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形式主义桎梏 筑基层治理根基——以靶向整治激活社区服务“神经末梢”

林敏

<p class="ql-block">  基层社区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感知政务效能的“第一扇窗”。然而,当前部分社区工作中仍存在“表格填不完、台账堆成山、检查走马灯”等形式主义顽疾,既消耗基层干部精力,更让群众诉求在层层加码中“悬空”。唯有将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作风建设的“牛鼻子”,以“刀刃向内”的魄力破除虚浮之风,方能筑牢基层治理的“压舱石”。</p><p class="ql-block"> 一、直击病灶:形式主义“变异体”侵蚀社区治理肌体</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到“材料政绩观”,形式主义在基层不断“迭代升级”。部分社区干部反映,上级部门“多头考核”“重复填表”现象屡禁不止,某社区曾为应对不同部门检查,同一项工作需准备五套不同格式的台账;个别“调研式检查”重留痕轻实效,拍照打卡后便匆匆离场,对群众反映的“飞线充电”“老旧电梯安全隐患”等难题避而不谈。这种“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作风,不仅让社区工作者陷入“5+2”“白加黑”的无效忙碌,更导致服务群众的时间被挤压,政策落实“最后一米”梗阻难通。</p><p class="ql-block"> 二、靶向施策:以“三把手术刀”精准祛除病灶</p><p class="ql-block">1. 数字赋能“瘦身减负”,破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p><p class="ql-block">建立社区数字化协同平台,打通民政、城管、卫健等部门数据壁垒,实现“一表通用、数据共享”。将分散系统的数据整合至统一平台,社区工作者填报数据量减少60%,真正让“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同时,严格限制微信工作群数量,明确“非必要不建群、非紧急不@全员”,让基层干部从“盯群回消息”中解放出来。</p><p class="ql-block">2. 考核机制“脱虚向实”,回归“群众满意度”标尺</p><p class="ql-block">推行“反向考核”机制,将居民投诉率、问题解决率、服务好评率等指标纳入考核权重,倒逼社区工作从“材料比拼”转向“实绩较量”。某区创新“扫码评议”系统,居民扫码即可对社区服务打分,评分结果直接与部门考核、干部评优挂钩,推动社区工作者主动上门问需,将“等群众上门”变为“送服务上门”。</p><p class="ql-block"> 三、长效固本:以“三剂良方”筑牢作风建设堤坝</p><p class="ql-block">1. 制度“防火墙”扎紧权力笼子</p><p class="ql-block">制定《社区工作事项准入管理办法》,对新增任务实行“部门申报—司法审查—联席会议审议”三审制,从源头上遏制形式主义滋生。某省建立“基层减负观测点”,定期曝光典型案例,对屡禁不止的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形成有力震慑。</p><p class="ql-block">2. 群众“监督哨”激活治理末梢</p><p class="ql-block">设立“社区开放日”“居民议事厅”,邀请群众参与政策制定、项目评估。某社区推行“民生实事票决制”,由居民投票决定老旧小区改造、停车位规划等事项,干部工作方向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实现“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p><p class="ql-block">3. 激励“强心针”提振干事热情</p><p class="ql-block">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立“三岗十八级”薪酬晋升通道,将实绩突出者纳入事业编制选拔范围。某区设立“基层治理创新奖”,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典型案例给予重奖,让担当者有舞台、实干者得实惠。</p><p class="ql-block"> 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容不得半点虚功。唯有将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作风建设的“必答题”,以“绣花功夫”织密制度之网,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方能让社区工作者轻装上阵,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中。当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抽身,真正俯下身子听民声、解民忧,群众的笑脸才会成为检验作风建设的“金标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必将跑出为民服务的“加速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