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连心桥” 绘就“同心圆” ——社区视角下的新时代机关效能建设实践

林敏

<p class="ql-block">  新时代机关效能建设,一头连着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一头系着千家万户的民生冷暖。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社区既是效能建设的“主考场”,也是干群互动的“连心桥”。近年来,全省各级社区以“民声”为号、以“民心”为尺,将效能建设融入日常服务,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为民服务新答卷。</p><p class="ql-block"> 一、俯身听民声:从“被动应答”到“主动问需” </p><p class="ql-block"> 效能建设的核心在于“效”,关键在“能”,而检验成效的标准始终是群众的满意度。社区工作直面群众诉求,如何让“民声”真正被听见、被重视?各地社区创新探索“开门问效”模式: </p><p class="ql-block"> “议事厅”里听真话:依托小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民情议事厅”,每周固定时间由社区干部、网格员与居民代表围坐一堂,围绕环境治理、停车难题、养老服务等话题畅所欲言。某社区通过议事厅收集意见后,仅用一个月完成老旧小区加装电梯12部,惠及200余户老人。 </p><p class="ql-block"> “数字平台”聚民意:开发“智慧社区”小程序,设置“随手拍”“微心愿”等功能,居民可随时上传问题、追踪进度、评价结果。数据显示,平台上线后,问题响应速度提升60%,居民好评率达98%。 </p><p class="ql-block"> “流动办公”解民忧:推行“移动办公桌”等做法,社区工作者定期走进楼栋、小区、商圈,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敲门”,上半年社区累计走访居民1000千余户,解决实际问题超50件。</p><p class="ql-block"> 二、躬身解民忧:从“问题清单”到“幸福账单”机关效能建设的生命力,体现在急难愁盼的解决速度,更体现在民生关切的回应温度。社区以“小事不过夜、难事不推诿”的作风,将群众“问题清单”转化为“行动指南”: </p><p class="ql-block">“接诉即办”显担当:建立“15分钟响应、24小时反馈、3日办结”的民生诉求闭环机制。接到居民反映“某路段出现水泥块脱落现象,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社区联合业主、住建部门马上进行抢修,两天内就恢复使用,居民自发在业主群刷屏点赞。 </p><p class="ql-block">“未诉先办”见初心:通过大数据分析高频诉求,提前研判隐患。针对夏季用电高峰,多个社区提前检修电路、增设充电桩; </p><p class="ql-block">“网格共治”聚合力:发挥“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网络作用,整合物业、业委会、志愿者等力量。社区组建“银发巡逻队”“青年突击队”,2024年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0余起,社区12345热线投诉量同比下降75%。</p><p class="ql-block"> 三、提效惠民生:从“传统服务”到“现代治理”</p><p class="ql-block"> 效能建设的深化,推动社区服务向数字化、精细化、人性化迭代升级: </p><p class="ql-block"> “数据跑腿”替代“群众跑路”: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生育登记、社保认证等48项高频事项实现“指尖办理”;</p><p class="ql-block"> “红色物业”破解治理难题:推动物业企业成立党支部,社区“两委”成员兼任物业质量总监。</p><p class="ql-block"> “文化赋能”激活社区活力:打造“邻里节”“共享花园”等品牌项目,社区通过组织“阳台菜园”活动,让200多户居民从“陌生人”变“合作者”,社区黏性显著增强。</p><p class="ql-block"> 机关效能建设在社区的生动实践,诠释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深刻内涵。从倾听民声的“一张板凳”,到破解难题的“一套机制”,再到提质增效的“一串创新”,社区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让效能建设的成果可感可知、可亲可及。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继续以群众笑脸为标尺,以实干担当为笔墨,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书写更加温暖的社区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