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夏咸元</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193531</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5月20日是个不是节日的节日,自然形成了数以亿万的网友们自发兴起的节日——网络情人节。“520”这个数字是现代键盘侠发明创造的谐音字:我爱你。现代的年轻人真好,既加快了打字速度,又表达了意思。还有那“1314”,谐音就是:我爱你一生一世。</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年轻过,也青春年华过,在我们一代人的知青岁月中也有爱情,但是没有现代年轻人那么狂热、奔放、浪漫、大胆的示爱过程。</p><p class="ql-block">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的美丽又大方,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谢谢你给我的爱,今生今世我不忘怀,谢谢你给我的温柔,伴我渡过那个年代…。1993年歌手李春波演唱的一首《小芳》的歌曲,流行几十年,仿佛把我们又带回到那难忘的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知青的经历是刻骨铭心的,知青的岁月是难以忘怀的。但是知青在工作、劳动之余,也有生活,也有爱情。知青爱情是酸甜苦辣涩,五味俱全,更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牡丹江市林业局的上海知青爱情中,有同学之恋,邻家孩子间之恋,火车上一见钟情之恋,工作中相识相知之恋,男女知青宿舍相助之恋,图书馆之恋,门房间之恋…,还有那令人羡慕的小屋之恋。井台打水女知青手被轱辘把冻住,男知青英雄救美而产生的爱情之恋。更有那轰轰烈烈的牡丹江市林场,柴河镇大山沟里的上海知青之恋,齐齐哈尔林干校校园之恋,大兴安岭地区上海知青与牡丹江上海知青之恋,以及上海知青与牡丹江知青或非知青的爱情之恋。爱情是不分地域的,更不分南方北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边疆故,两者皆可抛。曾经的经历,共同的命运,无情的岁月,有情的缘分,把两个青年的心连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当然,那年编者也是一个热血青年,也憧憬未来的幸福生活,也曾经暗恋一个美丽大方,温文尔雅的姑娘。那个年代的我虽然也曾春心荡漾,小鹿乱撞,心仪姑娘,有意交往,但是无情的岁月,艰苦的生活环境,即使心中有爱也很难表达出来。共同的命运,相同的经历,我们曾经相识,但不相知。在这里我有一首歌献给那年我对她有好感、心仪、喜欢、暗恋的一位牡丹江姑娘:莫名,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莫名,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从见到你的那一天起…。</p><p class="ql-block"> 在知青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爱情就像大山里倔强生长的小花、小草,虽然环境艰苦,却照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讲几个上海知青的爱情小故事,应该比“520”更纯朴、更精彩吧。</p> <p class="ql-block"> (一),1972年1月20日一列《知青专列》从上海出发,一路向北,向黑龙江进发。</p><p class="ql-block"> 在卧铺车厢里,有一个漂亮的上海女知青在过道里和她人说话,突然间只听到她:“阿依哇,踏到我脚了,痛伐”…,原来有人踩到了她的脚后跟。她回头一看,一个大高个,帅帅的,也穿着知青发放的黄军装的男知青站在她的面前,她本想还要责怪几句,突然间收住话语,莞尔相视一笑。男知青说了句:“对不起”…,也走开了。一次偶遇,埋下伏笔,后来他俩就有了真正的知青爱情故事,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一见钟情吧!</p><p class="ql-block"> 1月23日下午,我们从牡丹江火车站下车,在牡丹江市郊区林业科组织的欢迎仪式后,分配了去各个林场知青的名单,巧的很,他俩分配到了同一个林场,这可能就是缘分吧。后来他俩相恋相爱了。