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夏时节,我因公来到汉中城固县。三月的油菜花季虽已落幕,但田野间正值收割菜籽、稻田插秧的忙碌季节。凌晨4:30,我驱车前往汉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五门堰“打鸟”。未曾料到的是,一场计划之外的日出拍摄竟成为此行的惊喜。金色的朝阳从东边的山峦中缓缓升起,当它即将跃出山峰的瞬间,我们捕捉到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眼前,田野与树林间的群鸟叽叽喳喳,喜雀、布谷鸟、小雀和朱鹮及多种昆虫的鸣叫声,交织成一曲动听的旋律,婉转起伏不绝于耳。汉中坝子的田园诗篇,以立体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眼前。早起的乡村大嫂捋动椿树叶子的声音清脆悦耳,她的动作不断变换,仿佛让人联想到文字与诗歌的起源,联想到汉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放牛的村姑肩扛牛粪铲,手持小竹竿,轻声吆喝着牛群,轻轻拍打牛背。这幅千百年来传承的农耕生活画卷,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大自然的场景与声响,远胜过金碧辉煌大厅里的舞台剧。</p> <p class="ql-block">汉中市因汉江(古称汉水)流经此地而得名,自古便有“天汉”“天府之国”之美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古人类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公元前206年,刘邦在此建立汉朝,奠定了大汉雄风的基础。汉中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还拥有丰富的古人类遗址文化。</p> <p class="ql-block">2017年10月10日,在国际灌排委员会第23届灌排大会暨第68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汉中三堰”(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被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称号。“汉中三堰”均为修建于汉代的三项著名水利工程,体现了当时水利科技的最高成就,是汉中人民在长期治水实践中,因地制宜创造的灌溉引水工程杰作。新中国成立后,对“汉中三堰”进行了多次续建与改造,形成了如今蓄、引、提、排相结合的灌排工程网络,目前“汉中三堰”灌溉面积达21.75万亩,覆盖6县(区)30个镇、313个村,受益人口达68.49万。</p> <p class="ql-block">五门堰,一座古代低坝拦河灌溉工程,位于城固县城北15公里桔园镇渭水河西岸,因渠首并列五洞进水而得名。始建于西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陕西省目前保存最为完整且至今仍发挥灌溉作用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被誉为陕西的“都江堰”。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初升的太阳,映红了天空,普照着大地,为这片古老的坝子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早起觅食的朱鹮身影,掠过天际,飞向光芒,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灵动之美。</p> <p class="ql-block">相机想要捕捉的生活图像,实在是太多太多,每一幅都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厚重与深情。</p> <p class="ql-block">村姑赶着牛群来到河边,他们的身影在阳光的映照下,宛如布帘上的皮影表演,生动而传神。</p> <p class="ql-block">两头小公牛在练习决斗的功夫,为这片宁静的田园增添了几分趣味。</p> <p class="ql-block">放牧牛群的村姑悄然返回,一家人的早餐和田间的劳作,还在等待她勤劳的双手去操持。</p> <p class="ql-block">晨练拾柴的大嫂,迎着朝阳,与三斗摩托交臂而过。从她的表情中,可以感受到满足与幸福感在心中升腾。</p> <p class="ql-block">捋椿树叶子的大嫂更懂得勤俭持家。听她讲述,家里养的山羊,最爱吃这一口。</p> <p class="ql-block">据说野生的椿树就像山坡上的茶树一样,叶子摘了,新芽还会再长。</p> <p class="ql-block">大嫂开着后斗三轮摩托,带着她的收获与希望,驶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五月份正是东方宝石朱鹮孵雏育仔的季节,沿着它们早出晚归觅食的路线,便是抓拍它们美丽身影的最佳节点。</p> <p class="ql-block">4:3图片上黄豆大小的朱鹮影子,放大后,其美丽姿态尽显。</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五门堰工程在阳光的照映下,仍焕发着勃勃生机,为这片土地带来无尽的福泽。</p> <p class="ql-block">河水环绕的树林,是朱鹮及其他鸟雀的幸福家园,它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共享自然的恩赐。</p> <p class="ql-block">汉人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与勤劳铸就的“汉中三堰”,所体现的当时水利科技发展的最高成果,仍在福荫后人。绿水青山的理念与文化自信的精神,如同汉代“五门堰”水利工程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元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