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湘人路》连载——湘潭名人朱赞臣

小平先生

<p class="ql-block">  要讲我们家的故事,还得从明清时期的湘潭说起。</p><p class="ql-block"> 湘潭在明清十分繁盛,明朝时为“工商十万,商贾云集”的商埠,有“小南京”、“金湘潭”之称。清朝至鸦片战争之前,湘潭是广州进出口货物运输的重要中转站,是湖南最重要的转口贸易城市。</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湘潭发展为湖南最大的商业与经济中心,明清两代繁盛的商业带动了湘潭城市的扩张。在城市人口方面,据学界研究考证,湘潭是明朝及清朝时期湖南省最大的两个城市之一,清末县城人口约20万。</p><p class="ql-block"> 在城市地域方面,湘潭实际城区分为城内、城外两部分。湘潭县1576年开始围筑县城,东起宋家桥西至大埠桥,周长2500丈,是政治活动的区域,衙署建于此内。而商业活动则集中于城外地区,湘潭实际城区也随之沿江扩展,至明万历、天启年间,湘潭城区街市已从宋家桥延伸至石嘴垴一带,长约7公里,形成了带状城市,被称为“扁担市”。“县毓富浩穰,磁货氓庶皆在城外,沿湘以上十余里,自前明号为小南京。</p><p class="ql-block"> 此时,湘潭的实际城区规模甚至超过了长沙。“城市街衢三重,长十五里,三乘之,四十五里”,湘潭外城街区由三条主干街道组成,从滨河起依次为河街、正街、后街,每条街长15里。而每条街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河街汇聚了牙行,店铺则在正街,居家一般集中于后街以及城内。这个城区结构大致延续到了20世纪 40年代。</p><p class="ql-block"> 而城正街正占据重要位置,成为一个城市的外来人流、物流和本土特产的交易中心。</p><p class="ql-block"> 曾祖正是清末时期的湖南省湘潭县文华镇第一任镇长。我们的老家就住在这湘潭县文华镇泗洲庵城正街36号。</p><p class="ql-block"> 曾祖朱后仁,字赞臣(1875--1942),是清末秀才,在高祖朱述益从五品官的荫庇下,自幼饱读儒家诗书,他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好,以童生资格参加当时县级科举考试,中秀才。凭此学历,担任文华镇长,曾为湘潭市中心镇中心区城正街道建设出谋划策,精心规划,操心费力,殚精竭虑。后改任湘潭救济院(慈善)院长。关于曾祖父任湘潭救济院的业绩,早已无从知晓,但从这个职务管辖范围可以推断,经营慈善事业,多为救济穷人,扶贫救灾,积德行善,一定能做了不少好事。</p><p class="ql-block"> 曾祖父的这两个官职,加之与姜济寰又同为秀才,他们有可能应该既是秀才同窗,亦是工作同僚。至此,我爷爷二婚能娶到姜济寰大女儿姜一苏,这样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就与我推断猜测不谋而合,我的“同窗说”、“世交说”和“工作关系说”,显然这几个推断猜测,能够自圆其说,顺理成章,言之成理。</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所留家史资料写道:当时湘潭人过年时打一湘潭名人的名字,“放下屠刀——猪赞成。”(曾祖名朱后仁,字赞臣。赞成和赞臣,用湖南话发音即完全谐音。)由此可见,我的曾祖朱赞臣在湘潭一带颇有名气。</p><p class="ql-block"> 看了这条过年谜语,我感觉很好笑,人们有点在拿我曾祖父的字开玩笑,但也会从中窥见曾祖父平时为人,平易近人,宽厚善良,平和仁义,他一点没有官架子。这一点也可从我父亲的平易近人相互佐证,窥斑见豹。</p><p class="ql-block"> 处在湖南最大的商业与经济中心湘潭,又处在中心的“中心”——城正街这样要害的地理位置,能当一镇之长,一是要有学历,是秀才才有资格,就如同姜济寰是秀才任长沙知事;二是他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外来人流、物流和本土特产的“物流中心”的主管镇长,亦非同小可。</p><p class="ql-block"> 曾祖父他当时做了哪些事,爷爷三缄其口,早已无从知晓。