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六十年(孟凡生回忆录30)<br> 第三章 我家的身世<br><br> 序言<br> 我和中国大多数平民百姓一样,出身于农民家庭。但由于我家居住在蓟县城内,又不同于世代居住在农村的一般农民家庭。 听长辈人讲,我家的祖籍地是山东省,哪个县说不清了,只听说村名叫大柳村(经查地图得知曲阜市陵城镇果庄小学西北侧有一个大柳村,大柳村北面是孟家林村),属于孟轲的后裔。 在清朝咸丰或者同治年间(1851——1874),具体年份长辈们也说不清了,大柳屯的三个姓孟的年轻人,挑着八根绳(指一条扁担,担着两个箩筐,每个箩筐用四根绳子拴住,筐上可以放行李,筐里也可以坐小孩子),携妻带子来到蓟州。据说是当时有个亲戚在蓟州做官,他们是投奔这个州官来谋取分差事才到蓟州来的。<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下面是现代人挑箩筐的照片: 下面是清代人挑箩筐的照片: 这三个年轻人不是亲兄弟,是分别来自三个家庭同一个高祖的没有“出五服”的族兄弟。 中国古代的青年人是进入青春期就应该谈婚论嫁的,不少人十三四岁或者十五六岁就结婚了,十五六岁或者十七八岁就成为父亲和母亲了,三十四五岁就成为爷爷奶奶了,五十四五岁就成为曾祖父和曾祖母了,七十多岁就是高祖父和高祖母了。由于那时期五世同堂的大家庭是很普遍的,《周礼》中就把一个家庭中举办葬礼时,不同辈分的子孙们所穿戴的丧服划分为“五等”,也就是五种丧服(包括鞋帽、腰带、手杖等)的样式。<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孝服因与逝者的血缘关系远近分为轻孝与重孝,重孝服饰衣料质地粗糙、类似麻袋片,缝制简略,轻孝服饰质地较重孝服饰细腻,类似粗麻布,缝制较精细。分别称为:斩衰(cui)、齐衰(cui)、大功、小功、缌(si)麻。也就是《三字经》里提到的“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古代人所说的“五服”,指的是同一个家庭内与逝者血缘关系不同的人所穿的五种“丧服”(也称孝服),并不是每个辈分的人穿戴同一种丧服。如果是为这个大家庭的高祖父母举办葬礼,每个辈分的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包括未出嫁的女孩)丧服是相同的。如果是为自己的曾祖父母举办葬礼,逝者的直系子孙和曾孙的丧服与逝者同胞兄弟家的子孙、曾孙的丧服是不同的。如果为自己的祖父母举办葬礼,自家的直系子孙的丧服,与自己祖父的同胞兄弟的子孙的丧服是不同的,与自己曾祖父的同胞兄弟家的子孙、曾孙的丧服又是不同的。如父逝,儿子和未出嫁女服三年斩衰,母逝服三年齐衰;孙男女为祖父母丧服齐衰一年,曾孙男女为曾祖父母丧服齐衰五个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丧服齐衰三个月。为伯叔父母、及堂兄弟、未嫁堂姐妹丧服大功九个月;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堂姑、已嫁堂姐妹、外祖父母、母舅、母姨丧服小功五个月;为曾祖父的亲兄弟、及其配偶、祖父的堂兄弟及其配偶、父亲的从租兄弟、外甥、舅舅、妻子的父母等丧服缌麻三个月等等。<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下面是以“己身”为基准,对不同辈分和亲疏不同的亲属的葬礼,分别穿着五种丧服的种类和时间表: 从上面图表可以看出,“己身”(某人)的父母亡故。要穿“斩衰”三年,祖父母亡故,要穿“齐衰”一年(不杖期),曾祖父母亡故,要穿“齐衰”五个月,高族父母亡故,要穿“齐衰”三个月。 古代人的习惯是父母在世的弟兄们不分家的,父母不在了,弟兄们就分家另过了,五世同堂或者四世同堂也是在不断更新的。但是,同一个高祖的弟兄们还是属于同一个大家族的,有家谱和辈字的家族,同辈的男性孩子要统一排行和起名,而且兄妹姐弟之间是不能通婚的。 大概是五世同堂和五种丧服都有“五”字,后来大家就把“五服”与“五世”混为一谈了,把同一个高祖的四世子孙后代俗称为没有“出五服”了。<div> 从山东省大柳村来蓟州的这三个年轻人,是同一个曾祖父母的再从兄弟,俗称是在“四服”上的兄弟。</div> 这三个人都不是种地的农民,而是是手艺人,他们会画画,裱画,写对联(书法),是画匠;同时也会在宫殿式房屋的雕梁画柱上进行油漆彩绘,也是油漆匠,又会做丧事用的纸人纸车马,及裱糊屋子,还是是糊匠。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哥仨都属于工薪层,可又不是出卖体力劳动的“苦力”。 下面是现代画匠的图片: <div> 到蓟州城里后,三家就在西南隅落户谋生,繁衍后代了。这三户孟氏的家族与原本在蓟县生活的孟氏家族,虽然老祖宗同是孟轲,但从支脉上看远得很,也都无联系。所以,有必要把我家来到蓟县后的情况介绍一下。</div> 附:本章目录:<br data-filtered="filtered">第一节 我家远祖来蓟州后的世代传承:<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第二节 远祖来蓟后各世代的从业状况<br data-filtered="filtered">第三节 我家曾祖以下的传承情况<br data-filtered="filtered">第四节 我家解放前的经济状况<br data-filtered="filtered">第五节 上学读书受教育情况<br data-filtered="filtered">第六节 我的曾祖母孟贾氏<br data-filtered="filtered">第七节 曾祖母的终生遗憾<br data-filtered="filtered">第八节 我的祖母孟绳氏<br data-filtered="filtered">第九节 我的二爷孟宪增<br data-filtered="filtered">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br data-filtered="filtered">第十一节 蓟县农村的概况<br data-filtered="filtered">本章写于2008年10月——2012年5月<br data-filtered="filtered"> 2018年补充修改,2025年再次补充修改。<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