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家之言》123,《我学习诗书画的感悟》

心悟之人,民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在诗书画学习中的感悟》</p><p class="ql-block">——诗书画境中的三重哲思:从“看山”到“见我”的艺术修行之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杨勇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诗书画的艺术长河中漫步,“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重境界,恰似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艺术追梦者的探索之路。这不仅是对世界认知的哲学思辨,更是诗书画学习过程中,不断突破与升华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初涉诗书画领域,我们大多处于“看山是山”的懵懂阶段。学习书法时,面对古人碑帖,我们眼中所见仅是黑白交织的笔墨痕迹,横竖撇捺的排列组合;临摹古画时,只关注画面中树木山石的形状、人物花鸟的姿态,单纯地追求形似,力求在宣纸上复刻出与原作相近的线条和色彩。此时的我们,如同刚刚踏上艺术之旅的孩童,仅仅停留在对作品表面形式的模仿,尚未触及古人创作时的精神内核,更无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与文化底蕴 。这种学习虽略显稚嫩,但却是必经之路,它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熟悉笔墨技法,了解构图规则,如同搭建艺术大厦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随着学习的深入,当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与经验,便开始逐渐步入“看山不是山”的境界。我们开始探究古人碑帖背后的历史背景,了解创作者所处的时代风貌、人生际遇,明白每一笔书写都是他们情感的宣泄、心境的写照;研究古画的结构用意,发现看似随意的留白、曲折的线条,实则蕴含着画家对意境的追求、对哲学思想的表达。怀素的《自叙帖》,不再只是精妙绝伦的书法作品,而是唐代文人雅士洒脱不羁、对人生感慨万千的精神载体;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也不再只是山水的再现,而是画家对自然的敬畏、对天地宇宙的深刻思考。此时的我们,透过笔墨丹青,看到的是历史的沧桑、文化的传承,是古人的思想与灵魂在与我们对话。这一阶段,我们的艺术理解得以深化,创作也开始融入自己的思考,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模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然而,艺术的探索永无止境。当我们继续深耕,不断磨砺,便有望达到“看山还是山”的至高境界。此时的我们,经过岁月的沉淀与艺术的洗礼,不再刻意追求对古人的形似或对某种风格的刻意模仿。画山时,笔下的山虽形态各异,却都能展现出山的神韵与风骨;写书法时,每一个字仿佛都有了生命,或飘逸灵动,或雄浑刚劲,似“汉隶在走动”。我们将自身的思想、情感、阅历融入创作之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又彰显着个人的艺术个性,看似回归了最初“看山是山”的质朴与自然,实则已脱胎换骨,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这不仅是对艺术形式的高度提炼,更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完美诠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在诗书画的学习道路上,这三重境界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从对表象的模仿,到对内在的探索,再到对自我的表达,每一次跨越都是一次心灵的成长、艺术的蜕变。而“看山还是山”的境界,正是我们每一位诗书画学习者心驰神往、不懈奋斗的目标。唯有以虔诚之心,在艺术的天地中不断耕耘、感悟,方能在笔墨流转间,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华章,实现从“看山”到“见我”的升华。</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0日</p>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