</p><p class="ql-block"> 牡丹江市郊区三道关林场虽然离市区较远,但是风景优美,远处山上茂密的森林,近处一年四季川流不息的小溪水,还有那盆地中的林场住宅区,都是砖瓦结构的。在场部还有一排土坯房,其中一间养马房,后来改造成我们男知青的宿舍。</p><p class="ql-block"> 工作之余,男知青小崇和女知青小吴相约去压马路(东北人称搞对象去),林场苗圃地则是他俩谈情说爱常去的地方。周日,他俩过起了男知青挑水,女知青洗衣服、做饭、改善伙食的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小崇上山森林调查回到林场洗洗脸,擦擦身(那个年代林场没有洗澡条件的)。突然间有人发现在小崇的耳朵后有一只“草爬子”(学名:蜱虫)钻进肉里面。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知道“草爬子”会传染疾病的,特别是森林脑炎。知青们连忙用打火机熏烤“草爬子”让它自己爬出来。注意还不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如果用手拔“草爬子”它就会拼命往肉里钻,即使把它身体拔断,它也不会出来。小崇女朋友得到消息后焦急万分、心急火燎的马上赶来,带他去医务室消毒处理。还好小崇只是被蜱虫咬伤,及时处理了,没有什么感染。从此以后小崇有了一个新的绰号:“草爬子”,这个绰号被叫了几十年。</p><p class="ql-block"> 1977年底,78年初利用探亲假他俩宣布结婚了,林场分配了住房,从此他俩过上了中国人真正的男耕女织,男人挑水,女人洗衣、做饭的平凡日子。</p><p class="ql-block"> 1978年10月25日,他俩的女儿“小知青”在牡丹江大山沟里的小山村里出生了。1979年是他俩知青岁月中最困难、也最煎熬、最难过的日子。林场的知青们除了结婚的都走光了。中越自卫反击战,苏联站队越南,黑龙江省笼罩在战争的氛围之中,家家户户窗户上都贴了纸条(防爆裂)。大人要上班,小孩没有人照顾,没有办法只能是送回上海,那几天几夜路途之遥远,那个途中之艰辛困苦只能是自己自知了。回到上海,后来女儿有外婆扶养长大。</p><p class="ql-block"> 1979年知青大返城时,他俩又遇到了人生一大坎,知青结婚后不能返城。1979年送小孩回上海时,他俩顺便去了街道知青办,问讯返城政策,得到的消息是结过婚的暂缓,先解决单身知青返城问题。1981年他俩也梦寐以求的终于回到了上海。</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后每每谈及往事,小吴总是感到辛酸和痛心,心中愤愤不平。上山下乡十年她认为她是女知青中最不幸和最苦的,她就是一个老农民(劳碌命)。因为恋爱,因为爱情她放弃了1973年《工农兵大学生》自己报名参加文化初查。因为爱情她不能加入共青团,更没有获得过任何政治荣誉,比如说先进生产者,劳动积极分子,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因为爱情她没有机会外出学习、培训、深造,比如说牡丹江师范学校学习、培训二年,再回到林场学校当老师。还有去林业学校学习、培训,回到林场有个好工作。上山下乡十年中她总是干最重最苦的活儿,比如说农忙时上山植树造林(栽小树苗),抚育(为山上小树苗边割草,保障小树苗阳光、水分、空气、让它茁壮成长),打带(打造植树造林林地)等等。即使农闲时在林场旋木车间里也干过男人干的又脏又累的顺锯工…。</p><p class="ql-block"> 她始终不明白,那个年代两个年轻人搞对象有什么错?为什么她俩总是受到伤害?一点上进的空间都没有?唯一获得的就是有一个人陪伴她走过了那难以忘怀的知青岁月!</p> <p class="ql-block"> (二),那个时候应该是1972年或1973年期间,上海知青和牡丹江知青有个共同的愿望,建立林场图书馆。在三道关林场党支部的支持下,林场图书馆建立了。虽然那个年代的书藉不多,受文革时期的影响,大部分中国图书被认为是反党的大毒草,在文化大革命中毁于一旦。但紧跟时代潮流的图书还是有的,比如:《毛泽东选集四卷》,《雷锋的故事》,《欧阳海之歌》,《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书藉。青年人热情上进,酷爱读书,在那远离城市的山沟沟里,劳累一天的工作,晚上下班后到图书馆坐坐,看看书,聊聊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团支部还安排了一个上海女知青,一个牡丹江男知青为图书馆管理员。