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包粽、食粽,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古粽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p><p class="ql-block">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有类似记载:“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还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到了唐宋时代,粽子已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于市场的美味食品。唐代诗人郑谷“诸闹渔歌响,风和角黍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吃粽子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唐明皇吃了一种“九子粽”之后也赞不绝口,“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古城长安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店,且技艺也相当高。当时粽子馅已有多种果仁,其味比只有黍米好多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宋代,市场上有“巧粽”出售。还有“艾香粽子”,是用艾叶浸米做的。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明弘治年间,用芦叶裹粽子,粽馅也多了,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等。</p><p class="ql-block">      到了乾隆年间,林兰痴《邗上三百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条。这种粽子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粽子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品种越来越丰富多彩,用流行语来说就是,“可盐可甜,可方可圆”。从用米上看,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纯米粽子,陕西人叫“蜂蜜凉粽子”;二是有馅的粽子,即依不同地区的习俗,有豆沙、枣泥、芝麻等馅心;三是夹果粽子,一般以枣、栗、柿、银杏等分别与糯米包裹而成。从地域上看,粽子还有南北之分:江南粽以宁波、苏州等地的最负盛名,其馅心多为豆沙、枣泥、咸肉、火腿、油脂等;北方以北京江米小枣粽子为佳,其馅心以小枣果脯等最为常见。从形状上看,各地粽子有三角、四角、枕头形的,还有形若小宝塔的。</p>  最早的粽子  <p class="ql-block">  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粽子被解释为用芦叶包裹米制成的食物。到了晋代,粽子成为了端午节的节庆食物。</p><p class="ql-block">    2014年,安徽省南陵县的一段意外发现,掀开了古代粽子的神秘面纱。在南陵县的铁拐村一处田地中,刘老太发现了一段长方形的墙壁。</p><p class="ql-block">    这一发现引起了当地文物所工作人员的重视,并在随后进行的保护性挖掘中找到了两座古墓,其中一座是独立墓,另一座为合葬墓。</p><p class="ql-block">       独立墓完整地保留了过去的面貌,工作人员从中清理出了一些食物,包括藕节、核桃和两个普通的粽子。这两个粽子中,一个的粽叶已经脱落,而另一个则保存完好。这些出土的粽子与现代粽子在造型上没有明显的差异,都是三角形,粽叶包裹,并用麻线捆扎。</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粽子如今收藏在南陵县博物馆,专家估计它们距今已有至少900年的历史。它们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实物粽子,成为研究古代饮食和民俗的宝贵实物。</p>  端午节习俗  <p class="ql-block">                        <b>挂艾草</b></p><p class="ql-block">      端午佳节,把艾草挂在门楣或者是大门的两侧,艾草飘香,思乡情浓,端午时节,共话团圆,是传统风俗,是传承文化。</p><p class="ql-block">      也有挂艾叶菖蒲的,挂艾叶菖蒲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人们会在家门口挂上艾叶和菖蒲,以示驱邪避祟,同时寓意着迎接夏日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人们还将艾草、菖蒲、五彩绳、黄金果、喷泉草、小米果、苕帚、葫芦等编织在一起,编成一个美丽的花环,挂在门口,用来辟邪驱蚊祈福。</p><p class="ql-block">      因为艾草有辟邪驱蚊祈福的作用;菖蒲有驱瘴驱魔,庇护家人的作用;黄金果的寓意是圆圆满满;喷泉草的寓意是平安顺遂;小米果是开心喜悦,遇见光明;五彩绳代表着吉祥;苕帚:扫病;葫芦:福禄。</p>  <p class="ql-block">                          <b>赛龙舟 </b></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赛龙舟的赛事,水花飞溅,龙舟飞驰,赛龙舟的美丽瞬间让人永远难忘,犹如一场视觉盛宴,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赛龙舟。愿你人生就如喧天的锣鼓,激情四射;生活就如划动的船桨,勇往直前;事业如同激流勇进的龙舟,顺风顺水!</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赛龙舟,激扬传统,挥洒激情,同心协力,勇往直前,展现壮志豪情!共享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                         <b>五彩绳</b></p><p class="ql-block">   五色丝线又叫五彩绳、五彩长命缕、续命缕、百索等,在“端午节”这一天,把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缠绕编织成不同形状的彩绳,系在孩子们的手臂、颈项等部位上,叫系五彩长命缕、续命缕,有驱害辟邪、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p>  <p class="ql-block"><b><i>戴五彩绳的三个讲究</i></b></p><p class="ql-block">1、佩戴时间。</p><p class="ql-block">    虽然很多地方都有端午节佩戴五彩绳的习俗,但很多人却忽视了佩戴时间的问题,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买到五彩绳,就会将其戴在手上。其实正确的佩戴时间是在端午节当天的清晨,最好选择太阳未升起之前。</p><p class="ql-block">2、佩戴手腕。</p><p class="ql-block">在拿到五彩绳时,很多人都会纠结于应该佩戴在哪个手上?按照传统习俗规定:五彩绳的佩戴是根据男女性别来进行确定的,如果是男孩子通常佩戴在左手,如果是女孩子,则建议佩戴在右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规定,就是因为在传统观念当中认为左手代表阳,而右手则代表阴,选择不同的手腕,也是为了寻求阴阳平衡。</p><p class="ql-block">3、取下时机。</p><p class="ql-block">很多人认为五彩绳是在端午节来临之前进行佩戴的,所以在过完端午节之后,就需要立即将其取下扔掉,其实并非如此。在取下五彩绳的时候也需要选择好的时机才行,千万不能随意取下。因为五彩绳不仅仅是一种装饰用品,它更承载着对家人的庇护和祈福,一般来讲,取下五彩绳的时间,通常都是在端午第1个下雨天,将五彩绳放在雨里随着雨水飘走,代表着厄运也会随之消失。</p>  不同粽子的寓意  <p class="ql-block">红枣、红豆、蜜饯等甜馅料:这些馅料在我们北方较为常见,象征着甜蜜和幸福。红枣象征着红火和吉祥,红豆则寓意着团圆和美满。</p>  <p class="ql-block">鲜肉、火腿、咸蛋黄等咸馅料:在南方,咸馅料的粽子更为普遍,象征着丰收和富饶。鲜肉粽象征着财富和丰盈,咸蛋黄则寓意着圆满和希望。</p>  <p class="ql-block">红豆沙、猪油等甜馅料:苏州的猪油夹沙粽,象征着甜蜜和团圆。红豆沙混合猪油,寓意着幸福和美满。</p>  <p class="ql-block">腊肉、腊肠等咸香馅料:四川辣粽,使用腊肉和辣椒粉等调料,象征着热情和好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