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邮记 八、《丝绸之路文物(三)》

熊朝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最玄学”的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span></p><p class="ql-block"> 中国现代科学考古已经走过百余年历史,其中发现了改写历史的遗留,这其中有一件国宝文物,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都会不自觉走向“玄学”的国宝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p><p class="ql-block"> 作为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玄学色彩的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该国宝1995年出土,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为面料,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条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色绢带,其中3条残断。织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p><p class="ql-block">关于这件国宝文物,最近几年先后登上了央视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节目,我们知道这里的“五星”指的是天上的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并且通过同时期科考发现结合海外一些文物遗留,原本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诛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这句话就是当年的一句吉祥话,类似于今年定制一批服装面料上面印制“蛇年大吉 巳巳如意”一样。但历史的巧合就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公元2世纪左右,在一个巧合的情况下,有人将这句吉语织造成蜀锦... ...</p><p class="ql-block"> 又很巧合的情况下,这匹蜀锦通过万里丝路到达当时的精绝古城... ...</p><p class="ql-block"> 然后又很巧合在被制作成各种服装配饰的过程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被完整保留... ...</p><p class="ql-block"> 随着某位主人的离世,这件配饰又很巧合的被人装殓入馆,埋入地下... ...</p><p class="ql-block"> 又十分巧合的此后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此地气候保持干燥,并且没有大规模地质改动,身为有机物得以较好保存... ...巧合的在1921年又一次五星出东方时间里,一条南湖游船上聚集了一群年轻人,在这次相聚的28年后,其中有一位带领人民走到了北京城,他们建立的新政权在筛选国旗的时候,田汉巧合的看到已经落选的五星红旗设计方案... ...</p><p class="ql-block"> 在三十年前的1995年,中日两国联合考古队前往尼雅遗址考古发掘,其中中方负责人叫齐东方,他作为二批前往人员,在出发前特意携带了一面国旗前往。当齐东方教授到达后,这座掩埋千年的棺椁才正式开馆,五星出东方才能够巧合的重回人间。试想一下,当一个巧合是巧合,这么多巧合都放在一起,当然还是巧合。期待下一次的2040年“五星出东方”... ...</p><p class="ql-block"> 温馨提示:金总今年在“国家宝藏(统一气象)”项目中的15g方形金币也会采用该文物,至于最后效果,各位就耐心期待喽。</p> <p class="ql-block">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1995年出土与尼雅遗址,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为汉代织锦护臂,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蕞伟大的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 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为面料,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条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色绢带,其中3条残断。织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p><p class="ql-block">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中国古代占星用语,含义是“金木水火土五颗星同时出现在东方的上空,有利于中原作战。” 这是迄今为止在新疆境内发现年代蕞早的带有“中国”字样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通过“五星聚会”研究,科学家们推算出2040年9月9日将会出现罕见的五星聚会天文奇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胡人牵驼壁画是一对两幅</span></p><p class="ql-block"> 2010年7月13日,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清理和保护洛阳唐代安国相王李旦孺人唐氏壁画墓时,发现了两幅骆驼驮丝绸壁画。这一重大发现为洛阳是丝绸之路起点的说法再添力证。</p><p class="ql-block"> 此次发现的两幅壁画是在唐氏墓道中发现的,它们被对称绘在墓道东西两侧。两幅画都是胡人牵着驮着丝绸的骆驼,其中一幅画中个子高大的是公骆驼,驼背上的丝绸卷非常明显,共有5卷。另一幅画中稍矮的为母骆驼。</p><p class="ql-block"> 邮票图选取了胡人牵着公骆驼的壁画。</p><p class="ql-block"> 胡人牵驼载丝壁画,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以气驭线,以线传神”的艺术特点。壁画中胡人骄傲的神情、骆驼昂扬的姿态以及驼背上的丝绸卷、胡瓶体现了“丝路精神”。</p><p class="ql-block"> 两幅画都是胡人牵着驮着丝绸的骆驼,其中一幅画中个子高大的是公骆驼,驼背上的丝绸卷非常明显,共有5卷。另一幅画中稍矮的为母骆驼。</p><p class="ql-block"> 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墓胡人牵驼壁画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现藏于洛阳古墓博物馆。壁画绘制在唐氏墓墓道西壁,正中一匹高大雄健的骆驼昂首挺胸、抬蹄甩尾、阔步前进。骆驼背上,是捆扎好的丝绸卷和瓶子。前面牵缰绳的西域人高鼻梁、络腮胡,头戴尖帽,身着翻领长衫,脚蹬黑色高靿靴,正迈步牵驼前行。该壁画生动再现了各国商人来到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洛阳,装载丝绸西行走上丝绸之路的场景,客观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场景和世俗风情,讲述着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胡人牵驼载丝》壁画出土于洛阳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墓,生动再现了各国商人途经洛阳西行踏上丝绸之路的场景。