也许是一见钟情,也许是日久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年轻人相爱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纯真的爱情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俩结婚了,之后也有了爱情的结晶,这应该就是图书馆之恋伟大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1979年知青大返城,这场又轰轰烈烈的知青返城运动並没有动摇他俩的爱情。人总是憧憬未来,向往美好的生活,上海女知青更加想返回上海。在爱情和返城的抉择中他俩选择了先离婚,后复婚的策略来完成人生中难得的回上海机会。</p><p class="ql-block"> 他俩离婚了,女知青回到了上海。不久男知青也通过对调的方式(有知青回上海后,因为爱情又要回黑龙江了,他们采用了对调的方法)来到了上海,他俩又在一起了,一家三口又团圆了,从此过上了稳定、安逸的新生活。</p> <p class="ql-block"> (三),1977年牡丹江市林业局东村林场采伐大会战期间,在那牡丹峰的山上,在那临时搭起来的帐篷里,在那火炉边搭起来的一块木板上,有一个上海男知青怀着无比激动、忐忑不安的心情,写给东和林场一位上海女知青一封热情洋溢、爱意深深的情书(那个年代称之为:小纸条,不可以称之为情书,因为写情书是小资情调,被批判的)。但遗憾的是,写情书的男知青没有写上真名,而是写了自己的乳名,或者是小名,也不知道他是怎么送过去的。那位女知青收到信后很是疑惑,不知道写信的人是谁,也不认识他,更不了解他的情况,还有女生特有的羞涩感,所以也就没有回信。就这样一段历史上的知青爱情错过了,很有可能也是一段美好的姻缘,一段浪漫的知青爱情的故事没有叙述完成。</p><p class="ql-block"> 这个男知青智商可以,文笔也不错,但是情商不行,也有可能也有羞答答的情感吧。他俩都在东村林场一个大山沟里参加采伐大会战,这件美好的事情也是一个老职工提起来的(因为他俩比别人大二岁),他完全可以托这个老职工帮忙做婚姻介绍人。这个女知青在东和林场采伐队食堂里工作,而男知青在三道关林场采伐队工作,他也能见到她,他也可以大胆的豁翎子(上海话:暗示的意思),或者大胆直接示爱,都是成年人了,还怕什么难为情呢。即使写情书示爱,也可以托他人作为婚姻介绍人送去,写上名字,单位,以便以后联系。</p><p class="ql-block"> 东村林场冬季采伐大会战结束以后,两人各奔东西(两个林场),再也没有相见过。</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以后,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业局上海老知青的聚会中,女知青又听到了曾经写过情书给她的那个人的小名,才刚刚知道那个人是谁,才刚刚知道人生中可能错失了一次美好的姻缘。知青历史上的各种机遇是这样,知青爱情也是这样,稍纵即逝,有一见钟情抓住机会,也有日久生情爱意满满。他俩错过了一段知青爱情,错过就让他过去吧,翻过新的一页,还是祝福他俩晚年幸福安康,各自过好自己的家庭生活。</p> <p class="ql-block"> 知青爱情是青年男女在广阔天地里自然情感的流露、升温、升华的必然结果,一个正常的人都会经历的人生过程,当然编者也不例外。在我的知青岁月里,我也曾经喜欢过一个牡丹江的姑娘,说句心里话,天天啃着难以下咽的大饼子、窝窝头…,一天吃不到一个不足四两的馒头(指应该是细粮票面粉四两),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我丧失了信念,我确实没有扎根边疆的思想,所以我动摇了,我也不敢大胆示爱。但是爱情的情感在心中也曾经荡漾、扑通扑通的跳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小鹿乱撞”吧。</p><p class="ql-block"> 1979年初我返城回到了上海,我不是逃兵,更不是情感上的逃避,我怕扎根边疆一辈子,我也是轰轰烈烈的知青返城大军中的弄潮儿,随着知青大返城政策而灰溜溜的回到了上海。</p><p class="ql-block"> 在牡丹江市林业局上百人的上海知青中,为了爱情留下来的仅有一人,他是和当地姑娘结婚的。婚后夫妻恩爱,感情很好,所以他留在了牡丹江。退休后他也没有返回上海,他成了真正的一辈子扎根边疆的上海知青。</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0日</p><p class="ql-block">本篇中第一,二,四图系知青战友提供。</p><p class="ql-block">本篇第三图中作者在后排的中间位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