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阡陌到讲台:土地上生长的育人哲学​

金灏鱼

<p class="ql-block">  站在田埂边,总忍不住思索:农民为何执着于土地?是为了维持生计的无奈之举,还是被年龄困住后被迫的选择?这个问题如同风中摇晃的稻穗,在我脑海里不停晃动。</p> <p class="ql-block">​ 我出身于农村,深知躬耕垄亩的艰辛与微薄。风调雨顺时,尚能换得些许收成;遇上灾年,倒贴钱的苦果只能默默咽下。我曾问父母,如今子女已成家立业,为何还守着土地不放?父亲的回答朴实而沉重:“第一,你们的收入要养活一大家子还不宽裕;第二,孙辈读书开销大,我们能帮衬一点是一点;第三,只要身子骨还利索,就不愿荒废土地。你翻开史书看看,历朝历代的农民哪有退休一说?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都还在劳作,他们不是缺钱,是想让孩子们知道,自己还能做事,还能成为家人的依靠。种地搞副业就算赔本,也得干,因为地里长的是希望啊!副业是打发寂寞。就说去年养猪,投进去一万多,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要说不心疼那是假的,但我不后悔,毕竟努力过了。在看前年养猪还赚了些,运气总有好坏。要是人人都怕吃亏,撂荒土地、放弃养殖,城里人的饭碗可就空了。”</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话让我豁然开朗,教育不也正是如此吗?课堂上总有领悟慢的孩子,难道就该放弃吗?若每个孩子都天资聪颖,那还要老师做什么?教育就像耕作,每个孩子都是等待开垦的土地,也许暂时看不到成果,只是因为尚未找到适合他们的“种子”。一旦找准方向,他们便能破土而出,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 ​然而,反观当下,许多家庭缺乏明确目标,导致孩子求学也浑浑噩噩,这就如同随意耕种、不问农时,最终只会收获歉收的苦果。一些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却忽视了孩子个性和兴趣的培养;而社会的单一评价体系也常常将学生划分为“优劣”,忽略了每个孩子独特的潜能。这种现象背后,是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和教育观念的片面化。教育者在这种环境下,更需要坚守初心,为每个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成长路径。​</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教师,深知我们肩负的使命是在荒芜中播种希望、在迷茫中点亮灯塔。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就像不同的土地,有的肥沃,有的贫瘠,但只要用心耕耘,都能开出美丽的花朵。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因材施教,这与农民根据土地条件选择合适作物的道理如出一辙。我们需要关注每个孩子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就像农民精心挑选适合土地的种子一样。​</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科技为教育赋能。如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工具,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精准的指导。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育的本质始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引导。我们不能让技术取代教师的温度和关怀,而应将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的田野上,我们或许会遇到风雨,或许会面临挑战,但正如农民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土地,我们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教育是一场漫长的旅程,需要耐心、智慧和坚持。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追求梦想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土地上的坚守,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就像耕作,需要付出汗水,也需要耐心等待。我们或许无法改变社会的评价体系,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为每个孩子创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成长环境。正如父亲所说:“地里长的是希望。”在教育的田野上,我们种下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未来的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