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捐赠文物引出的动人故事: 一位老兵跨越世纪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作者:姜红燕</p><p class="ql-block">5月8日,抗美援朝纪念馆启动《一部英雄史 赓续中华 魂——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专题展》全国巡展。一枚镌刻着烽火岁月的抗美援朝纪念章、一副浸染着硝烟痕迹的中尉军衔,在展陈中揭开了河北唐山滦州市九百户镇九百户村99岁老兵王玉堂跨越世纪的家国往事。</p><p class="ql-block">这位历经战火淬炼的英雄,将半生珍藏郑重捐献给国家,背后的赤诚情怀与烽火记忆,令无数观者为之动容。</p><p class="ql-block">时针回拨到 4 个月前的元月,王玉堂外孙女、在昆明城市学院读大二的孙女武津杉,看到抗美援朝纪念馆向全社会征集文物的消息,不禁想起姥爷的这些珍贵物件。她意识到,这些文物若能捐献给纪念馆,定能让更多人了解抗美援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p><p class="ql-block">于是,武津杉与母亲王添阅商量,又打电话给姥爷,王玉堂果断回应:“丫头,就按你说的办!”</p><p class="ql-block">今年寒假一到家,武津杉就和母亲王添阅踏上了750多公里的路程,于1月16 日将这三件饱含家族记忆的珍贵文物,郑重捐赠给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如今,正值中国人民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全国巡展也已启动。王玉堂的文物,作为抗美援朝历史的见证,在展馆中熠熠生辉。这些文物背后,是一位老兵的家国情怀,也是无数志愿军战士的英勇缩影。</p><p class="ql-block">1945年的冀东平原,19岁的王玉堂加入滦卢支队。在他记忆里,阴历五月初八那个血色黎明永远凝固——月亮还悬在树梢,1800多名日伪军就包围了唐山市滦县钱营镇翼各庄。</p><p class="ql-block">“子弹打光了,刺刀卷刃了,战友的血溅在我脸上,分不清是热是凉。”老人枯瘦的手指在藤椅扶手上敲击,模拟枪声,“突围时左臂被刺刀穿透,三块弹片到现在还在肉里。”这场惨烈战斗中100 多名战友牺牲,仅10 余人死里逃生。同年7月,他又带领小队在乐亭胡各庄镇设伏,用土枪土炮歼灭日军满洲队300余人,缴获的两挺重机枪至今陈列在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躺在后方医院病床上疗养的王玉堂,手指摩挲着报纸上“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铅字,目光瞬间变得灼热。绷带下尚未愈合的枪伤还在隐隐作痛,他却猛地坐起身,咬开缠着左臂的纱布,用渗血的指尖在志愿军报名表上重重按下鲜红手印:“美国人都打到家门口了,我这条命是党给的!”</p><p class="ql-block">零下30℃的长津湖战场上,王玉堂把最后一把炒面塞进重伤员干裂的唇间;铁原阻击战的炮火里,他背着昏迷的战友在弹坑间跌跌撞撞奔逃,身后炸起的泥土扑了满身满脸。</p><p class="ql-block">从第一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每一道刻在军功章上的凹痕,都记录着他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瞬间——17年戎马倥偬,九次身负重伤,仅在朝鲜战场就四次血洒异国土地。</p><p class="ql-block">退伍时,身为中尉排长的他,将残疾评定申请表投入灶膛,看火苗舔舐掉所有证明伤痛的凭证。面对组织安排的城市工作,他拄着拐杖毅然走向家乡的土地:“我还能扛起锄头刨地,不能给国家添麻烦!”</p><p class="ql-block">1962年,王玉堂脱下军装回到九百户村。望着漫山遍野的荒坡,成为村治保主任的他 立下军令状:“三年不绿,我头一个跳崖!”没有机械,就用双手刨开冻土;缺少树苗,就徒步百里去邻县讨种。村会计王树林记得,最苦那年大伙啃着冻窝头栽树,手冻得连树枝都抓不住。“老王头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给大伙煮粥,自己却晕倒在山坡上。”</p><p class="ql-block">如今的花果山已种满4万多棵果树每年能收几十万斤果子。村支书王国丰指着几户盖了新房的村民家说:“要不是王主任带着种树,哪有大家现在的好日子。”</p><p class="ql-block">在孙女武津杉的记忆里,姥爷总是把助学金塞进贫困孩子书包。“他资助过的27个孩子,有的成了教师,有的当了医生,逢年过节总会带着奖状回来看他。”就在去年教师 节,受助学生李芳带着自己的学生来探望,王玉堂摸着孩子们的头反复念叨:“好好读书,建设祖国。”</p><p class="ql-block">因行动不便,王玉堂未能亲自前往捐赠现场。当他得知孙女在纪念馆留言簿上代笔写下“勋章属于人民”时,老人浑浊的眼眶泛起泪光,布满皱纹的嘴角微微上扬。</p><p class="ql-block">夏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九百户村老宅的木桌上,那里摆放着老人珍藏的老照片——泛黄的影像里,年轻的战士目光如炬,与此刻展柜中静静陈列的勋章遥相呼应。它们共同见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与永恒的守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