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孩子们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自由快乐地探索、发现,与“枇杷”发生了一系列互动。</p> 缘起 <p class="ql-block"> 在寻找春天的活动中,孩子们被枇杷树上的一个个小果子吸引。</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着,一场关于枇杷的探究之旅悄然开启。</p> 采摘枇杷 <p class="ql-block"> 每当孩子们散步、户外游戏时,就会忍不住地走过去瞧一瞧、看一看、摸一摸,观察着枇杷的变化,时不时跟身边的同伴分享自己有趣的发现。</p> <p class="ql-block"> 在孩子们满满的期待中,枇杷终于可以采摘了。看着满树黄澄澄的枇杷,孩子们兴奋不已,踮起脚尖、伸长手臂,小心翼翼地摘下一个自己喜欢的枇杷。</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开心地互相分享:“我摘到的这个最大!”、“快看,我这个枇杷好黄,肯定很甜!”尽情地感受丰收的喜悦。</p> 品尝枇杷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把枇杷清洗干净后,小心翼翼地拿着,轻轻剥下薄薄的一层皮,一口咬下去,果肉顺着食管让胃宝宝尽情享受着劳动带来的“甜蜜味道”。</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一边品尝,一边和好朋友互相讨论:“我的枇杷有点酸。”、“我的枇杷甜甜的。”、“枇杷肉也是黄黄的。”</p> <p class="ql-block"> 还有的说:“我这个枇杷热乎乎的。”或许是刚在太阳底下摘的枇杷还有一点温度吧,也或者是自己的劳动果实,吃在嘴里感觉心里暖暖的。</p> 数枇杷核 <p class="ql-block"> 在品尝枇杷过程中,孩子们还发现枇杷果肉中藏着黑色的小种子,有的数出了3颗小种子,有的数出了4颗小种子,有的数出了2颗小种子。枇杷里面的小种子真的不一样多吗?</p> <p class="ql-block"> 于是就着孩子的疑问,我们一起了解枇杷的结构,再开展了数学活动《数数有几个》,孩子们带着疑问进行了先猜测记录再剥皮数数进行验证。</p> <p class="ql-block"> 经过逐个数数,最后孩子们得出结论:原来枇杷里的枇杷核数量是不一样的。</p> 水培枇杷核 <p class="ql-block"> 有的孩子提出:“把枇杷种子泡在水里会发芽吗?”吸引同伴一起讨论这个有趣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会的,我们的萝卜就发芽了。”</p><p class="ql-block"> “那它长出的芽会像萝卜的芽那样吗?”</p><p class="ql-block"> “它长出的芽会毛茸茸的吗?”</p><p class="ql-block"> “那它会长成枇杷树吗?”</p> <p class="ql-block"> 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孩子们收取自然角的水培萝卜,把枇杷核泡在水杯里,每天饭后去自然角看一看,隔两三天换一换水杯里的水,孩子们期待着枇杷核泡在干净的水里快快发芽。</p> <p class="ql-block"> 有的幼儿偶然发现枇杷露出了白色,就忍不住用手扣了扣,惊喜地告诉同伴:“快看,枇杷核里面是白色的。”然后突发奇想:“剥掉小种子的皮,它会更快的发芽吧。”而有的幼儿反对:“剥掉皮,它就不能发芽了。”</p> <p class="ql-block"> 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剥掉了其中一两个种子的皮,每天观察哪个最先发芽。</p> 枇杷艺术 <p class="ql-block"> 经过采摘和品尝枇杷,孩子们加深了对枇杷的印象,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枇杷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有的用超轻粘土捏枇杷,有的用颜料拓印枇杷,这一刻枇杷在孩子们脑中具象化。</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获得了对枇杷的认知,用自己的“语言”去记录、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与需求。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枇杷的甜美,更多的是在探索和实践中获得的体验,生活是一种教育,食物是一种生活。孩子们吃着酸甜的枇杷,喜欢的是过程,采摘的是心情,收获的是快乐,享受自然之美和成长之乐。</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的自然探秘故事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