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读细节

闻道

<p class="ql-block">因眼睛问题,近十年很少读书,要读也就是短文。近日偶读三本书,感慨良多,不仅了解了那段我感兴趣的历史,更有心得:读当代史,一定要读细节。</p> <p class="ql-block">当代人,不宜写当代史,这是史学界公认的共识,因为每一位修史者,或多或少会在书写中,夹带着自己的情感或认知,对某人某事不自觉地加上自己的评判,从而,对某人或某事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会有选择性地收录或舍弃。</p><p class="ql-block">近些年,人们对于不了解的词或事件,都会去问度娘,我也不例外,故而,我与度娘成为了好朋友,同时,也是忠实的粉丝和学生。然而,最近,我基本疏远了度娘,因为发现度娘已经没有了以前的大方和坦诚,变成了秦淮河上的歌女。头戴一顶统一的制式帽子,眼睛,鼻子,嘴巴只能看到其轮廓,看不清面目,更无从露出表情。</p> <p class="ql-block">七千人大会,在新~中~国成立后,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但一般的资料介绍中,就如歌女,始终得不出与帽子相匹配的面部表情来。</p><p class="ql-block">吴冷西,时任《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其回忆录之一,之二,虽然叙说了这件事,读后仍不得要领,只好另找一本书来读。</p> <p class="ql-block">张素华写的《变局》,就是一部当代史中的一个小插曲,书写的内容正是七千人大会的全过程。初读,似乎这本书也戴上了一顶统一制式的帽子,但细读起来,特别是所收录的当事人回忆录,以及尘封在档案馆的原始资料,就会让人耳目一新,有如日本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的双子座。</p> <p class="ql-block">比喻说,三年困难时期的成因,我们都知道,因为是织成帽子的经纬线很鲜明地告诉我们,但我们却看不清面部五官,更看不清面部的表情。</p><p class="ql-block">前面说过的吴总编,教员多次派他下到田间去实地调查,特别是河南连续三次见报亩产小麦过两千斤时,教员再派他去,而他自述在河北转了一圈,问了河北的基层干部,因回答含糊,引起他的怀疑,但他前河南玩了少林寺后,回49城汇报说是真实的,但说这里土地特别肥。</p><p class="ql-block">刘克斯也在河北调查,得知基层告诉他已有亩产万斤的实验田时,便反问,如果再深耕些,是否能再增加产量?他到河南时,便要河南向河北学习,推广河北高产的经验。</p><p class="ql-block">谭老板负责农业,喜欢下基层调查,十天内跑了三十个县,不可谓不辛苦,这种拼命精神,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七千人大会后,教员在郑州主持召开工作会议,决定进一步压缩空气,将生产指标再降下来,但受到一致反对,特别是李主任,李部长,王部长,几乎将胸部拍肿,完成任务没问题,可能还要超过。然而,还没过两个月,就提出困难重重,不可能完成任务。</p> <p class="ql-block">这些细节,在书中,几占一行,不到两行字,很容易被读者忽视掉,如果不幸被读者注意到了,将众多的一些细节串起来,那么,不反面部五官清淅,而且表情也能展露无遗。</p> <p class="ql-block">本人读书有一个习惯,特别是读当代史,不仅注意细节,还综合其他作者对同一事件的书写,从而掀起歌女的面纱,看清楚歌女的五官和表情,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怡情养目的效果。</p><p class="ql-block">最后,郑重地向读者推荐张素华的《变局》一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