餐饮名店,其独特的风味,吸引着中外众多食客。1995年5月,该店重新装修,正式在建新园二楼把国营过桥米线率先提到5元1套,生意红火。其经营的产品“四喜凉食”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脆旺米线”、“鸡汤米线”被评为中国名点;“过桥米线”被评为云南名小吃。建新园成为云南饮食行业中的一块金字招牌。</p><p class="ql-block"><b> 8.两益轩</b></p><p class="ql-block"> 两益轩是云南清真菜的标杆。原两益轩饭庄开业于民国二年(1913),是老北京清真三轩之首,创办人是牛街回民杨德山、王永寿。由于经济实惠、烹制精良,又注重南北菜肴的取长补短,曾门庭若市、显赫一时,店内的伙计一度达到四五十人。用老母鸡和牛肉吊汤,改变了清真菜芡汁大和口重偏咸的缺点,使菜肴更符合广大食客的饮食需求。并请当时《京话日报》主笔彭翼仲先生给起的“字号”,接着又请著名书法家冯恕,题写了金字黑底匾额,挂在门面正中。1940年,北京两益轩名厨马允勤父子来昆明开店,最初店铺开设在南屏街,后搬至护国路、宝善街口,当时有多位清真名师都在昆明两益轩就职,1999年城市改造拆迁后未再开店。</p><p class="ql-block"><b> 9.兴和园</b></p><p class="ql-block"> 兴和园清真牛菜馆是昆明回族名店,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该店创始人为马兴仁的母亲。开业时,他家门口有一清泉水井。井水清澈透明,味道甜美。他家就利用这口井水漂洗和烹制牛肉。用此井水烹制的牛肉,汤汁清澈香甜,肉质沙鲜滋嫩,食之鲜美异常。他家的选料也非常认真,挑选专门饲养的膘壮菜牛,在屠宰之前让菜牛披红游街亮相,然后再请阿訇宰杀。制作中又讲究规矩,把控质量,使之保持牛肉鲜香沙壮的风味特色,因此经久不衰。受消费水平所限,一般只在中午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了早、午、晚三堂,但还是满足不了需要。从1975年开始,该店由回民厨师世家第四代红案、特二级厨师马允勤师傅主厨。马师傅擅长北方清真炒菜和面食,到兴和园饭店之后,在保持该店原有经营品种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供应多种类型的菜点,使该店的烹饪技艺明显提高,花色品种不断增多。</p> <p class="ql-block"><b>  10.东风餐厅</b></p><p class="ql-block"> 东风餐厅是以经营汽锅鸡为主的名店,汽锅鸡是云南独有的高级风味名菜。制作汽锅鸡工艺特殊,技法精细,独具一格,深为群众喜爱,在省内外享有盛誉。20世纪40年代,建水人士包宏伟夫妇,在昆明福照街(今五一路)开设了<b>“培养正气馆”</b>,专门经营汽锅鸡。包氏在沿用传统的烹制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顾客的建议,不断改进烹制方法,在汽锅鸡中分别配入虫草、三七、天麻等滋补药材,增加了食疗功效。1956年公私合营后,供应量急剧上升。为满足群众需要,该店厨师们经过不断努力,又创制了汽锅鸭、汽锅鸽、汽锅鱼、汽锅排骨等新品种,并根据需要,配入红参、银耳、枸杞、杜仲等名贵药材。1960年初,培养正气饭店并入近西餐厅,1965年又并人群众食堂,后改为东风餐厅。</p><p class="ql-block"><b> 11.福华园</b></p><p class="ql-block"> 福华园始建于1938年,原址位于昆明市宝善街与南华街交叉口,当时以人工鸡蛋面、鸡肉米线出名。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专营煮品小吃,后以过桥米线著称,以选料细、原料鲜、汤味醇为人称道,曾被昆明食客誉为“春城第一汤”。</p><p class="ql-block"> 除了米线等一系列的本土特色小吃,福华园最受食客欢迎的就属烤肉串了。别说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但凡是个昆明80后,恐怕谁都记得并且吃过福华园的烤肉串,那种霸道的蒜肉香气总是引得人们甘愿排长队等候。