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的初夏,江城驿站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学活动,北京国家非遗“拼布”传承人荷萍教授将亲临现场。这场活动宛如一扇通往传统手工艺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充满期待。</p> <p class="ql-block"> 手工制作一直是我生活中一抹温暖而独特的色彩。从儿时课堂上稚嫩的尝试,到母亲亲手缝制的布拼书包,再到成年后自己制作的串珠包、十字绣,每一次与手工的相遇,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门。而当非遗手工传人走进江城驿站,这场与传统手工艺的深度对话,更是让我对“手工”二字有了全新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每周的手工课。那时候,老师总会变魔术般拿出彩纸、剪刀、胶水,带着我们折千纸鹤、做纸飞机。小小的教室,充满了此起彼伏的剪刀“咔嚓”声和小伙伴们的欢笑声。我们笨拙地摆弄着手中的材料,有的把纸剪得歪歪扭扭,有的胶水涂得到处都是,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专注又快乐的笑容。那时候的手工,是简单纯粹的快乐,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探索,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对手工热爱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七岁那年初执针线,母亲教我缝制沙包。红绸布裹着荞麦壳,针脚歪歪扭扭像蚯蚓爬行。第一次投掷时沙包在半空绽开,金黄的荞麦粒如雨落下,惹得邻家男孩哄笑。母亲却捡起布料细细拆解:"针脚要像屋檐雨滴,密而不乱。"她握着我的小手引线,针尖穿透棉布时"噗"的轻响,像春笋破土的萌动。</p> <p class="ql-block"> 上了小学,妈妈亲手为我做的布拼书包,是我童年最珍贵的宝贝。妈妈把家里旧衣服上好看的布料裁剪下来,精心搭配颜色和图案,一针一线地缝制成书包,背着这个独一无二的书包去上学,我心里满是骄傲。那个布拼书包,不仅承载着妈妈的爱,更让我感受到手工的温度,它是生活的艺术,是情感的寄托。</p> <p class="ql-block"> 退休以后为了丰富生活,我开始尝试制作串珠子包。一颗颗色彩斑斓的珠子,在手中慢慢串联成包的形状,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眼睛盯着珠子,手指不停地穿梭,可我却乐此不疲。当看到一个个零散的珠子变成精致的包包时,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后来,我又学着十字绣。在细密的网格布上,用彩线绣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案,从简单的花朵到复杂的山水风景,每一针都倾注了我的心血。手工,成了我缓解压力、沉淀心灵的方式,让我在退休生活中寻得一片宁静的角落。</p> <p class="ql-block"> 而这次,江城驿站有幸邀请到非遗手工传人荷萍老师亲临指导,老师现场展示了她精湛的手工技法制作的小工艺品。</p><p class="ql-block">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制作传统手工艺的,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逐渐掌握技巧,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老师的耐心教导和我们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 荷萍教授带来个褪色的靛蓝小布包里面,菱格纹里的碎布里好似藏着湘西苗绣的太阳花,片片碎布拼起来如补丁中江南蓝染的冰裂纹,每一块碎布都如先人的目光,像是对所有人的说“我们不是裁缝,是文明碎片的修复师。”</p> <p class="ql-block"> 在老师指导下,我们以针为笔,在棉麻布上书写新的故事。我们捧着自己的作品满心欢喜。</p><p class="ql-block"> 忽然觉得碎花布拼成的书签里藏着《诗经》里"采采卷耳"的意境,靛蓝边角料化作茶席上的远山淡影,年轻女孩将母亲旗袍余料缝成香囊,红缎上金线牡丹半开,她说要寄给异国的恋人:"让故乡的针脚温暖他冬夜的衬衫口袋。"碎布拼出来的意境让人遐想……。</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手工制作结束了,我拿自己作品沉浸在思索中,忽然想起儿时母亲说的话:"女人手上的茧子,是写给岁月的情书”。</p><p class="ql-block"> 此刻满教室穿针引线的声音,让我们触摸到文明最初的温度。</p> 手工制作 传承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