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美国(一)渡海寻梦.重返原乡的草根旅程

老虎wds

<p class="ql-block">作者:老虎wds</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240556</p><p class="ql-block">音乐:命中有你(冯兵)</p> 前言 <p class="ql-block">写游记,<span style="font-size:18px;">恍若</span>旧地重游——梦游!魂游!神游!心灵的感应穿越了时空,再次标注、丈量那段曾经的旅程。邀约者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后导师、科学实验室的掌门人,60后的傲娇。他是我的发小、同学——从小在矿区山顶出生、长大的矿山子弟,平日少联系,心中常挂念。</p> <p class="ql-block">我与发小的往昔趣事,糗事…,三天三夜也难以言尽。我们曾有一个约定:退休后到他的第二故乡美国看看他的乡村“小窝”——美国的私人庄园别墅。这次旅行兑现了承诺,且呈担了去程、返程与游玩的经济费用,圆了我这个鬓霜老头的出国梦。</p> 初章·命运交织中的约定 <p class="ql-block">拂晓2020年5月20日,当波音客机穿透云层降落在华盛顿杜勒斯机场时,我恍惚看见40年前的矿山子弟小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p> <p class="ql-block">这场横跨太平洋的旅程,与其说是地理迁徙,毋宁说是两个甲子少年穿越时空的精神共振——凭美国大学教授访学邀请函顺利获签,兑现了与发小的半生之约。</p> 贰章·乡村生活的人生镜像 <p class="ql-block">发小生活和工作的城市是摩根城(Morgantown)位于西弗吉尼亚州北部,靠近宾夕法尼亚州边界,坐落在莫农加希拉河(Monongahela River)畔,周围多丘陵和森林。</p> <p class="ql-block">在发小摩根城苍翠丘陵环抱的私人庄园里,目测300平米的维多利亚式建筑静立如时光胶囊。发小精心规划的约80亩领地,恰似其人生轨迹的具象化呈现:三分人工雕琢的乡村休闲殿堂,七分自然生长的精神旷野。</p><p class="ql-block">每日拂晓,他驾车穿过薄雾奔赴实验室的身影,与记忆中那个在矿山子弟学校晨读的瘦削背影完美重叠。这位从矿山之巅突围的“草根”学者,用三十年光阴在异国浇筑出令人惊叹的学术丰碑——当他在实验室指导学生时眼底闪烁的光芒,依然带着当年破解物理难题时的执拗。</p> 叁章·不同文明里的哲思 <p class="ql-block">庄园生活展现着现代文明的精微刻度:永续运转的恒温系统隐喻着理性秩序,野蛮生长的野鹿群则昭示着自然野性。</p> <p class="ql-block">邻居们各自圈画着个性疆域,养马场与玫瑰园在法定距离内相安无事。这种对私有领域的绝对尊重,恰似西方文明特有的边界意识,在自由与秩序的天平上找到了微妙的支点。</p> <p class="ql-block">当我驾驶割草机轰鸣着修整草坪时,总想起滇南矿区那些肆意生长的野蕨——不同文明对“驯化”二字的注解,在此形成有趣的镜像。</p> <p class="ql-block">当东海岸归来时,发小赶回学校和实验室处理事务。冷锅灶前牛眼一瞪,数落我们不够意思。却不知滇南红河岸边的老话:“十家锅灶九不同”——当年狼吞虎咽我们手艺时倒忘个干净。要我说,家乡口音绕梁三日,岂非也要发我等额外津贴?</p> 终章·永不褪色的原乡 <p class="ql-block">临别那个傍晚,神户牛排的脂香与发小珍藏的茅台酒、葡萄庄园的储藏酒在露台氤氲成雾,北美特别的夕阳余晖泛红。</p> <p class="ql-block">吊灯柔光里琥珀色油脂漫开,神户牛肉的霜降纹理如雪落赤岩,在舌尖融成云雾。兵库县山雾滋养的纯血但马牛(Tajima),肌理凝缩二十四个月光阴,每道脂肪纹皆是命运盖下的鼻纹认证。</p> <p class="ql-block">离别宴总需这般形而上学的注脚——极致美味与人生际遇同样苛刻:经纬度、契合度、时机缺一不可。最后一滴肉汁滑落时,月光为这场限定相遇烙下朱印,余韵比永恒更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六十载光阴凝固成莫农加希拉河上的星辉,照见两个矿山少年跌撞前行的足迹。他抱怨我昔日煮了五次麻辣酸汤面,才免强吃饱肚子,我调侃他看见野鹿粪时骤缩的“华尔街”铜牛瞳孔,往昔岁月在酒杯碰撞声中泛起微澜。</p> <p class="ql-block">当东方既白,割草机在草坪划出最后一道完美弧线,我知道这是发小写给故土最深情的现代自由行诗——所有背井离乡的远行,终究是为了给记忆中的滇南矿区山顶找到更辽阔的诗与远方。</p> 结语·时空岁月里的永恒 <p class="ql-block">四十年白云苍狗,八万里山河迢递。发小的庄园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镌刻着滇南矿山基因的精神原乡。</p><p class="ql-block">当我们用家乡滇南红河州方言争论牛排火候时,当年在上学山道上摇拽自制烤火炉的两个少年从未走远。这场跨越两个甲子的相聚,最终在东西两种文明的褶皱里,淬炼出最纯粹的生命质地——那些共同穿越艰难岁月的灵魂,终将在时光长河里认出彼此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