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天就是夏季的“小满”节气,此时的中原大地,即将迎来农民们一年之中最期盼、最繁忙的小麦收获季节。河南是全国优质冬小麦的主产区,小麦总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每年的这个季节里,千里沃野,金黄一片。站在田野之中,轻风吹动,麦浪起伏,处处呈现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在北方城市里长大的五O后、六O后们来说,恐怕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从上小学开始,每当麦收季节,都会在老师带领下,顶着酷暑烈日,步行去郊外农村,擓着篮子到收割过的田间地头拾麦穗,帮助生产队颗粒归仓。那时候的中国,还是一穷二白的国家,粮食定量供应,粗细粮搭配。孩子们最大的幸福,就是能用白花花的馒头填饱肚子。家长和学校老师们,也不止一次地教育孩子们,要懂得珍惜每一粒来之不易的粮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长大上了高中,学校组织师生“三夏”时节到农村助民劳动割麦子。全班同学每人把几垄麦子,闷着头弯着腰,挥汗如雨,你追我赶,看谁割得快,割得好,想想那时候,真有种苦中有乐的感觉。有一年,因为不小心,我的手背被锋利的镰刀划了一道长长的血口子,流了不少血,至今还留着一道难以忘怀的疤痕。也正有过那个年代的这种经历,我们才更能够深切感受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的深刻含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文革”中期,我高中毕业,便抱着“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的豪情壮志,到农村广阔天地里当了两年的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麦收的这个时候,知青们和村民们一起,连续几天顶着烈日奋战在田间,从收割、打场、上麦秸垛、到粮食晾晒、入库,再到赶着马车到县城交公粮的这一幕幕,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再后来,我参军上了云南边防前线,在那里度过了九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并且参加了1979年以来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也许正是我们这一代人都有过艰苦的人生经历,所以才更加懂得如何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养成了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十多年过去,又是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站在田头,望着这金灿灿的麦田和远处一幢幢高楼大厦、一列列从田野上飞驰而过的高铁列车时,便想到当年麦收时的情景。如今,中国社会的变化天翻地覆。工业、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应用,早已把镰刀斧头送进了历史博物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机器人、Al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人类社会劳作方式。而今的年青人,早已体会不到父辈们当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那份辛劳;而今的孩子们,再也不会有我们小时候,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拾麦穗的那份热情了。当生活在优沃之中的新一辈们,把吃不完的饭菜,随手丟进垃圾桶的那一刻,又如何想到过“盘中餐”的来之不易,如何理解老一辈人对粮食的珍惜之情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