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滁州琅琊山醉翁亭

夏群

<p class="ql-block">好久没有来安徽滁州琅琊山风景区了,记得还是刚工作的时候,和同学从南京出发骑自行车一鼓作气骑行六十多公里,三个小时就到达滁州琅琊山风景区。转眼四十多年了,欧阳修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时不时催促自己还想再一次来到这里,享受那份寄情山水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3日下午,正好我们五一假期自驾到安徽淮南,在回南京的途中顺路来到滁州琅琊山风景区。当我们自驾到达琅琊山风景区北门停车场,清晰看到景区山门的牌坊大门,中间匾额“琅琊山”三个金字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滁州城西南,琅琊山因东晋元帝司马睿王号封而得名,这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川秀美</span>,历史人文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后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皖东明珠”的美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AAAAA级旅游区。</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节假日期间,来景区的游客非常多,我们在客服中心拿着琅琊山地图,按照景区的标识牌方向,直接行进在通往醉翁亭的路上。边走边回味《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p> <p class="ql-block">首先进入视线的是一块巨型<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石刻浮雕照壁,全长约30米,高4米,具有典型明清时期徽派建筑风格,石碑上刻有文征明草书《醉翁亭记》,该长卷以气取胜,一气呵成,其字每行四、五字不等,错落有致、疏郎大方、近乎完美。为文征明书艺纯青的代表佳作。</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野芳园,取意《醉翁亭记》中“野芳发而幽香”,只见园内<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亭堂建筑飞檐翘角,白色马头墙,嵌砌漏窗,上复青灰色的筒瓦和小瓦,色彩和谐淡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整个布局聚散相间、疏密有度。园内四季飘香。“</span>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p> <p class="ql-block">走在青石铺就的琅琊古道,古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蜿蜒于山腰,两边古木参天,水杉翠竹掩映,空气清新,微风轻拂,鸟语花香。山涧潺潺溪水,孩童在溪流中寻觅小鱼,其乐无穷。</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一片山中水潭,面如翡翠,名曰醉翁潭。水深面阔,翠峦倒映,清澈潭水中可见鱼儿游动,可感受到《醉翁亭记》中“临溪而鱼”的意境。不远处有一双层四角亭伸入潭中,有一回廊蜿蜒曲折与岸相连,湖光亭影,如置画中。</p> <p class="ql-block">在古道上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桥身生长着绿色的植物,显得古老沧桑。又仿佛是一条历史的纽带,将古道的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宋代滁州通判韦骧有《薛老桥诗》赞美:“流泉渟处阔,跨石石桥横,题柱无踪迹,茫然薛老名”。</p> <p class="ql-block">越往山中走,只见沟壑幽深,琅琊溪、玻璃沼、曲水流觞淙淙流淌;让泉、濯缨泉、紫薇泉等山泉散布山间。而让泉取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p> <p class="ql-block">我们终于来到醉翁亭院外,看起来院墙和门很是普通的砖瓦结构,但这个院门上匾额“醉翁亭”三个字,是清朝同治年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题写的。嵌在墙上的石碑,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醉翁亭”。据介绍,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四面环山的亭园却内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互不雷同,人称“醉翁九景”。</p> <p class="ql-block">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琅琊古道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经之地。据《琅琊山志》记载,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因为钦佩欧阳修的文才,所以建造了这亭子供欧阳修喝茶饮酒赋诗。欧阳修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使这亭子闻名遐迩,成为了中国四大名亭之首。</p> <p class="ql-block">眼前醉翁亭是歇山式建筑风格,吻兽伏脊,飞檐翘角,16根立柱分立四方,四周设有木栏,那里便是当年欧阳修与宾客觥筹交错的地方。饮既不多缘何能醉 ,年犹未迈奚自称翁。