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黑白照片摄影者:</p><p class="ql-block">李德明、尚祖玉、周𬭎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悠悠岁月,青春难忘。一直想写点农场知青作品,只是苦于没有当年的照片,曾借助AI神威,写个《AI绘画,知青别样之精彩》,以不忘走过的路,记着我所熟悉荒友的情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来农场原老领导牵线,编辑《龙门知青》文集,浏览“龙门知青联系群”当年的老照片,遂下载照片,调换原文中Al图片,使图文相衬,更显往昔岁月生活的真实。</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什么叫知青?我以为,揣着一颗城市人的心,忙着春播、夏锄、秋收等庄稼活,即干农民的活,这是知青的标配。广义的,下乡务过农,无论半年十载,即知青。那怕返城了,老了,还自称俺是老知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哪什么叫知青别样的精彩?那是戴着知青的帽,干的不是农民的活,或说所从事的工作与城里人没啥两样。打个比方,这叫身子在农村,身影进了城。你说这是否很别样,可不可作为一种“精彩”的诠释?引伸开来,往后,身子也进城,发出金子般的灿烂,如此知青的形象自然更精彩。</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何讲呢?那就从我所结识的几位荒友说起。在农场,比上海知青早到的有牡丹江、齐齐哈尔知青,后有哈尔滨知青。过了没几年,就有人陆续去了场部工作。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最理想的去处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农场场部机关,是农场运作的枢纽中心,去机关工作,当个干部,脱离农田,不会日晒雨淋,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然而,它又是如此的高高在上,让人感觉遥不可及。尽管如此,仍有一些知青,得组织赏识,被调送到场部机关,成为了机关干部。他们无疑是知青中闪耀的星,让人羡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维玲,齐齐哈尔女知青,不几年成了农场党委副书记。在这个农场,她自然成了知青的翘楚。她工作能力极强,能文善武,作风干练,无论是在农场的日常管理还是在处理突发事件上,都表现得游刃有余,这让她在农场中显得尤为突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很务实,常蹲点去了解情况,开拓新的工作局面。曾兼七分场指导员,善于倾听,能理解并关心知青的需求和困难。她的善解人意,使她在知青中赢得了广泛的敬重。后来调黑河地区任办公室主任,再后调省里任厅局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秀兰,齐齐哈尔女知青,农场团委书记。她曾在三分场当连长,吃苦肯干,在知青中颇有亲和力。调场部任农场团委书记,她热爱团工作,积极组织各项团活动,分场基层团组织充满活力。能注重把握好入团积极分子所谓家庭问题与工作表现,通过她的努力,众多入团积极分子的梦想得以成真。善于倾听知青的意见,帮助解决有关问题,久而久之,她成为了许多知青的知心朋友,大家愿意与她分享喜悦,也愿意向她倾诉烦恼。后调到场部学校任党支部书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秀芳,齐齐哈尔女知青,组织科副科长,来自一分场。她工作认真,办事细致,无论是整理文件,还是处理各种组织事务,都能做到一丝不苟。有知青预备入党,大多由她找谈话。她会以温和的语气,引导对方深入思考入党的意义和责任,倾听其成长和内心的想法,使预备入党的知青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后调去花园农场任组织科副科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尚祖玉,齐齐哈尔男知青,来自三分场。他擅长绘画,描绘了很多知青的生活和农田劳作的场景。 他的存在也引起了场部的注意,不是党团员的他,被例外借调到场部政工组工作,编辑场报《龙门战报》,编辑制作展览版面,参加德都县和省里的知青展览。1973年被推荐去鸡西煤矿学校读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范绍斌,上海男知青,宣传科干事,来自六分场。他以其通顺的文笔和温雅的谈吐,成为宣传工作中的得力干将。农场里的宣传稿,无论是鼓舞人心的农耕动员,还是精彩纷呈的总结报道,大多出自他手。无论是描绘春耕时大地的苏醒,还是讲述秋收时满仓的喜悦,他都能以精准且生动的笔触将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后恢复高考时,考入华东师范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董沛霖,上海男知青,政治处干事,来自二分场。他擅长作文,妙笔生花,政治处领导的讲话稿均出自他手。他撰写的文稿通俗流畅,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他能说会道,任何场合,都能即兴说出一番富有深度和内涵的话语,这种天赋,让他在与人交流时,总被他人称道。后恢复高考时,考入辽宁财经学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陶巨蔚,上海知青,农场机要通讯员。在五分场抗灭山火时手烧伤,领导照顾让他担任农场机要通讯员。该工作肩负着农场与农场分局之间文件传送的重任,行事要快速,凡有紧急文件下发,立即起程,坐车去百公里之外分局取件。办事又要缜密,对每一份文件的收发、登记、归档,都需要一丝不苟,确保准确无误。好在,他干得不错,没出丁点差错。后作为工农兵学员,送读上海医科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人,陶德发,先到三分场,接转农场基建队,再调场部团委知青办当干事,没两年,遇上机关精简,去了五分场当副指导员。始到后去,干的都是农活。为啥?既是知青,那就甭想身影分离,还是当你的知青,老老实实做个农民吧。最后,大返城潮涌起,打回了老家。就这点出息,哈哈!有个好处,周转一圈,体验各滋味,交结了更多知青朋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农场,遇到一生最纠结的一桩事,77年恢复高考,因超龄不让考;78年参加全国高考,被哈尔滨师范学院录取,恰逢返城浪潮起,没去报到。