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探访忻州古城,是萦绕在我心头许久的愿望,却一直未能如愿成行。五一假期过后,朋友邀我前往清水河老牛坡相聚。在北堡明长城脚下,几位老友把酒言欢,一醉方休。带着相聚的欢愉,我们兴致勃勃地奔赴忻州。</p> <p class="ql-block">下午六点,我们抵达忻州。顾不上掸去身上的仆仆风尘,也全然忘却了舟车劳顿的疲惫,便迫不及待地直奔古城。我们从北门踏入,五一刚过,游客不算多,酒吧街略显冷清,行人寥寥。转过草市巷,进入泰山庙巷后,人流渐渐密集起来,街道两旁美食琳琅满目。旅途的饥饿感瞬间被勾起,望着排队购买的各色美食,令人挪不开眼,每一样都想尝个遍。我们大快朵颐,品尝了卤猪蹄、新疆羊肉串、保德碗托、豆腐丸子、酸菜煎饺、荞麦饸饹,吃得酒足饭饱后,才返回宾馆休息。</p> <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我们便前往秀容书院,想要一睹这座学府的尊容。秀容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 ,由当时的忻州知州鲁潢主持修建。因忻州古称“秀容”,书院便由此得名。它选址于古城西南的九龙岗西坡,此处地势高峻开阔,站在这里可以俯瞰全城,曾是忻州历史上的最高学府。书院初创时以儒学教育为核心,打破了官办儒学对生员名额的限制,广纳寒门子弟,很快便成为晋北地区的教育重镇。1902年,顺应时代发展,书院改制为“新兴学堂”,成为山西最早的新式中学之一。此后,历经忻县中学、师范学校等多次变迁,至今仍作为忻州第一职业中学的校址,延续着教育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书院依山势而建,分为上、中、下三院,亭台楼阁错落分布,别具韵味。中院的文昌祠,青碧琉璃瓦覆顶,庄严肃穆,往昔曾是文人墨客祭拜文昌星的圣地;上院的六角亭“寥天阁”与八角亭“望萱阁”更是引人注目。传说六角亭是全城的制高点,登上此亭,忻州全景可尽收眼底;而八角亭则是清嘉庆年间知州邱鸣泰为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所建,古人以“萱堂”代指母亲,亭名之中尽显孝道文化。书院的整体布局还暗合“卧牛城”的古城轮廓,双亭恰似牛角,饱含着学子们“飞黄腾达”的美好愿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