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即开摘莱忙

郭天峰

<p class="ql-block"> 泾河边上的杏花村,有些朋友是每年必去。我也就去过两三次而已,今年春天,适逢周末,也没啥事,就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去赏花散心,也算是附庸风雅,放松一下心情吧。</p><p class="ql-block"> 泾河边上的太平镇陈贠村是泾河转弯的地方。河的南岸是冲击小平原,种植着千亩的杏树,树龄都在十几年以上,也算是老树了。一般都在十几公分以上,花开的时候,全村便融入了一片粉色的海洋。香飘四溢,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可谓是人山人海。车也挤得出不来,进不去。尽管不少交警在疏导交通还是很难改变拥堵的场面,名气太大了,去的人实在是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今年,或许是来的早了,满是枝头的花骨朵。虽然迎着阳光,但是清冷的风吹着,矫情的花,也只能按时有序的开放。往年花开的时候,在树边摆POSE,照相的人也不见了。没有了丽影绰绰,整个杏园之内冷冷清清。时见几只蜜蜂在嗡嗡的飞舞。翩翩的蝴蝶,却未见身影,有的只是很多期待的眼睛。</p><p class="ql-block"> “唉,今年又来早了,也许下个礼拜来刚刚好。”</p><p class="ql-block"> “嗯嗯嗯。难怪今年车这么少,路上有不堵,原来是花还没开。”</p><p class="ql-block"> “大老远的来了,就在河边转转吧。”</p><p class="ql-block"> “沿河的湿地公园景色也不错,又在河边挺好的,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很多满怀希冀的眼睛,只能望园兴叹。只能在杏花村树旁边的河堤上,河滩里转转,放放风。</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随着河域的保护和治理,像渭河一样,泾河两岸也修筑了河堤路,沿河也有了公园和绿地。在这处河湾,也不例外,南河堤路是一条黑色的蟒带。路的南边,蜿蜒曲折处便是千亩的杏园;路的北边,依偎着泾河是千亩的苜蓿绿地。杏花未开,这边沿河的绿地显得更葱郁惹眼,也是雨后天晴,苜蓿都争先恐后地冒出嫩芽芽。蓝天白云,汤汤的河水,碧绿的草地(成片的苜蓿),也是一幅美景,吸引了很多欣赏的眼睛和热情的镜头,更吸引了很多很多勤劳的双手。</p><p class="ql-block"> 在吃惯了山珍海味的成年人眼里,雨后抽出嫩芽的苜蓿便是难得的美味佳肴。于是便有了成千上万人采摘苜蓿草的场面,热闹异常。比农业社吃大锅饭那时还要热闹。平时是一些腿脚不利索的大妈大婶,老头老太太也都来了精神。各种采摘的方法,各种盛装的工具五花八门。通常用的是五颜六色的塑料袋,还有各种形态的布口袋,酒袋子、公文包,还有人把外套脱了下来,当袋子用,各种食品的纸盒子,有人更是没有办法把头盔取下来,翻过来盛装苜蓿。</p><p class="ql-block"> 各种小刀刀、小铲铲、小剪子应有尽有。用工具采集苜蓿的,基本上都是城里人,用的讲究,为了干净卫生。通常左手抓住苜蓿的上半截,右手用剪刀去剪剪下来,放在地上袋子里或篮子里,看起来动作优雅,斯斯文文,不失大家风范。可效率就大打折扣,一晌下来也采集了不了多少,那些用刀刀,用铲铲的效率更低了。</p><p class="ql-block">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用手去揪苜蓿的头头,手抓苜蓿苗苗。说是采摘,其实就是用手揪苜蓿上面的嫩尖尖,苜蓿上半身鲜嫩的地方。如果作为一个粗活,可难不倒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人,左手提个空袋子,右手一把一把的抓过去,畅通无阻,效益高的出奇,一会儿便是一大袋子。</p><p class="ql-block"> 像我这种在自小在农村打猪草,习惯了的人干这种活的人,便是手到擒拿。撅苜蓿可比打猪草容易多了,因为这是种植的一大片,一大片,一路采过去就行。不用像寻猪草一样,田间地头,满山遍野,来回的跑。像我这种技术娴熟的人,去采摘苜蓿,左手提着袋子,右手五指成三剪,一路抓过去,所向披靡,一会儿就是一大袋子。</p><p class="ql-block"> 蓝天白云,一片碧绿的草地,人工种植的苜蓿绿地,满是采摘苜蓿的人。三三两两,一团一伙,欢声笑语之中,其乐融融。各种各式的风筝飘上天空,鸟鸣狗吠,也有沿河路卖小吃卖水卖饮料的小商贩,幺喝声不断。云,在飘水在流,风筝在游弋,勤劳的双手在挥舞。一副忙碌的春采图,一幅祥和的春戏图,一幅热闹的春闹图。</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一个小社会,也是一种假日的生活。农人们用大筐大笼将采回来的苜蓿远送到集市上去卖。年轻好动的城里人,也图个新鲜,更多的便是为了跟风,享受享受生活,体验一下劳动的快乐,而更多的老年人则是回味,是思索,是缅怀。</p><p class="ql-block"> 他们在采摘当下,却在回忆着过去,当初那个年段。如今回想起来,或是一段史,或是一首诗,或是一首歌。 如今,忆着,品着,悟着,结合眼前的实景,与每位老人而言,或许便是故事中的故事。只是你,有没有机会去听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