该壁画在洛阳地区的首次发现,为洛阳作为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提供了重要实证,同时成为研究唐朝中外交流的珍贵史料。 </p><p class="ql-block"> 关于墓主人孺人唐氏的身份,为唐睿宗李旦被封安相相王前的嫔妃唐氏。 墓志记载,唐氏死于女皇武则天执政期间的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死时年仅31岁,她被安葬于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去世与安葬的时间相差10余年。墓志对于唐氏死因也说得比较隐讳,只说她“金英早颓,玉树先摧”,至于死亡的确切原因,墓志并未点明。</p><p class="ql-block"> 考古人员据史料记载与出土墓志推测,墓主可能与唐睿宗另外两位嫔妃刘氏和窦氏一样,死于一起政治事件,杀害她们的可能是女皇武则天。</p><p class="ql-block">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皇宫中曾经发生一起事件:武则天宠信的户婢韦团儿看中了不得志的唐睿宗,想与他发生私情。唐睿宗害怕引火烧身,拒绝了团儿。团儿遂暗中在唐睿宗的妃子刘氏和窦氏的住所埋了木头人,告发她们行厌蛊妖法,诅咒武则天。结果,这年正月二日,刘氏、窦氏进宫朝见武则天于嘉豫殿之后即被处死,秘密地埋在宫中,无人知道她们的下落。 而唐氏同样死于长寿二年,时间如此巧合,推测唐氏应也是这一事件的陪葬品,她极有可能是与刘氏、窦氏因同一事件、同时遇害的,而且死时不能以礼下葬。 </p><p class="ql-block">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去世,中宗李显恢复李唐社稷,收拢人心,平反冤案,加封李旦为安国相王,唐氏终得以以礼隆重安葬。</p> <p class="ql-block">馆藏地</p> <p class="ql-block">出土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埋藏千年,这只“进口”玻璃碗依然晶莹透亮 </span></p><p class="ql-block"> 玻璃碗、玻璃杯……日常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玻璃器皿,在古代可是数一数二的奢侈品,金贵堪比黄金。</p><p class="ql-block"> 特别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玻璃器皿被视为珍宝,王公贵族争相追捧。当时出现了不少赞扬玻璃器的诗文,其中尤以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安之侄潘尼的《玻璃碗赋》最为出名:“灼烁旁烛,表里相形。凝霜不足方其洁,澄水不能喻其清……”</p><p class="ql-block"> 在宁夏固原博物馆,就有这样一只来自北周时期的凸钉玻璃碗,它于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固原市南郊的李贤夫妇合葬墓。虽作为陪葬品在地下沉睡了一千多年,但依然晶莹透亮。不过,它可是来自遥远的萨珊王朝的“进口货”。</p><p class="ql-block"> 凸钉玻璃碗,高8厘米,口径9.5厘米,腹径6.8厘米,腹下部最大径9.8厘米,总重245.6克,直口,矮圈足,呈淡绿色。其内壁光洁明亮,外壁有薄层的金黄色风化物。经检测,其材质为钠钙玻璃,含有较多其它矿物质。玻璃碗上凸起14个凹球面装饰,在萨珊时期的伊朗高原十分流行。</p><p class="ql-block"> 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伊朗高原西北部吉兰省古墓中,出土了大量凸钉玻璃碗及残片,但由于土壤腐蚀,表面有一层厚厚的风化层,使玻璃失去了原有光泽。而这件凸钉玻璃碗风化层很薄,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玻璃的色泽和亮度,是萨珊玻璃器中的精品,在国内外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 那么,凸钉玻璃碗是如何不远万里来到了固原呢?这就要从墓葬主人李贤说起。李贤是北周柱国大将军,曾长期执掌固原地区,固原作为丝绸之路西北咽喉门户,是东西商旅往来的必经之地,李贤手中藏有西域珍品,不足为奇。与凸钉玻璃碗一同被发现的,还有国宝级文物、来自萨珊时代的鎏金银壶,这些丝路奇珍一起见证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p><p class="ql-block">(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攀)<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北周.凸钉玻璃碗</span>出土于宁夏固原市南郊的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现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该碗为直口,矮圈足,通体透明,呈碧绿色,外壁饰以14个凸起的圆形装饰两周,上下错位排列。其内壁光洁,外壁有薄层的金黄色分化物,其材质属钙钠玻璃,含有较多其它矿物质,该形制在萨珊时期的伊朗高原十分流行。固原作为丝绸之路西北咽喉门户,见证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提供了考察当时东西方贸易极为重要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神人纹银盘的原地出土地应该是发现地</span></p><p class="ql-block"> 1988年,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北山村的许立会家修缮祖屋。在屋顶的房梁上发现了这件精美的银盘,后捐献国家有关部门。</p><p class="ql-block">文物局收到了许立会捐献的鎏金银盘之后,经鉴定它是一件东罗马时期的银盘。文物局决定给予许立会嘉奖,但是当时文物局的资金很紧张,于是就给许立会颁发了一张荣誉证书,以作表彰。</p><p class="ql-block"> 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产自欧洲,为何它会出现在甘肃的这个小山村呢?</p><p class="ql-block"> 专家也对这一问题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有可能是当年许立会的先祖曾经接待过来自东罗马的使者,东罗马使者为了感激许立会的先祖,将这件东罗马特色的鎏金银盘赠送给了他。</p><p class="ql-block"> 许立会的先祖知道这件鎏金银盘是一件宝贝,银盘成为了他们家族的传家宝,一直流传下来。</p><p class="ql-block"> 后来,许立会的前辈在盖祖屋的时候特意将银盘装进木箱里,放在自家的房梁上,当成了“镇宅之宝”,所以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才会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神人纹银盘出土于甘肃省靖远县北滩,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是中国丝绸之路上发现的重要罗马文物,据考证于公元四到五世纪传入中国。盘内壁满饰浮雕花纹,分三圈列置。外圈饰勾连的葡萄卷草纹,其间栖有小鸟、蜜蜂等小动物。中间一圈浮雕为古希腊奥林匹斯十二神的头像,每个头像左侧各有一只动物。中心为一高浮雕男性倚一花豹而坐。此件器物发现于丝绸之路甘肃段的黄河渡口,是研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十分罕见的丝绸之路遗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