是对还是错?谁知道!哈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分场到场部机关有关科室工作的知青还有,朱明华、胡其璘、张冀平、程当、张洪元、周逸修等,徐佩敏(来之七分场、后去三分场)。他们工作勤奋,无论是农业技术的推广,还是财务管理的创新,他们都走在前头。这几位曾经青涩懵懂的小知青,经过岁月的磨砺和自身的努力,成了农场管理部门的中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场部的一隅,矗立着一个虽小却至关重要的气象观测站。这里仅有两个人坚守着岗位,一位是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员,另一位则是来自三分场上海知青姚新龙。每日,无论晴雨,无论寒暑,他们都准时出现在观测站。秋收季节更要时时掌握气象变幻状况,努力捕捉着每一丝风云的变动,为农场秋收提供着宝贵的气象信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场部供销社,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货物种类并不繁多。货架上摆放着的,大多是牙膏、毛巾、脸盆等日常用品,偶尔也能看到一些小糕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些许甜蜜的期待。当时,一些售货员的态度并不太好,那是当年国有商店的通病。然而,一位来自五分场上海知青孙俊和却截然不同,无论顾客是询问商品的价格、用途,还是纠结于选择,他都能耐心解答,给出合理的建议。他的声音温和,语气亲切,让人如沐春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农场的场部,有一家并不起眼的缝衣铺。在这小小的空间里,一位来自三分场的老三届高中生上海老哥路嘉义凭借着自己的精湛手艺,成为了这里小有名气的裁缝师。周边的职工家属每当想要做件新衣服,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那新衣的款式,贴合身形,针脚细密均匀,穿在身上,既舒适又美观。分场的知青们也常常光顾,那些穿旧了或破了的衣服,在他们眼中还有修补的价值。他们带着破衣来找这位上海老哥打补丁,而他从不嫌麻烦,总是尽心尽力地让这些衣服重焕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场部马路一侧,有一家别具一格的照相馆,而这里唯一的职工便是那位来自五分场的上海知青摄影师李德明。那些爱美的女知青们常常结伴光顾这家照相馆。她们精心打扮,怀揣着对美的憧憬和期待,希望能在他的镜头下留下青春靓丽的倩影。 男知青们也会时常光临,他们更倾向于拍一张有着农场背景的照片。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照片,向远方的家人传递自己在农场的生活状态,让父母放心,让亲人安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农场建立文艺队,有些文艺爱好特长的知青被吸纳入内,成为了备受瞩目文艺宣传队员。三分场上海知青霍优星、姚蓉蓉等有幸成了其中一员。舞台上,他们展现出令人陶醉的魅力。那优美的舞姿,犹似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甜美的歌喉,宛如夜莺在月夜中吟唱;娴熟的乐奏,如同灵动的精灵,编织出美妙的乐章。他们是农场生活中的璀璨明星,为这片原本艰苦单调的土地添上欢乐的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农场的众多设施中,有一家充满烟火气息的食品加工厂。这里不仅能制作出筋道爽滑的面条,还能酿出醇厚芳香的白酒。对于很多知青来说,能够进入这家工厂,就那么摇身一变,成了令人羡慕响当当的工人,仿佛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城里人。三分场上海知青马国斌、孙文兵、张华,便是这幸运儿中的一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的知青,有幸被挑选到农场学校当老师,开始了新的人生。他们告别了曾经熟悉的农田劳作,走上了那三尺讲台,初为人师,他们还有些青涩和紧张,但心中的使命感让他们迅速适应了新的角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分场齐市知青郭利荣72年是首位被推荐上师范学校读书的,深造后回龙门学校任校长,还负责各分场学校的教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知青在场部当教师有三分场方斌智,六分场祝安等。在三分场学校当教师还有上海知青王忠义、齐市知青李雪茹等。在那一方小小的讲台上,他们倾尽全力,将自己的心血毫无保留地倾注给了学生们。他们以青春和汗水,在农场的教育事业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为农场的未来培育了希望的种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年有这样一些上海知青,他们走进了场部卫生院,为农场的卫生事业默默奉献着,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不平凡的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专业培训,成了医生的有,五分场徐贵华,二分场杨冬生;担任护士的有,七分场丁建平,二分场舒琪宁;还有化验员四分场吴如春,药剂师四分场楼丽萍、三分场胡其璘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一袭飘然白衣,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准确地诊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为每一位患者争取康复。他们的每一次诊断,每一个处方,都承载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健康的守护。在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医生的美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来自三分场的上海知青郭金妹,还有齐市知青张广安、进入了医院的后勤工作。