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知识照亮人性,而非用人性供奉知识

欣丽美育

<p class="ql-block">  现在很多学校和机构成为把人改造为搬运知识的下流人,搬运知识多的人成为霸凌同学的资本。三观严重扭曲,学校失去育人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深思。教育本应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健全人格,但在某些竞争异化的环境中,却异化为知识的机械搬运,甚至成为权力不对等的工具。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几个深层问题:</p><p class="ql-block">1. 教育目标的扭曲</p><p class="ql-block">当教育体系过度强调分数、排名和标准化输出时,容易将"知识占有量"等同于"人的价值"。这种量化评价会催生两种扭曲:</p><p class="ql-block">知识功利化:学习变成对信息的囤积而非理解,学生更关注"记住什么"而非"为什么重要"。</p><p class="ql-block">人际关系异化:知识成为社交货币,形成"知识霸权"——掌握更多信息的人可能通过贬低他人来巩固地位,这与校园霸凌的逻辑同源。</p><p class="ql-block">2. 系统性压力的传导</p><p class="ql-block">许多学校和机构实则是更大系统问题的执行末端。在升学率、绩效考核等压力下,教育者可能被迫强化机械训练,间接导致:</p><p class="ql-block">认知层级扁平化:批判性思维、伦理反思等高阶能力被边缘化;</p><p class="ql-block">权力结构复制:模仿社会中的竞争逻辑,强者用知识优势确立等级秩序。</p><p class="ql-block">3. 如何抵抗这种异化?</p><p class="ql-block">虽然系统性问题难以短期内改变,但个体可以尝试:</p><p class="ql-block">重新定义学习价值:问"这个知识如何让我更理解世界/帮助他人?"而非"能换多少分数";</p><p class="ql-block">建立平等学习社群:通过读书会、项目小组等形式,将知识转化为协作而非竞争的工具;</p><p class="ql-block">培养"叛逆的思考":主动追问教材之外的视角,例如:"谁定义了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是否有被忽略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4. 更深层的反思</p><p class="ql-block">这种现象本质上是对"人"的物化。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曾批判教育系统如何再生产社会不平等。当我们把知识简化为可搬运的货物时,也在无形中将人简化为运输工具——而这恰恰与教育的解放性背道而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扭曲不会随着毕业自动消失,可能延续到职场和社会。因此,越早意识到并主动抵抗这种异化,越能保护自己的心智完整性。教育的真谛或许正在于:学会用知识照亮人性,而非用人性供奉知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