</p><p class="ql-block"><b> 12.南来盛</b></p><p class="ql-block"> 20世纪30年代由越南女老板阮民宣在昆明金碧路开办,早期名叫“新越”。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名为南来盛。据说,胡志明在昆明期间,住在昆明华山南路的一幢二层小楼上,为了掩护革命工作,他公开的身份是新越西餐室的面包师。新越的店面并不大,进深比较长,大约有十多二十米的;后院有门、向东通到北后街。一楼摆放的是像火车车厢座椅一样的实心高背长椅和条桌、适宜朋友二三人或情侣对坐、互相不干扰。二楼、三楼是雅座、用的是圆桌,适宜众人围坐。南来盛出售的各种西点中最有特色的是法式硬壳面包。这种面包有一个焦黄色的坚硬外壳、里面则是柔软的内瓤,味道微成中略带点酸,嚼起来别有风味。云南百年来无以计数的大小餐厅,只有南来盛可以登上世界官方旅游组织刊物。</p> <p class="ql-block"><b>  另外,昆明老城核心区域内还有一些驰名的老饮食小店,如:</b></p><p class="ql-block"><b> 1.永顺园,</b>专营小锅米线、小锅干卤饵块,始创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原在端仕街,现在威远街,店门挂有古色古香的横匾“端仕小锅”。店虽不大,却门庭若市,是正宗滇味小锅煮品的祖传老店。</p><p class="ql-block"><b> 2.燕鸿居,</b>经营凉白鸡、都督烧卖、荠菜饺。</p><p class="ql-block"><b> 3.鼎新饭店,</b>位于长春路,原为私人饭馆“老岳家蒸肉馆”,后成为鼎新饭店,以晚堂为主,尤其是粉蒸肉久享盛名。分为原碗粉蒸肉、蒸骨、蒸羊、剁蒸等几类,是昆明最有名的蒸肉馆。1998年因城市改造被拆除。</p><p class="ql-block"><b> 4.蓬来春,</b>专门经营鸡丝人工鸡蛋面。</p><p class="ql-block"><b> 5.福东餐馆,</b>经营北方水饺、蒸饺、锅贴。</p><p class="ql-block"><b> 6.北京卤菜馆,</b>位于景星街口,与燕鸿居两对门,一北一南的风味,真叫食客朝三暮四了。</p><p class="ql-block"><b> 7.颐和园,</b>以肥嫩烧鸭著称,老板外号“小胖子”,老昆明一提起小胖子家的烧鸭即竖起大拇指。除烤鸭外,卤鸭杂碎也滇味十足,是下酒下饭的好菜。</p><p class="ql-block"><b> 8.兴宝园,</b>位于光华街花鸟市场北口旁,以粉蒸骨、肉,千张肉等滇味蒸菜著称。</p><p class="ql-block"><b> 9.武成素食店,</b>位于闹市老街武成路,专营豆花米线、凉豌豆粉等冷、热素米线及凉粉。颇有风味而又平民化店铺。</p><p class="ql-block"><b> 10.天津包子店,</b>由20世纪60年代初支援边疆建设来昆的天津人开设。把“狗不理”包子从天津迁往昆明落户,虽多少有点变种,但北方面点的实在,仍受广大边疆食客欢迎,且又有海带蛋丝汤、北方馄饨陪衬,是北方人吃家乡口味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b> 11.豆花村,</b>位于宝善街中段,专营豆花素饭,配以油炸花生米、洋芋片、腌萝卜,腌莲花白等,清淡可口,物美价廉。</p><p class="ql-block"><b> 12.豆蔻饭店,</b>位于正义路与文庙直街之间,据说是解放前一位寡妇带着三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儿开起来的,以香糯回甜、红绿白三色相间的火腿豆焖饭著名,其汽锅鸡翅、甲鱼鸡翅、什锦炒面等传统滇味菜肴也带有青春气息。</p><p class="ql-block"> 这些小餐馆不仅在当时非常受欢迎,而且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特色菜品留在了昆明的餐饮历史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