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马山之颠,鸟瞰山下曾经的“下泊人民公社”,回顾家父在那里十年的“下放”工作

康学

<p class="ql-block">马山,别名马鞍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城西约7公里,立于即墨西境,南控胶济铁路,东屏即墨城区,历来为兵家要地。由4个相连的山包组成,形如马鞍,故又称“马鞍山”,最高峰海拔233米。山上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是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柱状节理,株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故名“马山石林”。1994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即墨市马山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浅剖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硅化木及古生物化石等地质自然遗迹。</p> <p class="ql-block">三年“自然灾害”,后来党内高层也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全国饿死人上千万(没有官宣,但各类史料记载至少千万),刚才查了一下资料,即墨1960年的死亡率达4.84%,远远超出出生率……</p><p class="ql-block">家父被委以青岛市外派“即墨保粮组”负责人之一,从1960年开始下放到即墨,随后“下沉”到金口人民公社、1962年到下泊人民公社担任领导,直至1972年落实政策返回青岛,在即墨下放工作的12年,在马山角下的下泊公社10年,我童年时去探亲过,上周末女儿安排去游览马山,我们爬遍了其五个山头,俯瞰下泊村(犹在)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和女儿拉拉杂杂地谈了老爷子那前前后后在党内历次运动中难能可贵地既扬善抑恶,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又灵活机动,善于斗争,屡屡化险为夷,毫发无损……</p> <p class="ql-block">现在与上述有关的关键词还有下泊村……</p> <p class="ql-block">百度一下,下泊公社的沿革,与家父那一段的工作简历是吻合的</p> <p class="ql-block">当时青岛下放即墨“保粮”干部有相当一批,组织基本要求是举家随行,家父下放后,组织也动员家母携全家前往,母亲坚持留在青岛—她在粮食局系统工作,这样父亲每个月发工资后回青岛一次,也是送生活费,也是探亲,这张照片便是那个时期的。</p><p class="ql-block">父亲前排居中;后排左一的是母亲;前排左一的是妈妈的表弟,我的大表舅,他当时在西安交大学习核物理专业,此后在二机部(核工业部)武汉热工研究所从事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动力锅炉的研发;妈妈右手的是她表妹,到国营黄河农场工作了;爸爸右手的是小表舅后来参加了陆军…</p> <p class="ql-block">家父那一段历史时期工作安排与他的老领导刘特夫伯伯的政治命运有一些关联,抗战时期他任中共青岛工委书记时,家父潜伏在青岛市区,有重要情报时,渡过胶州湾到胶南杨家山里单线给他传递情报,建国后他短暂任青岛市委书记时,也器重过家父,六十年代初期他蒙冤,家父或多或少的收到一些牵连,档案袋里被塞进“此人有右倾思想”,既未公布,也未处分,遂被“流放”即墨12年,好在工资待遇没降,我们的生活没有啥影响。1972年才落实政策回到青岛……</p> <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作为老干部,“当权派”,家父自然受到造反派的冲击,但是他有长期的斗争经验和艺术,还有“保皇派”的支持,即墨有段时间形成了“拉王瑞派”和“保王瑞派”,他虽然被放到了“火上烤”,但身体毫发无损,上溯到战争年代他无论是地下工作还是公开的武装斗争,也都毫发无损,无法不佩服他的斗争艺术……</p><p class="ql-block">我们在青岛自然置身于运动之外,所有的生活基本没被干扰。而且运动平稳期还去即墨探望过他。</p> <p class="ql-block">女儿拍得这张照片,朋友看了说人比山高的架势,我说,父爱如山嘛,父亲出生入死半个世纪,尽管并非高官,但他扬善抑恶,敢于斗争,斗争艺术高超,在我心目中的确艺高如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