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安昌古镇是一座承载千年历史的水乡古镇。这里以浓郁的江南风情、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烟火气息闻名遐迩。古镇始建于北宋,虽历经战乱多次焚毁,但在明清时期得以重建,至今仍保留着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唐末时,吴越王钱镠曾在此屯兵平乱,古镇因此得名“安昌”。</p> <p class="ql-block">漫步古镇,映入眼帘的是沿河而建的明清建筑群,全长1747米。南岸是错落有致的民居,北岸则是繁华的商铺,古桥横跨其间,乌篷船穿梭于河道之上。福禄、万安、如意三座古桥寓意吉祥,不仅是古镇的风景线,更是嫁娶时必经之桥。</p> <p class="ql-block">清风第一廊位于古镇入口,紧邻河岸,东西两侧分别连接阳明桥与涂山廊,形成独特的“桥廊相连”布局。主体为一座三孔石拱桥,桥上搭建木质长廊,长约20余米,廊顶覆盖青瓦,两侧设有木质栏杆与长椅,兼具遮阳避雨与休憩功能。廊檐悬挂的红灯笼与诗词灯饰,使清风第一廊在夜幕降临时更显古典韵味。</p> <p class="ql-block">廊桥入口处的楹联“大明弘治开街市,盛唐乾宁名安昌”,点明了古镇的历史渊源。唐乾宁三年(896年),钱镠平定董昌之乱后命名“安昌”,而明弘治年间正式形成街市格局。桥名“清风第一廊”取自“凭栏观景,清风徐来”的意境,游客可在此远眺乌篷船穿梭、近赏白墙黛瓦倒映水中的江南画卷。</p> <p class="ql-block">安昌桥的建造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由吴越王钱镠于后唐时期建造,初名“水阁桥”。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僧人募资重建,改称“永安桥”。后因河道疏浚需求,于1953年改建为月壳形石拱桥,更名为“新建桥”。1974年再次拆除后,于原址重建为廊桥,即现存的安昌桥。</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水阁桥位于古镇东市入口,北接城隍殿,南邻仁昌酱园,桥上保留阁殿(现供奉大禹),兼具交通与祭祀功能,成为古镇的标志性景观。水阁桥与安昌桥位置相邻但并非同一座桥。</p> <p class="ql-block">涂山廊,一座承载历史与传说的双孔石拱廊桥,是进入古镇核心街市的第二座廊桥。相传大禹在此地治水时,其妻涂山氏(女娇)曾在此守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更赋予此地深厚的人文底蕴。</p> <p class="ql-block">安昌城隍庙供奉的是明代工部右侍郎李颙。他因成化七年(1471年)主持修筑钱塘江海塘、治理水患的功绩,被当地百姓尊为“永镇侯”并立庙祭祀。</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建于明朝晚期,前后三进,建筑风格雄伟轩敞。头进为五间山门,石柱刻有警示贪腐的楹联;正殿三间,屋脊饰“云龙”铜镜,悬挂蓝底金字直匾;后殿供奉安昌开市始祖郑斗南,两侧厢楼保存明清建筑细节。</p> <p class="ql-block">穗康钱庄是江南地区现存最完整的清代钱庄遗址。创办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由安昌白洋村乡民於氏创立,取名“穗康”寓意“稻穗丰登,安康富足”。钱庄历经家族四代经营,至1949年停业,存续近百年,曾是安昌18家钱庄之首,资本额达12万元。</p> <p class="ql-block">钱庄藏于安昌古镇小巷深处,采用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黛瓦、马头墙、花格窗等元素凸显清末建造特征。院落呈长方形,四面围合,仅留一门进出,体现江南商户“隐而不露”的谨慎经营理念。院内百年腊梅树与青石水池相映成趣,正屋悬挂颜体书写的“穗康钱庄”匾额,柜台后刻有经营信条“克存信义”,并保留交易柜台、账簿、地窨(藏银地窖)等原貌。</p> <p class="ql-block">石雕馆原为陈家台门,是清代官盐运使的宅邸,建筑群分东西两路,前后四进,共70余间房屋,总建筑面积达2500平方米。其徽派建筑风格以粉墙黛瓦、花格窗为特色,院落内保留百年腊梅与青石水池,构成园林式景观。</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与城隍殿相对而立,采用歇山式顶脊,翼角飞翘,正脊饰有吻兽,整体构建考究美观。台中悬挂“古今鉴”匾额,台柱镌刻楹联“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体现了古人对哲学与现实的辩证思考。戏台始建于明清时期,作为城隍庙的配套建筑,既是祭祀场所也是民间娱乐中心。</p> <p class="ql-block">安昌师爷馆以娄心田故居为基础,展现安昌作为“师爷故乡”的文化脉络。绍兴师爷是明清社会治理的特殊产物,以“立品洁身、格物守志”为准则,曾形成“无绍不成衙”的盛况,高峰期从业者达万人。</p> <p class="ql-block">娄心田(1875-1944),原名娄同书,出生于绍兴安昌镇的师爷世家。幼年丧父,家境清贫,依靠家族祠堂接济度日。他聪颖好学,弱冠之年考取秀才,并随堂兄娄同轨学习幕业(师爷职业),后以书法精湛、谋略出众闻名。</p> <p class="ql-block">安昌民俗风情馆,展示着古镇丰富的民俗文化,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昔日的风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绍兴古代纺纱,展现了绍兴人民勤劳智慧的传统技艺,是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绍兴古代织布,技艺精湛,承载着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仁昌酱园始创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绍兴商人徐仁昌出资12000银元创办。最初以租赁娄氏祠堂为场地,置办近百只酱缸,采用前店后坊模式经营。</p> <p class="ql-block">母子酱油是仁昌酱园的拳头产品,源于清康熙年间的传统工艺,需历时两年酿造,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人们喜爱。</p> <p class="ql-block">柯桥古镇,始建于东汉,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曾是浙东商贸重镇。南宋诗人陆游以“柯桥僧阁凌空起,梅市渔歌带月闻”描绘其繁华。古镇以“古韵与新景交融”为特色,既保留了青石板巷、乌篷摇橹的江南底色,又通过文创、市集焕发现代活力。</p> <p class="ql-block">融光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初名“灵秘院”,由僧人智性创建。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侍郎王佑为家乡古刹请名,因日光映照皇帝衣袖,被赐名“融光寺”,并获御赐藏经。</p> <p class="ql-block">融光桥始建于南宋,藤蔓垂挂如须,是古镇标志性建筑,见证了古镇的千年沧桑。</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柯桥古镇,如同一幅流动的江南水墨画卷,既有千年水乡的古韵,又融入了现代光影的奇幻魅力,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绍兴八字桥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蕺山街道八字桥直街东端,是南宋时期的代表性古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立交桥”之一。</p> <p class="ql-block">八字桥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并于宝祐四年(1256年)重建。桥墩上刻有“时宝祐丙辰仲冬吉日建”的题记,印证了其重建年代。因两桥相对而斜,形似“八”字得名,也有传说称桥由八位信士捐资建造,故又名“八士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