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净化心灵的良剂

明天你好

<p class="ql-block">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的习惯一旦养成,稍作搁置定会生出不适感。前段时间,忙忙碌碌的,读书的连续性中断,使得整个人处于一种焦灼的状态。最近一段时间,又将阅读继续,慢慢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觉得“读书真好!”读书是一万次的春和景明。在阅读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更加纯正,人也感觉更加空灵。</p><p class="ql-block"> 最近认真二读了教育巨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相比较第一次读。这一次我读得更细致了,在摘录读书笔记的同时,再次将新的心得体会批注在侧。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久违的平静。其实,对于当下的一些教育焦虑苏霍姆林斯基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给出了答案。这本书,不光是教师的万能手册,也是家长的心头好。无论是家长的焦虑,还是教师的困顿,人类这位伟大的教育巨匠都一一做了回应。在这本书中,关于“阅读”“书籍”“情感教育”“自我教育”等这些热点的教育名词,多次出现。作为语文老师,我对“阅读”和“书籍”这两个热点教育名词深有体会。苏霍姆林斯基针对“后进生”问题,给出的解决办法是扩大他们的阅读面。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发展,给出的解决办法也是通过阅读来提升。针对班集体的思想教育问题,给出的解决办法同样是阅读。以上种种都说明,阅读对于学生德育和智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人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教师个人成长,对于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他给出的建议是买三本书。关于你所教学科的相关科学问题的书、关于青少年模范人物生活和奋斗历程的书和关于人的心灵,尤其是与儿童、青少年心理相关的书。同时,他还鼓励我们在个人藏书中补充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读完这本书,我找到了自己教育事业接下来的走向:做一个让学生和自己幸福的老师。也解决了长久以来困顿自己的矛盾冲突,更加懂得凡事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也谈最近读完的《38堂有趣的语文课》这本书。作者从字、词、句、对联、文章等的发展变迁来谈如何让语文课充满趣味。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饱读书香,里面例举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写作时的癖好,读来令人发笑。也让我们看到了王勃、老舍等作家生活化的一面。</p><p class="ql-block"> 读书,不光是增长学识的手段,我觉得我们不应把读书看作太过功利的行为。相反,因为喜欢因为热爱去做一件事,比如:教育、读书等,我们收获的就不止是能力的提高或者财力的累积了。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充盈。同时,我们会在长期反复地坚持下,形成自己的风格、秉性和操守。并且会一直将这样一件看似枯燥的事情内化为自己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读书,不只是成长的一个经历。更应该当作是如吃饭、洗脸这样每天必做的规定性动作。正如薛瑞萍老师所说那般“一日不读,面目可憎”,读书会改变我们的精神面貌,带着我们看见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读书,更应是净化心灵的良剂。很多的教育困惑在读中找到了解决办法,找到了精神的共鸣,更找到了共同的知己。与经验丰富的教育大家同频共振,与志同道合的教育前辈同行赴读,更与精神契合的自己一路同行。如此,会发现你不是踽踽独行,而是在阅读中不断的遇到再遇到,回想再回想,共鸣再共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