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再续友谊——南纺厂前纺车间老同事上下杭聚会侧记

脚踏实地杨宏宫

<p class="ql-block">岁月如歌,再续友谊——南纺厂前纺车间老同事上下杭聚会侧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这个五月槐花香的日子里,五十多位南纺厂前纺车间的老同事们,怀揣着对往昔岁月的深深眷恋,相聚于充满历史韵味的上下杭。曾经,我们在车间里并肩奋斗,用汗水浇灌梦想;如今,双鬓已染霜雪,这份珍贵的情谊,又召唤我们重聚于此,共话沧桑,共享欢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踏入聚会场地,一张张熟悉又略显沧桑的面孔映入眼帘,我们无视被岁月刻下痕迹的面容,大家依然是楚楚动人,眼神中似乎依然闪烁的炽热的希冀。老同事们热情地拥抱、亲切地握手,激动的话语如决堤的洪水般倾泻而出。一句句问候,一声声感慨,瞬间将大家带回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围坐在一起,往昔的峥嵘岁月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有人说起当年在车间里,日夜奋战苦与乐,机器轰鸣声似乎还响彻耳畔,手指被纱线磨出厚厚的茧子,如今却变幻出深深的皱纹;有人回忆起车间里严格的规章制度和高强度的工作,虽辛苦,但正是那段艰苦奋斗的日子,磨炼了意志,也让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大家说着当年的趣事,不禁开怀大笑,笑声中满是对那段无悔青春的怀念与自豪。老同事们纷纷说起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有人含饴弄孙,享受着天伦之乐;有人发展了新的兴趣爱好,绘画、书法、摄影,生活丰富多彩;有人参加老年大学,不断充实自己。大家感慨着时代的变迁,感激如今岁月静好,珍惜能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安享晚年。</p><p class="ql-block"> 聚会中,大家互加微信,方便日后联系。有人提议一起相约旅游,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美食是大家共同感兴趣热门话题。老同事们分享着自己发现的美食好去处,哪家的老字号小吃味道正宗,哪个地方的特色菜肴别具风味,说得大家垂涎欲滴,恨不得立刻前去品尝。养生之道也是大家交流的重点。老同事们围坐在一起,把手交流,分享着自己的养生经验。有人介绍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散步;有人分享食疗的小妙招,如何通过饮食调理身体。大家认真倾听,不时点头表示赞同,还将这些实用的方法记在心里,打算回去尝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光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流逝,聚会接近尾声,大家却仍意犹未尽。这次聚会,不仅让老同事们重温了往昔的情谊,也为彼此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大家相约,今后要多多聚会,让这份珍贵的情谊永远延续下去。带着对彼此的不舍与祝福,老同事们挥手告别,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相信那时,又会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情谊。</p><p class="ql-block"> 方炎炎</p> <p class="ql-block">25年6月28日收录方炎炎两篇新作《游泳》、《粽香飘逸爱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方炎炎精彩生动而又贴切实际的描述,为我们聚会增添了趣味风彩,也为我的美篇增添了底气。</p> <p class="ql-block">一早我和老同事曾荣凎就来到了闽江大桥,闽江之心,先在鲜花盛开的大提琴旁欣赏留念一翻。</p> <p class="ql-block">途经青年会、同利肉燕、金银里等老景点,令人流忘返。</p> <p class="ql-block">一到聚会地点下杭路214号聚英楼菜馆,己有同行守候这里迎接。