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岩市第三实验小学第三党支部 徐明敏</p> <p class="ql-block"> 当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在莫斯科红场共同签署《关于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这份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未来期许的文件,不仅为两国关系标注了新的发展维度,更为教育工作者开辟了培根铸魂的新境界。在全球文明倡议深入推进的当下,中俄教育合作正以独特的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构建起文明对话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一、历史记忆的跨代际传递</p><p class="ql-block"> 联合声明中“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的庄严承诺,在教育领域转化为生动的历史课堂。当教师向学生展示满洲里国门与喀山鞑靼斯坦共和国的友谊纪念碑时,两个民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鲜血凝结的兄弟情谊跃然眼前。这种超越语言障碍的情感共鸣,正是历史教育的真谛——让年轻一代在触摸真实的历史碎片时,理解和平发展的深层逻辑。</p><p class="ql-block"> 在哈尔滨的俄侨中学旧址与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孔子学院之间,中俄教育者正在构建新型历史叙事模式。通过比对《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与《中国抗日战争史》的叙事视角,师生们发现:不同文明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诠释,恰似多棱镜折射出的璀璨光谱,共同丰富着人类对正义与和平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教育工作者正在将联合声明中“世代友好”的理念转化为具象的教学实践。在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的虚拟现实课堂里,俄罗斯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共同梳理东京审判与伯力审判的历史脉络,这种跨文化的历史解谜,让和平发展的理念扎根于青少年的认知图谱。</p> <p class="ql-block">二、文明互鉴的课程重构</p><p class="ql-block"> 当“中俄数学联盟”将莫斯科大学微分方程学派与中国传统算筹智慧有机融合,基础教育领域正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上海某示范性高中的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们用拓扑学原理解析《孙子兵法》的排兵布阵,这种知识重构印证了声明中"文明多样性是世界发展动力"的深刻洞见。</p><p class="ql-block"> 在“中俄科技创新合作路线图”指引下,劳动教育课程呈现新范式。北京某中学的创客空间里,学生团队正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航天材料技术与喀山国立大学的生态修复理念结合,设计月球基地生态循环系统。这种跨学科实践,正是声明中“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新时代人才”的生动注脚。</p><p class="ql-block"> 语言教育的革新折射出文明对话的深度。当喀山联邦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师将《诗经》翻译成多瑙河沿岸的鞑靼语,当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引入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美育课程体系,语言符号的转换正在重构青年一代的认知坐标系。</p> <p class="ql-block">三、价值引领的育人新范式</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框架下,中俄教师共同开发的“全球治理”课程颇具启示。通过对比分析上海合作组织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运作机制,青年学子在模拟联合国辩论中,逐渐理解多边主义不是简单的利益叠加,而是文明形态的有机共生。</p><p class="ql-block"> 生态教育领域正在书写新的合作篇章。贝加尔湖生态监测项目里,中国环保社团与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的师生们共同绘制跨境生态廊道图谱。这种具身认知体验,让“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声明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智慧。</p><p class="ql-block"> 当虚拟教研室里中俄教师共同设计“数字时代的人类文明”课程模块时,他们正在回答声明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区块链技术记录的文明对话档案、元宇宙空间还原的茶马古道与万里茶道,都在重塑青少年的文明认知维度。</p><p class="ql-block">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中俄教育合作正在创造文明对话的新范式。当教师群体自觉成为文明对话的摆渡人,他们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是文明演进的深层密码。这份跨越时空的教育契约,正在培养既能传承文明基因,又具创新思维的新时代建设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人才根基。这或许正是联合声明给予教育工作者最宝贵的启示:文明的真谛,在于永不停息的对话与共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