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保督察工作迈入制度化、法治化新阶段。条例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督察导向,要求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既是生态环保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感受环境质量的前沿阵地。如何将条例精神转化为社区治理的生动实践,成为当下基层工作的必答题。</p><p class="ql-block"> 一、直面社区生态痛点: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出击”</p><p class="ql-block"> 当前,部分社区仍存在生态治理“盲区”:垃圾分类“前分后混”、餐饮油烟直排扰民、老旧小区绿化带变“私人菜园”等问题频发。某社区曾因餐饮店违规排放油烟,导致居民投诉量激增,但因涉及多部门职责交叉,问题长期悬而未决。此类现象折射出基层生态治理的深层矛盾:责任主体模糊、整改标准缺失、长效机制乏力。</p><p class="ql-block"> 二、锻造督察“铁军”: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治”</p><p class="ql-block"> 条例强调“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构建“大环保”格局。社区需打破“环保是环保局的事”的惯性思维,整合物业、业委会、志愿者等多方力量。例如,某社区成立“绿色议事厅”,每月邀请环保专家、居民代表、物业负责人共商生态治理难题,通过“居民提案—专家论证—多方表决”机制,推动垃圾分类设施升级、绿化带改造等项目落地。</p><p class="ql-block"> 三、创新治理模式:从“运动式整改”到“智慧化长效”</p><p class="ql-block"> 条例要求“加强督察整改和成果运用”,社区需探索长效机制。一方面,可引入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例如,通过在垃圾投放点安装AI摄像头,自动识别混投行为并推送提醒;建立“生态积分”系统,居民参与环保活动可兑换物业费抵扣券,参与率提升90%。另一方面,需以制度固化整改成果。针对餐饮油烟问题,联合市场监管、城管部门制定《社区餐饮环保准入清单》,明确油烟净化设备、隔油池等标准,从源头杜绝污染。</p><p class="ql-block"> 此外,社区还需用好条例赋予的“群众监督”权利。条例规定“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督察重点,社区可设立“生态监督岗”,邀请退休党员、热心居民担任监督员,定期巡查并公示问题清单。</p><p class="ql-block"> 四、以督察促发展:从“环境治理”到“生态红利”</p><p class="ql-block"> 条例的最终目标是“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社区可将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结合,释放“生态红利”。例如,某老旧社区利用督察整改契机,将废弃锅炉房改造为“生态科普馆”,展示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知识,成为居民打卡地;某社区通过督察推动“海绵城市”改造,建设雨水花园、透水步道,缓解内涝同时提升景观,房价涨幅高于周边区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以“小社区”守护“大生态”</p><p class="ql-block">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根基在基层,生命力在群众。社区干部需以条例为“尚方宝剑”,既敢对污染行为“亮剑”,又能以绣花功夫织密生态治理网络。当每个社区都成为生态文明的“细胞单元”,当每位居民都成为环保督察的“民间哨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必将从蓝图变为现实。这不仅是条例的使命,更是对人民群众生态福祉的庄严承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