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双墩刻符赋</p><p class="ql-block"> 京西骏羊</p><p class="ql-block"> 稽夫华夏有史,淮水初张。有巢氏结绳未解,燧人氏钻木难详。乃有先民遗乡,踞皖北之要冲;蚌埠台地,承文明之古芳。南北百八十尺步,东西百四十丈量。古原苍苍,似丰碑立嵌于沃野;双墩浩浩,若明珠闪耀星乎梓乡。经碳十四测岁,七千三百星霜。陶鼎犹存火迹,骨锥尚带血芒。文字似甲骨之祖系,刻划也符痕兮难详。</p><p class="ql-block"> 观夫遗址之内,遗存富丰,残垣其旁,包罗万象。陶器石器、见证沧桑;骨角河蚌,折叠过往。陶碗、陶钵、陶甑,盛古今之食香。罐鼎、钵鼎,甑爨,煮岁月之莽苍。红烧土块、蕴藏积温,动物骨骼,潜载梦想。网坠入水,迎来金翅银鳞之饶丰;纺轮旋动,织就碧纱罗绮之锦晃。此般器物,尽藏往代之智慧;那些风华,足见彼时之精芒。已攀礼义之高岗。再起智仁之向往。</p><p class="ql-block"> 稽彼刻符初现,实启鸿蒙。或若鹿奔丘壑,疑拟蚕卧桑丛。三角叠成山岳,方框围作垣墉。斯象形、指事、会意之法,彰古老文明之哲理。其表意、戳记、计数之能,显原始文字之特征。六百三刻划符号,藏于陶底。数百千神秘意象,显于纹中。一画开天,早蕴阴阳之格;数痕记网,暗藏渔猎之徵。观其状也,简极而万象包括;究其理兮,朴至而百代可通。昔者仓颉作书,不是文字肇始,也或撮合整理;今观双墩遗刻,出具文字蕴意,也许文字之宗。</p><p class="ql-block"> 而其双墩刻符,更现惊世之瑰绮。隐于时光,藏于乡土。观其形,似猪奔旷野,若鹿跃乎山林,像蚕眠桑叶;呈叶脉之纹玑。或现花瓣之婀娜,或展三角之凌厉,或显方框之周正。象形几何兼美,尽括先民生活之百态,符号共生,承载远古智慧之千钧。阴阳共弛 。最奇文面塑像,额题神秘之纹;尤叹猪形刻图,尾卷卜筮之旨。昔人谓甲骨为字祖,今见此符,早越商周四千岁矣!同金文岂非?此描"丝"若缠茧;与殷契何异?彼刻"丘"如土垒。然则婴儿学步,必有踉跄之姿;雏鸟试飞,定呈惶悚之始。吾谓双墩刻符,若木之荑。实为原初汉文,如月之徙。试看玉琮刻线,已涵天地之仪;彩陶纹样,早孕龙凤之比 。文明演进,自有脉络可依焉。</p><p class="ql-block"> 斯世岁月迁流,岂无轨辙; 尔时文明演进,自有阶梯。先民结网淮上,刻符代辞。春则记花瓣之数,秋而刻黍稷之期。昼观日影则刻晷,夜察星象而画奎 。想见祭司执器,刻划祝祷之语;猎者归来,描摹所获之麋。由是符号渐定,文字初胚。虽未成句,已具章规。譬若婴孩初语,单音亦传情志;恰似暗夜萤火,微光已破重云。才有甲骨承其骨相,金文袭其形神。依陶器之划记,作钟鼎之铭文。世人皆颂李斯小篆,岂知淮畔刻符,早立汉字之根?今观"十"字至契契,"鱼"纹相因,岂偶然哉?</p><p class="ql-block">爰为之颂曰:</p><p class="ql-block">淮水汤汤,刻符煌煌。</p><p class="ql-block">七千余载,文字敷张。</p><p class="ql-block">刀耕火种,记在陶囊。</p><p class="ql-block">一画开天,万世其昌。</p><p class="ql-block">甲骨金文,皆出此乡。</p><p class="ql-block">文明星火,永耀东方!</p> <p class="ql-block">双墩文化距今约7300年</p><p class="ql-block"> “双墩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的年代特征与碳14年代测定数据基本吻合,距今约7300年左右,这不仅是目前我省和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而且它的确立将安徽历史提前了2000多年。”阚教授告诉记者,以前的安徽历史是以早前的考古发现中的龙山文化作为实物依据的,龙山文化距今只有4000多年。而我省的新石器遗址发掘直到上世纪70~80年代才有突破性进展,此后我们发现的薛家岗文化、凌家滩遗址及侯家寨遗址都在4000年~6000年之间,而蚌埠双墩遗址更是上升到7300年前。尤其是“双墩文化”的确立,将安徽历史上溯到7300年前。</p><p class="ql-block"> “一个文化现象的确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必须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器物群。其次是平面上必须要有一定的范围。再次,纵向上这里的文化必须有发生、发展和融合的一个过程。但这些条件,双墩遗址不仅一一具备,而且特征明显。</p> <p class="ql-block">展现先民智慧与生活:对六百余刻符的解读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与学养根基。鹿奔、蚕卧的象形还原体现"观物取象"的古老智慧,"三角叠成山岳"的几何解析暗合《周易》"观象制器"思想。更可贵的是,作者提出"阴阳共弛"的哲学观照,将猪形刻图的尾卷纹饰与原始卜筮相联系,赋予符号以"一画开天"的宇宙意义,使考古材料升华为文明基因的密码本。通过对遗址中各类器物和刻符的描写,如“网坠入水,迎来金翅银鳞之饶丰;纺轮旋动,织就碧纱罗绮之锦晃”,生动展现了先民的渔猎、纺织等生产活动;“春则记花瓣之数,秋而刻黍稷之期。昼观日影则刻晷,夜察星象而画圭”,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反映了他们的智慧和生活方式,让历史变得鲜活可感。</p> <p class="ql-block">杨洪壮,号京西骏羊,字笑之,中共党员,生于莒北丁巳之岁,原大明王朝成化年进士、山西按察司副使、河南道御史、太中大夫、嘉议大夫、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翰林院国史修撰、经筵讲官兼文华殿讲读官、二品大夫杨光溥第19世孙,少承祖训,报国从戎,先后服役于陆军第四十集团军坦克第五师炮兵团、陆军第四十集团军警卫调整连、德州干休所、北京总参管理障部某老干局,历任战士、班长、代理排长、司务长、四十集团军直属队驻北镇服务中心主任、首长警卫员等职,荣立二等功一次、优秀士兵三次,多次受集团军以上首长表彰,著名军旅诗人、学者和楹联大家,爱摄影、精词赋、善楹联、好武术,辛丑年孟秋于什刹海畔入浙门,拜德力西副总裁刘碎孟先生为师。工、农、兵、学、商均有经历,现为北京中贸恒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楹联学会理事,北京楹联学会监事会监事。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理事、鲁中南研究会副会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