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白云高·白云寺

陈新她爹

<p class="ql-block"> 古寺白云高·白云寺</p><p class="ql-block"> “幽人何处住,古寺白云高。问路不知远,到山方觉劳。半窗看竹石,一枕听松涛。我亦清幽者,煮茶读离骚(宋·王商翁)”,位于太原红土沟的白云寺就说这样一个清幽的去处。</p><p class="ql-block"> 太原白云寺,过去因接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方僧众共同修行,亦名“南十方院”。寺名由来,和太原名人狄仁杰有关。相传,狄仁杰回家省亲时正逢烈日炎炎,有高僧赠他一片白云一路相随遮阳避暑,直到抵狄村地界,白云才停止不前。狄仁杰认为这是观音菩萨的指引,于是决定在此地为母亲修建观音堂。明清时寺院扩建,成禅宗南岳派临济宗的道场,时任巡抚图纳取漂浮在狄仁杰头上的白云停在红土沟上空的传说,称清凉寺“白云飞处盖”,更名为白云寺。这个,狄村古碑有记。</p><p class="ql-block"> 这个传说,源自狄仁杰本人。狄公离家远行,登上太行山还不时回望双亲居住的地方,眼前唯见一片白云在飞,他惆怅的说:“吾亲舍其下”,他伫立怅望良久,直到白云散去方才离开。后世遂用“白云亲舍”“白云孤飞”等作为客居他乡、思念父母之辞。被佛家借了去,成为寺院发展的一个传奇。现在寺内的西方三圣殿,起初就是狄仁杰还愿所建观音堂,殿础外围墙上有石雕二十四孝图,殿西侧园林内赑屃负一高大的无字碑,据说该碑映射佛家禅机,需悟者自明见性。近前看了看,没有看出什么端倪,可能没有慧根吧。</p><p class="ql-block"> 除了十八罗汉拜观音群塑,白云寺还有个独特处——师祖殿的泥塑常八十像。先前寺内有位老僧,人问他多大年纪,总是说八十岁。再过十年、二十年问他,还是八十岁,常八十就这样叫开了,此人就是天泽和尚。这位常八十,曾是闯王李自成身边的医官。李自成攻入太原,捉住了晋王及宗室一众,全部杀死在桥头街一带。千余人的鲜血染红了街道,老太原人就把桥头街——上马街与五一路的十字路的交叉口称之为红市街。常八十被当时的情景惊呆了,说啥也不留在军中,在白云寺落发为僧。由于他济困施贫,免费行医,威望很高,因此圆寂后,人们为他塑了这尊像,以示纪念。傅山为其撰文《天泽润公碑》,现还存于太原市五一广场纯阳宫内。</p><p class="ql-block"> “踏破苔痕一径斑,白云飞处见青山。不知浮世尘中客,几个能知物外闲(唐·许宏)”。白云寺,真的白云飞飞,一朵一朵,变化着姿势,增添着寺的古韵。寺内有有一诗碣,漫漶不清,有心人辨识:“昙花贝叶几经秋,一片婆娑不肯休。日月慈灯开障路,雷音法鼓醒迷舟。”尘世是一路,出家是一途。正道沧桑,身离尘嚣外就能心沉大道中吗?未必。自己的路自己走,能走好,就好。“万物各有适,孤云独无心”,白云寺上空飘来飘去的白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