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新时代背景下,人大工作与法治建设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需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优势,将法治精神融入民生小事,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法在身边”“治在实处”。以下结合社区实际,探索人大工作与法治建设的实践路径。</p><p class="ql-block"> 一、坚持党的领导,筑牢基层法治“主心骨” </p><p class="ql-block">社区治理需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构建“社区党委+人大代表联络站”协同机制。例如,社区设立“红色法治议事厅”,由人大代表、党员骨干、居民代表组成议事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将党的政策转化为解决停车难、物业纠纷等问题的具体方案。通过“党建+法治”模式,确保社区治理方向不偏、力度不减。</p><p class="ql-block"> 二、聚焦民生立法,激活社区治理“源动力”</p><p class="ql-block">1. 立法调研扎根社区 </p><p class="ql-block"> 在《物业管理条例》《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法规修订中,组织人大代表深入社区征集意见。如某老旧小区通过“楼道议事会”收集居民对加装电梯条款的修改建议,最终推动地方立法增设“多数决”条款,化解居民表决僵局。 </p><p class="ql-block">2.普法宣传贴近需求</p><p class="ql-block">3. 开设“法治微课堂”,针对社区高发的遗产继承、邻里纠纷等问题,邀请人大代表中的法律专家以案例形式解读《民法典》。社区制作“法律口袋书”,用漫画讲解法律条文,使普法更接地气。</p><p class="ql-block"> 三、强化监督实效,拧紧政策落地“责任链”</p><p class="ql-block"> 开发“社区法治监督”小程序,居民可随时上传环境脏乱、违规搭建等问题照片,人大代表线上督办,职能部门限期整改,形成“问题发现—交办—反馈”闭环。某社区通过该平台解决污水管道堵塞问题仅用48小时。</p><p class="ql-block"> 四、发挥代表作用,架起党群“连心桥”</p><p class="ql-block"> 培育“法治带头人”</p><p class="ql-block">从社区网格员、楼组长中选拔法治志愿者,协助人大代表开展矛盾调解。某社区“王大姐调解室”依托人大代表资源,引入律师、心理咨询师,成功化解家庭遗产纠纷40余起。</p><p class="ql-block"> 五、强化自身建设,锻造法治社区“生力军” </p><p class="ql-block">1. 能力提升工程 </p><p class="ql-block"> 组织人大代表参加“基层治理法治化”专题培训,学习“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某区人大开设“模拟立法辩论会”,提升代表立法审议能力。 </p><p class="ql-block">2. 数字赋能履职 </p><p class="ql-block"> 建立“人大代表履职积分系统”,实时公示代表参与立法调研、监督整改等情况,某社区代表年度积分与评优挂钩,履职积极性显著提高。</p><p class="ql-block"> 法治社区建设非一日之功,需久久为功。通过党建引领、立法为民、监督问效、代表聚力、自我革新“五轮驱动”,让人大工作成为社区治理的“稳压器”和“助推器”。未来,我们更需以“小切口”立法破解民生难题,以“绣花功夫”监督提升治理精度,让法治成为社区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