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凯鲁万</p><p class="ql-block"> 凯鲁万(Kairouan)是突尼斯古都,位于突尼斯中部偏东地区,北距首都突尼斯城155公里,现为突尼斯第四大城市。</p><p class="ql-block"> 670年兴建,800-909年,艾格莱卜王朝在此定都,凯鲁万自此名声大噪,成为伊斯兰四大圣地之一。城内街巷曲折、店铺林立,有80余座清真寺,100余处陵墓,数十座蓄水池和穹顶室内市场。著名建筑有凯鲁万大清真寺、“三大门”清真寺和阿格拉比德大蓄水池等。</p> <p class="ql-block">阿格拉比特蓄水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阿格拉比特蓄水池</span>建于公元862年,位于突尼斯中部的凯鲁万地区。该地区因长期干旱少雨且地处海平面以下,用水极其困难。为解决饮水问题,当地人修建了15个蓄水池,现仅存一大一小两个保存完好的水池供游客参观。</p><p class="ql-block"> 小水池用于沉淀从远处引来的水,过滤沙石后通过拱门流入大水池。</p><p class="ql-block"> 大水池直径128米,深5米,容量达6.28万立方米,储存净化后的水供日常使用。</p><p class="ql-block"> 引水系统:水源通过长达36公里的渡槽(或水渠)从切里切拉·德加贝尔山区引入,展示了古代工程智慧。</p><p class="ql-block"> 作为阿格拉比特王朝的重要水利工程,反映了阿拉伯人统治北非时期的生存策略。</p><p class="ql-block"> 游客可登上专设的高台俯瞰水池全貌,周围虽被现代建筑包围,但仍能感受古代工程的壮观。</p><p class="ql-block"> 蓄水池曾用羊皮或骆驼皮覆盖大池以防止蒸发,小池则直接收集雨水。</p><p class="ql-block"> 阿格拉比特蓄水池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兼具实用性与历史价值,现为突尼斯凯鲁万的重要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1日,我们昆明出发的,多彩非洲旅游团到达凯鲁万参观游览。在来凯鲁万的路上,雨一直不停的下,在突尼斯,雨就象甘露一样,滋润了干旱的非洲大地,也给我们带来了好运。</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下载图</p> <p class="ql-block"> 突尼斯人认为,到凯鲁万朝觐 7 次即等于去麦加朝觐。西迪·奥格巴清寺是最古老的一座,也是世界上第二大清真寺。并与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的清真寺齐名。</p> <p class="ql-block">凯鲁万奥克巴大清真寺</p><p class="ql-block"> 凯鲁万大清真寺(جامع القيروان الأكبر),又名奥卡巴清真寺(Mosque of Uqba),坐落于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凯鲁万城内,是突尼斯最重要的清真寺之一。</p><p class="ql-block"> 670年,阿拉伯著名将领、领兵征服了马格里布地区的奥卡巴·伊本·纳菲(622-683)始建了这座清真寺。当时它占地已达9000平方米,周长405米,是北非资格最老、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并成为马格里布地区后续清真寺的样板和标杆。在它的围墙内,有一座多柱式礼拜殿,铺设大理石的宽阔庭院(天井)和方形宣礼塔。它除了宗教上的神圣性以外,也是伊斯兰建筑和艺术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阿格拉比德王朝(800-909年,统治突尼斯、利比亚西部、阿尔及利亚东部和西西里)时期,对凯鲁万大清真寺进行了扩建,并形成了它如今的面貌(但清真寺内的米哈拉布据说保存了7世纪的旧貌)。由于清真寺的巨大名望,凯鲁万日益繁荣,清真寺内设有大学,同时教授宗教知识和世俗科学,其地位和水准可与中世纪的欧洲巴黎大学媲美。但到了11世纪中期,凯鲁万开始逐步衰落,学术中心也转移到了突尼斯市内的宰图纳大清真寺。1967年,在国家艺术与考古研究所的主持下,对清真寺进行了系统的维护和修复,历时5年后,它于1972年以更健康的面貌重新开放。1988年,清真寺连同凯鲁万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宣礼塔</p><p class="ql-block"> 院内最高的建筑物为宣礼塔,环绕城市上空的唱经声就是从这里发出。</p> <p class="ql-block">西迪.撒哈卜陵墓</p><p class="ql-block"> 凯鲁万有一座圣人的陵墓——西迪•撒哈卜陵墓。在突尼斯,西迪是伊斯兰教“神圣”的意思。西迪•撒哈卜陵墓的主人,是跟随先知穆罕默德传教的圣人,传说他是一个理发师,经常为穆罕默德修剪胡须并保留了他的三根胡须。西迪.撒哈卜去世后这三根胡须也随之放入陵墓,于是人们也称这座陵墓为“胡须陵”。</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团的突尼斯导游穆穆正在向我们介绍西迪.撒哈卜陵墓。</p> <p class="ql-block">撒哈卜陵墓</p><p class="ql-block"> 西迪·撒哈卜陵墓(Sidi Sahbe Mausoleum)是突尼斯凯鲁万的重要宗教遗址,以圣者西迪·撒哈卜的陵墓为核心,融合了宗教、历史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西迪·撒哈卜(Sidi Sahbe)是7世纪的一位理发师,据传为先知穆罕默德的密友。他随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教,成为首批信徒之一,并带回麦加的三根先知胡须,这些须发现保存于陵墓中。</p><p class="ql-block"> 陵墓于17世纪建成,融合了安达卢西亚建筑风格,以镂空墙面、彩色瓷砖和石膏雕花为特色,兼具隔热功能。1988年,凯鲁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迪·撒哈卜陵墓是其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陵墓主体为清真寺,同时也是学校,供儿童学习知识。其建筑以精致的装饰著称,如花色墙砖、镂空设计,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 内部结构包括覆盖绿色织物的灵柩室,非穆斯林游客仅能从外部观赏。</p><p class="ql-block"> 陵墓不仅是突尼斯人的精神家园,也是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见证。其历史地位使其成为突尼斯乃至北非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符号。</p> <p class="ql-block">凯鲁万街景</p> <p class="ql-block">突尼斯国菜库斯库斯餐厅入口</p> <p class="ql-block">餐厅在二楼</p> <p class="ql-block">午饭时间,我们团在餐厅就餐</p> <p class="ql-block">库斯库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库斯库斯</span>(Couscous)是一种源自北非的传统主食,主要由硬麦或玉米制成的小颗粒状食物,因其形状和色泽近似小米,也被俗称为“非洲小米”。它在马格里布地区(包括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家)被广泛作为主食,并被视为这些国家的“国菜”。</p><p class="ql-block"> 库斯库斯最早起源于北非柏柏尔游牧民族的传统粮食,在撒哈拉地区象征着幸福与丰收。它不仅是一种食物,还承载着北非地区的历史和饮食文化,如今已传播至地中海周边国家(如西班牙、法国等)。</p><p class="ql-block"> 传统制作需将小麦粒清洗后蒸煮至松软,常搭配肉类(如羊腿、鸡肉)、海鲜、蔬菜(鹰嘴豆、胡萝卜等)及酱汁。</p><p class="ql-block"> 在突尼斯,可通过家庭餐厅、地方市场或高档餐厅品尝本土化版本,搭配当地特色食材和调味。</p><p class="ql-block"> 摩洛哥的库斯库斯则以蔬菜和豆类为主,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p><p class="ql-block"> 我们享用的突尼斯库斯库斯是搭配羊肉、酱汁,还有面包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