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严守耕地红线,严格占补平衡管理”,这一掷地有声的要求,彰显了国家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坚定决心,对我国农业发展、社会稳定有着极为关键的指引意义。<br>近年来,我国耕地保护成效显著,实现了耕地总量“三连增”,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然而,耕地保护形势依旧严峻。一方面,部分地区乱占耕地、破坏耕地的现象时有发生,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突出;另一方面,耕地质量总体不高,黑土地退化、部分耕地肥力下降等问题,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耕地保护的要求迫在眉睫。<br>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落实占补平衡管理,是保护耕地数量的关键。要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杜绝只占不补、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等行为,确保省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同时,拓宽补充耕地来源,将盐碱地等未利用地、低效闲置建设用地等纳入补充范围,坚持“以补定占”,合理确定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例如,在一些采煤沉陷区,积极推进水面种植恢复耕地,既解决了沉陷区生态修复问题,又增加了耕地面积,落实了“占补平衡”。<br>耕地保护,不仅要保数量,更要提质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现代化灌区建设,推进退化耕地治理。目前,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下一步需进一步优化建设内容,聚焦田内排灌设施、田间沟渠建设,实现旱涝保收。在黑土地保护上,实施新一轮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有机粪肥还田、秸秆粉碎深翻还田等模式,遏制黑土地退化,提升耕地质量。<br>保障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是保护耕地的重要动力。启动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政策体系;针对耕地“非粮化”问题,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明确耕地种植正面清单;对需要整改的“非粮化”耕地,设置合理过渡期,避免“一刀切”,同时给予农民必要的经济补偿和技术指导,降低他们的损失。<br>科技在耕地保护与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实现对耕地的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发挥科技力量降低盐碱程度,培育耐盐碱作物品种,实现“以种适地”“以地适种” 。<br>耕地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提升耕地质量,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端稳中国人的饭碗,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