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宁静。这里古树婆娑,亭台错落,青山如画,碧水潺流,环境十分优美。整个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如醉翁亭中一副对联所言:“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span></p> <p class="ql-block">醉翁亭旁边就是琅琊山,山脚下两块石碑,歪斜矗立,犹如两个喝醉酒的醉翁,很是有趣。上面分别题字“醉翁亭”和“二贤堂”。也许这石碑的神态就是欧阳修之魂的真实写照,以酒为媒,心向山水,自得其乐。</p> <p class="ql-block">在醉翁亭对面就是二贤堂,始建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是滁州百姓为纪念以前做过滁州知州,并为当地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的王禹偁、欧阳修两位父母官修建的。二贤堂内有两太守立像,神态肃穆,一人手拿书卷,一人轻捻胡须。两边木柱有一幅楹联:“谪往黄冈,执周易焚香默坐,岂消遣乎;贬来滁上,辟丰山酌酒述文,非独乐也。”墙壁上挂有《朋党论》和《醉翁亭记》木刻条屏。</p> <p class="ql-block">这座明代建筑是宝宋斋,为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冯元飚父子为保护“欧文苏字”碑所建。斋内立有宋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碑刻两块四面,其中“欧文苏字”为金石珍品。由于欧阳修散文和苏轼书法都是北宋时期最高水平的代表,后人便称此碑为“两绝碑”。</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梅亭,位于琅琊山影香亭北侧。<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滁州判官张明道为赏欧阳修手植梅而建,在亭子的不同位置能够看到古梅的各种姿态。</span>亭匾上的“古梅亭”三个字是象形文字,看中间的“梅”字,有点像一个人嘴里含着梅子被酸的在流口水的样子,很是形象生动。</p> <p class="ql-block">眼前有一棵古梅,挺立在影香亭与古梅亭之间,相传为欧阳修亲插栽植。故称“欧梅”。古梅高7米,苍劲飘逸,<span style="font-size:18px;">枝茁叶茂,</span>幸运地穿越了千年,一直鲜活地守候在这里。顺治九年(1652年)提督江南学政李嵩阳在欧梅台壁上题刻的“花中巢许”四字,意在赞颂古梅的清白,高雅。<span style="font-size:18px;">真是“欧梅映池阁,半亩散清阴。老干犹存古,孤花开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解酲阁,原名"醉翁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万历年间,南太仆寺卿沈思孝将醉翁亭景区内的"醉翁楼"改名"解酲阁",并撰写《解酲阁记》、刻碑记之。在《解酲阁记》中,沈思孝着笔酲醉之间,对欧阳修和人情世态进行独到的描写,发出"今昔游滁者皆醒然者乎"的感叹。</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石砌矮墙院内,只见四方池中建有四方亭,名曰“影香亭”,由青条石小桥连接。建于明代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亭柱上刻宋代诗人林逋诗的楹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上联写梅的姿态,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下联写梅的清香,香气飘浮于幽暗之中,沁人心脾,月光之下,倍加醉人。</p> <p class="ql-block">小桥尽头有一圆门,两株青松立于旁,曲如虬龙,拱卫着大门,通过圆门可见古梅部分枝叶,圆门,石刻,青松,梅枝构成一幅天然图画。两侧院墙壁上镌刻着两块碑石,上首“寒流疏影”,下首“翠积清香”,也是言简意赅地对古梅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意在亭,此亭以四根栋木为柱,亭角翘起,呈飞腾之状。意在亭原名皆春亭。为明代南太仆寺少卿毛鹏所建。在意在亭四周的地面开凿宽约一尺的浅沟,弯曲绕亭,名曰“九曲流觞”。从影香亭的方池注入让泉水,萦回往复,经过九折八回,缓缓流出亭外。意在亭有一副楹联:酒冽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描绘了文人欣赏美景、饮酒赋诗的场景,溪流淙淙,诉说着曲水流觞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们最后来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外孑遗”亭,只见亭内安放着一块石头,叫菱溪石。</span>据说这块菱溪石是在琅琊山脚下由西向东的一条溪流,名菱溪,被欧阳修挖掘考证并命名保护的。其石呈菱形,有形似太湖石、质如灵璧石,具有玲珑坚硬、嶙峋奇特、孔孔相连等特点。是目前国内极为罕见的有确切历史记载和实证的晚唐遗石。欧阳修不仅为此石做了一篇《菱溪石记》,而且还赋诗一首《菱溪大石》,诗云:“新霜夜落秋水浅,有石露出寒溪垠。苔昏土蚀禽鸟啄,出没溪水秋复春。”</p> <p class="ql-block">今天虽然走马观花地游览了琅琊山风景区,还有不少景点没有游览,但毕竟在醉翁亭院里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想,仿佛在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佳作里神游一番。醉翁亭藏匿于山林之间、溪涧之畔,亭台楼阁谢,曲径通幽门,在浅夏佳节之际,十分让人沁人心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