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房 子 的 故 事

杨玉文

<p class="ql-block">  离开老家40多年,总会想起儿时大房子的那段令人难忘的欢乐时光。</p><p class="ql-block"> 当年全生产队23户共125人,居住的那座房子里就有6户32人。这座房子靠山面坝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四合院,正房半草半瓦,两边厢房均为土墙茅草房,厅房除正中走道外,一边为猪圈厕所,另一边为住房。院坝靠东的一块是土坝,靠西一块是石坝,南面石坝与土坝接壤处是一株约30年龄黑桃树。房屋四面竹树环绕,一株硕大的黄桷树竖立在东厢房屋后的竹林中,高高树杈上的喜雀巢无人可及。这座房子因住户多人口多,所以,被本生产队人称作大房子。</p><p class="ql-block"> 大房子内住着杨李胡三姓,正房东住的是杨姓本家长辈老大老四和老幺三兄弟,正房西和厢房住的是李胡两家,东厢房是我们一家,厅房靠东住的是本家长辈老二一家。在这座房子里,三姓人共处一座四合院,年长的胡老爷、幺奶奶、杨氏本家祖娘和我奶奶都是七老八十的老人,其余均为中年人,和与我同龄及相差几岁的小孩就有七八个。整个大房子的人,当年其乐融融,谁家有事相互帮忙,不要工钱;哪家“打牙祭”(吃肉),总是先铲一碗端给邻居家品尝;李家幺奶奶炸的油坨坨,我家奶奶弄的蒜苗豆食回锅肉,当年在大房子中成为一绝,闻到都会流口水;那时由于经济困难,很少有这些东西吃,所以,两三岁的小孩像馋猫一样闻香到邻居家“诱嘴”,被大一点儿的小孩叫他们“诱嘴狗”;凡遇哪家炒菜缺盐,端起碗带把瓢根儿就去邻居家去借,在还盐时,总是借一平瓢根儿还尖尖一瓢根儿,生怕人家吃亏;每到逢年过节,大房子更是热闹非凡,大人们茶余饭后打扑克、整红点点儿(打长牌)、下象棋;小孩子踢鸡毛键、跳绳、走五码(一种用火炭在地上划的图形,双方各5颗石子的娱乐方式),逮猫儿(捉迷藏),打烟盒包,扯响簧、提簧……</p><p class="ql-block"> 每逢夏季,天气炎热,大人小孩晚上吃过饭后,端起板凳,或抱起睡席,在石院坝听胡老爷,幺奶奶、本家祖娘和我奶奶,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他们讲的故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幺奶奶讲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让人百听不厌;本家祖娘讲的笑话《洋人做香肠》,杀猪不洗肠,直接风干煮来吃,摄住鼻子才能吃一坨,听后让人忍俊不禁;我奶奶讲的《两父子抬爷丢河》的故事,让人反省深思,父辈对子女的教育,应身教胜于言传。放牛娃出身的胡老爷过去听的闲书多,加之记忆力好,长长的胡须里满是民间的奇闻逸事。</p><p class="ql-block"> 《叫花子聚妻》《夜明珠》《驼子回门》等,尤其是他讲的《书童中状元》妙趣横生,令人至今难忘。话说当年一书童陪大户人家的孙公子进京赶考,路过一条小河,只见河岸一架竹制灌溉提水工具一一筒车。书童问孙公子:这个用学名叫什么?孙公子回答说:水打筒车转。又走了一段时间,来到一块山地,只见一只小猪用嘴在地里拱花生。书童又问孙公子,这个又称作什么?孙公子说:猪拱地龙筋。又过了些时候,主仆二人来到集镇的池塘边,只见风吹着杨柳翩翩起舞。书童忍不住又问孙公子,孙公子说:这叫风吹柳叶那一篇。书童把孙公子一路解答默默铭记在心。到达京城后,孙公子同全国进京的秀才举人聚集一堂,参与应试。再说皇帝有一如花似玉的公主,得了一种怪病,双手举过头顶连穿衣吃饭都不能自理,太医院经数年医治无效,本次国考,皇帝下旨:在应试者中,谁能找到良方治愈公主的怪疾,他不仅能成为头名状元,而且将招为驸马。</p><p class="ql-block"> 应试当天,皇帝将公主带到台前,应试者交头接耳无人接招,孙公子的书童在旁边听后,扯开嗓子大声说:“我能治好公主的顽疾”。此时,皇帝、考试院、太医院和在场的人,目光都转向这个其貌不扬的书童。孙公子在旁边吓出一身冷汗,暗自骂道:“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狗东西,你有啥本事在这里显摆,弄不好这是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但此时书童已箭步来到前台,让公主站在一张大桌子上,众目睽睽之下,书童双手将公主的裤子用力往下使劲一拉,只听到咔嚓一声,公主的双手立马就放下来了(公主怕当众走光,双手自然拼命用力提裤衩而至),全场一片欢腾。皇帝问书童:你在哪本书上看到的这种治疗方法。书童回答说:在水打简车传,猪拱地龙经,风吹柳叶那一篇上。皇上和主考大人见状,这些书目连我们都闻所未闻,此人不简单。于是,书童摇身一变,披红戴绿打马游街,中了头名状元,一跃成了皇上的驸马翁。</p><p class="ql-block"> 大房子里的人也像天气一样,并非天天风和日丽,小孩也会为一点小事“过业”(吵架打架),大人有时也会“蹦嘴”“骂花鸡公”(吵架,指桑骂槐)。如今的大房子,老人已经作古,后辈多数在外工作或定居城镇,只有两户在外面公路边盖起了瓦房和楼房,大房子早已残檐断壁,院坝杂草丛生。但大房子的故事却时常在我的脑海一幕幕浮现,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乡愁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