但他在当时湘潭文华镇城正街重要的“物流中心”执掌全镇行政事务,可见曾祖朱赞臣管理能力,他一定非常精明强干。万事开头难,作为湘潭地区的开拓者,清末第一任镇长,由他来主管这样一个镇上的所有行政事物,也足见他各方面能力出众。</p><p class="ql-block"> 曾祖父靠着脑袋聪明,算账奇快,靠着往广州贩运生猪,发家致富,很快就在湘潭这物流中心赚了不少快钱,有钱了就置田买地,姜车(che字,查不到,是人米田,属于上中下结构)买水田百亩,在对岸过河买水田百亩,共有田地二百多亩,在文华镇泗洲庵城正街36号,盖有十八间房的四进院落,有后花园近四千平米。</p><p class="ql-block"> 曾祖父育有二男五女,他为人慷慨,一味地装大方,摆阔气,讲排场,讲陪嫁,好面子,结果五个姑娘都是赔钱货,每个姑娘出嫁都置办嫁妆,隆重送女儿出嫁。家里逐渐空荡起来;同样我爷爷又有五个女儿,五个姑娘出嫁,又和曾祖一样讲排场,讲面子,给女儿的陪嫁不少。家大业大花销大,朱家女儿光是陪嫁就使得朱家积攒那点内囊逐渐掏空起来,更何况每个子女个个都要读书受教育,需要大量的教育经费。大伯父上了大学,其余女孩或上小学、或上初中,仅三姑读了高中。后来曾祖父年老体衰,家财只是有出无进,最后一大家子人要靠爷爷和大伯父的工资来维持正常开销,朱家于是也就逐渐由富足走向衰落。</p><p class="ql-block"> 抗战爆发,是朱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1937年日本鬼子轰炸了湘潭城,泗洲庵城正街36号我们家的十八间老房子,被敌机轰炸烧毁了好几间房子。朱家人只好从繁华的城正街逃难躲到离湘潭县十五里的乡下姜畲(che字,是人米田上中下结构)深塘。这一年曾祖父已六十二岁了。他退休在姜车(che</p><p class="ql-block">字,是人米田三个字组成,属于上中下结构)深塘农村看孩子赋闲,曾祖父非常喜欢孩子,对姜一苏长子季顺溺爱有加。</p><p class="ql-block"> 1942年曾祖父因病去世,终年67岁。大伯父和父亲闻讯从四川坐飞机赶回老家为老人家送葬,据四姑和小叔回忆说,棺材很贵重,很讲究,有内外棺椁,涂有国漆,送葬时还撒了不少饼干。</p><p class="ql-block"> 曾祖父去世后,叔爷爷家提出分家,1947年我家分有80亩地,还摊上偿还4000大洋的债务,最终沦为破落地主。</p><p class="ql-block"> 抚今追昔,现在湘潭县泗洲庵城正街是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是湘潭县文化特色的老街,城正街是其中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作为清末第一任镇长,第一代创业当家人-朱赞臣没有人会提他当年创业取得的业绩及所遇到的艰难了。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p><p class="ql-block"> 至今喇叭口到老县城不到两公里距离有文庙、刘烈士祠堂、抗战英雄纪念碑等多处文物保护区,以城正街为中轴,两侧民居对称分布,街巷里鱼骨排列状布局,从街巷来看,街巷里空间范围清爽,简洁,路面由平整的麻石铺成,两侧界面建筑依街巷而建,坚实古朴的风格,可见当初身为第一任文华镇镇长的曾祖父的曾经亲自精心设计,他花了很多心思,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很多故事由于先人早逝,现在都无从知晓了,但我还是从亲人口中获取了不少信息,用粗线条大致勾勒出曾祖父朱赞臣走过的人生轨迹。</p><p class="ql-block"> 那会说话的石头建筑和砖瓦房都在默默地告诉我,湘潭文华镇城正街的一砖一石有我曾祖父朱赞臣辛勤劳作的印迹;开拓者是不应该被后人忘记的。始建于1131年老街的文庙,曾经“晨钟暮鼓,香火极盛,顶礼膜拜者接踵如蚁”的城正街,在八百多年后的今天,当年人影笑语皆逝去,文庙却依旧安静地紧缩在城市喧嚣的深处,而我的先人曾祖父聪慧过人、精明强干、仁义宽厚、善良仁慈让我铭记在心……</p> <p class="ql-block">湘潭文庙,估计就在城正街附近。</p> <p class="ql-block">城正街,青石板铺路。</p> <p class="ql-block">南方建筑有古代楚国之风格。别具一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