那后勤服务,是医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每天紧张忙碌着,为医疗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食堂里,他们用心烹饪出美味可口的饭菜,让医护人员和患者都能享受到温馨的饮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要说当年知青一代最精彩的一页便是,跳出“龙门”上大学,从此海阔凭鱼跃,开辟人生新天地。</b><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是知青丛中最耀眼的“星星”,也是众知青最羡慕,最真挚予祝愿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些被推存入学的大多会去场部办公室拍照留念。三分场王琴琴、蔡宁如录取上海第二医学院,五分场谭裘麟录取华东师大,众友会前去送别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那些深造过的知青,果然不负众望,毕业后在各自的领域中崭露头角,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国家栋梁之才。</b><span style="font-size:20px;">讲讲我所熟悉的上海知青老友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场部机关同事,陶巨蔚为胸科医院副主任医师,董沛霖财经部委公干后下海。参加黑河农场局干部培训的,范绍斌华东师大教师后出海,王禄华任苏州昆山科协主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谭裘麟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副校长,魏炳琪无锡商职学院教师,沈安康新静安中学校长,周立芳十一中学书记。教师是最幸福的,其它职业者退休了,人走茶凉,唯老师总有一群学生惦记着,让这份师生情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鋐同济大学博导,梁宁建华东师大博导,李建国上海体育学院博导,乔龙根辽宁某大学副教授,王琴琴瑞金医院副主任医师,蔡宁如同仁医院医师。教授,医生,想想都令吾辈知青羡慕。</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说说,在农场没机会深造的,那些“身在农场,影已入城”在场部工作的上海知青,返城后大多不错。究其原因,夜读自学,吃苦拼搏,笑对人生。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祝安任静安劳动局副处级干部,张翼平为静工集团公司下属公司部门经理,胡其璘是物业经理。姚新龙下海经营茶业,孙俊和自谋职业是玩电脑好手。用老知青语言论道:这些小兄弟,当年混得不错,后来混得还可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几位医院的老朋友呢?郭金妹在静安工商局副处级干部,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国家人事部颁发“全国人民滿意公务员一等功”等荣誉。徐贵华静安医院医生后出海,杨冬生企业厂医,丁建平公司工会主席,舒琪宁上海胸科医院护士,楼丽萍开时尚服饰店铺,生活照样精彩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说到场部和医院,不得不提这两位,青春献农场,老来作贡献,如此人生是否更精彩。</b><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德明摄影师和夫人卫生院医师吴如春,随知青返城潮回上海,后去香港经营新潮服饰设计等,可谓殷商。那年他俩重返龙门,向农场学校捐款,一出手20万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噢,吴如春深情地说:“爸爸说,能助人,力所能及帮到人,是开心,有意义的事。我在温哥华中侨互助会,做义工,帮助各地初来乍到的人解决问题,华东水灾,去募捐,支持灾区。我和先生去纹川地震地,也捐资,我们觉得高兴,尽自己微簿之力,人生有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人生一路走来,还有最后的精彩吗?退休了,殊途同归,唯存知青两字。当年农场知青转眼都古稀了,当下啥都不比,只要开心身体好就足矣。</b><span style="font-size:20px;">路嘉义这位老哥,甚是了得,一直坚持锻炼。越野骑车长途跋涉,全国各地到处跑;夏游算啥,冬游不断至如今。霍优星,曾代表老年香港队参加在英国黑池举办,79个国家参加的国标准舞大赛,获得摩登舞几个单项奖。真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得好好向他俩学习,愿所有知青老友晚年安康快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最后,想说的是,吾辈知青无论精彩与否,皆过矣,唯友情永恒。</b><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生轨迹各异,有个交点,是个源,倘能再会,仍是一缘份。以上所写老友,无论上海的还是黑龙江的,在上海都重逢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农场党委副书记杨维玲、农场团委书记李秀兰、龙门学校校长郭利荣、龙门卫生院后勤管理员张广安先后到访上海,有幸相逢,此乃快事一桩,令人难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昔日并肩奋斗于场部机关两位齐市同事,宣传科干部尚祖玉,退休后安居上海,多年来记录整理了大量的龙门知青资料,积极参加各种知青活动。组织科干部李秀芳返城后,任牡丹江市爱民区卫生局长,退休后,也随女儿居住上海。于是本人与两位常来常往,诠释着“一日同事,一世情谊”的深厚缘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人,在农场印象最深的是“干活”,整十年。返城后,有农场岁月磨砺垫底,从此再累不觉苦,给点阳光就灿烂。虽无大建树,但也没虚度。退休了,爱好摄影、旅游,撰写游记。2011年始为上海摄影家协会老年分会会员。现为美篇旅行领域优质作者,美友喜欢看我的美篇,这就足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总想写点知青老友的故事,交往不论疏密,即是缘,总惦念着。如今借助《龙门知青》各微信群中的照片,完成此篇,了却心愿。带到美篇中去的是,曾经携手走过的路,重逢和声演绎的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