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我的大姑父杨德盛,在村子里是数一数二的剃头高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很早以前村子里还没有流行那种机械理发钢推子,更没有后来的电动理发推子、电吹风机之类的家用电器,那时候村里甚至许多年都还没有接通照明电哩。因此,杨姑父手里的那把钢质剃头刀,就成了村庄里的第一快刀。全村的男人老老少少大都要去找杨姑父剃头刮胡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每当春节前、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五月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些农村乡俗中的重点节日,也正是人们集中理发剃头刮胡子的时候。这时节,沾亲带故的或是乡里乡亲的人们,就一古脑的到杨姑父家院子里排队等候理发剃头刮胡子,排队等候的人们三三两两的坐在木凳上或者蹲在房檐下的台沿子上,吹牛聊天。简直成了村里的一个小小社交活动和一道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那时候的杨姑父,年龄约莫在五十岁上下,刚强结实的身板,黑里透红的脸庞,额头上刻着几道深深地皱纹,那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一看就是那种典型的憨厚朴实而又自带几分精明干练的庄稼人。杨姑父在自家院子里,给众人操刀剃头刮胡子的时候,就连带着我的哑巴孃孃(娘娘)蒋莲邦在厨房里,用大铁锅一锅接着一锅的烧热水,供给剃头的人们用来洗脸洗头洗好理发前的准备工作。善良仁义的哑巴孃孃从不嫌弃这个人多事杂添麻烦的活动,脸上始终挂着令人感动开心的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只见杨姑父这边剃头摊子上,刚刚洗完头脸的人按顺序一坐上那个木制尕板凳,杨姑父娴熟地手起刀落,直见刷刷地几下子,客人的半个脑袋就露出了白生生的皮肤;再剃上几下子,一个又光又亮白白净净的光头就理成了。“光光头,抹香油;光光头,喝好酒;光光头,城里走;光光头,咥肥肉!” 其实村里许多老人小孩都爱理个光头,只是图个时下清爽和平素洗头方便,农村人天天土里来风里去的。只有少数的青壮年小伙子喜欢理个三七开的分头,以示新潮或者耍耍气质派头。当然面对多种发型需求,这都难不住多才多艺的杨姑父,对于他来说这些只是小菜一碟,统统不在话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除了剃头是一个好匠人外,杨姑父还自早练就了杀猪宰羊劁猪赶马车等许多农村生活不可或缺的手艺活,他是远近闻名的能人。同时,也是村庄上出了名的酒家,他喝白酒猜大拳是庄子上数一数二的酒坛高手,酒酣耳热之际,杨故父还会趁兴唱上一曲酒令小曲或者花儿,至今我的脑海中还放映着杨姑父、袁姑父和五叔他们一起喝酒唱酒令《尕老汉》的场景。“一个嘛者尕老汉子摇摇,七十七岁嘛摇摇;再加上四岁者叶子青,八十一岁嘛摇摇!两个嘛者尕老汉子摇摇,八十一岁嘛摇摇;再加上四岁者叶子青,八十五岁嘛摇摇!”。在唱这《尕老汉》酒曲比赛喝酒的时候,参与者都要双手插腰,边唱边舞、摇头晃脑,相当于尬舞,往往引得饮酒者旁观者开怀大笑,酒场上气氛十分热烈。至于在酒场上玩耍那些砸沙锅、老虎杠子虫鸡互克的小众拚酒方法,更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小时候我经常看到杨姑父在村里,给大家帮忙办好事。平常隔三差五地就给大家帮忙剃头刮胡子,不光是要搭上自己的业余休息时间和功夫,还要连带着倒贴上那生火烧水洗脸洗头用的烧柴和煤碳。但对于这些长期的付出,杨姑父一家人从来都不计较、也不求回报。而且杨姑父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除了剃头,还要帮助一些人家杀猪宰羊,填装猪油面肠,灌制羊杂血肠等等,更是忙得不也乐乎。杨姑父就是这样一位快乐无私、受人尊敬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总之,记忆中的杨姑父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他和我的哑巴孃孃蒋莲邦夫妻俩人相依为命相伴恩爱一辈子,一生养育了两儿两女四个儿女。两位老人一生都是在不停的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中度过的,没有享过什么清福。他们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养育拉扯大了自己的子女,还帮助子女拉扯大了自家的孙子。两位老人最终在村里家中寿终正寝先后安祥离世,走完了他们仁爱慈祥、勤劳无私的一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