</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大家相互握手、问候、拥抱的热烈场面,冷人感动得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王永安家里有事放不开,特意跑来与大家见面问候照相,然后再离开。</p> <p class="ql-block">前纺每次聚会,原南纺纺部书记陈琪参加,给聚会带来了亲切和温馨,她亲切温暖的话语,撫慰着每位老工人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陈琪书记代表领导讲了话,她热烈欢大家的光临,希望大家越活越健康越过越美好。并对组织者陈传谷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原前纺主任齐国栋也讲了话,对大家到来表示热烈欢迎。</p> <p class="ql-block">肖世杜夫妇从南平赶来参加聚会。</p> <p class="ql-block">黄爱华还表演了自编的舞蹈,她精彩的表演迎来了满堂喝彩。</p> <p class="ql-block">这两位美女从建瓯赶来参加聚会。</p> <p class="ql-block">离别44年再相聚,握手还是那么有劲。</p> <p class="ql-block">尽管大家各自走过了漫长曲折的道路,但相聚时仍充滿温馨。</p> <p class="ql-block">刘春,叶昌仁曾代表细纱车间与前纺车间王永安,黄庚寅赛过羽毛球,谁胜谁负,四十多年忘了。</p> <p class="ql-block">快乐的时刻总是短暂的,我们盼望着下一次的再见。</p> <p class="ql-block">岁月如歌温馨回忆</p> <p class="ql-block">下面收录如友方炎炎的两篇文章,有兴趣的朋友欣赏!</p> <p class="ql-block">粽香飘逸爱国情怀</p><p class="ql-block">(5月31日端午节) </p><p class="ql-block">五月初五端午佳节,是咱们中国百姓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家家吃粽子,看龙舟赛。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主管内政外交),为楚国兴旺,施行许多治国良策,推行许多惠民仁政,这从屈原众多楚辞作品中都能反映出来。但是,因楚怀王听信谗言,逐渐疏远了屈原,其继任者楚顷襄王更是流放了他,屈原伟大抱负难以实现,当听到楚国郢都被秦国攻破而亡国时,屈原悲愤至极,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曾经有人对屈原的爱国主义品格提出质疑,说屈原爱楚国,反对秦统一六国,是阻碍中华民族的统一。但是绝大多数学者对此却不认同。战国时期,秦国、楚国、齐国都是强国,都有统一六国的条件,屈原为楚国兴旺发达提出许多仁政良策,其目标当然也是战胜六国,实现楚国一统华夏。只是楚国没有成功,而秦国成功了。由此可见,屈原爱国主义高贵品格不容置疑。屈原投江后,当地老百姓感念屈原丰功伟绩,以种种方式纪念他,其中流传至今并扩大到全中国,以至全世界华人区的纪念形式,就是把屈原五月初五投江日定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当年老百姓用竹叶包糯米,煮熟后投入汨罗江,这种竹叶包的糯米团,后来就叫粽子。把粽子投入汨罗江干什么?又有两说,一说给屈原吃,一说是给水中的鱼鳖吃,鱼鳖吃了粽子就不会再去侵害屈原的身体了。联想都很美好,也都说得通。只不过这习俗流传了两千多年,包粽子的习俗保留下来,粽子投入汨罗江的习俗没有了,改成投到自己肚子去,权当每年替屈原吃一回粽子。我从小就看别人在端午节前包粽子,煮粽子,自己也跟着学,每次包粽子,煮粽子基本都能成功。包粽子固然重要,煮粽子更加讲究。我总结煮粽子三条经验,一是包好的粽子要冷水下锅。如果沸水下锅,粽子外层的糯米很快就粘合在一起,阻挡了水分渗入粽子内部,缺少水分的粽子就可能煮夹生了。所以生粽子要冷水下锅,让粽子“喝”饱水,不再冒泡了再点火,这样煮出来的粽子就不会夹生。二是锅里的水要没过粽子,不能半露着粽子,否则露出水面的粽子有可能煮夹生。三是煮熟粽子不能马上起锅,要闷在锅中两个小时,且要保温五六十度以上,这样煮出来的粽子有韧劲,特别是福州地区包的粽子比较紧实,不闷上几个小时,解开粽叶粽子就会散开。按说我是包粽子、煮粽子老手了,没料到今年却遭遇“滑铁卢”。各地包的粽子都有各自特点,江浙一带包的粽子比较软,可以用竹叶包,也可以用芦苇叶包。福州人吃的粽子比较紧实,有嚼劲,所以一定得用竹叶包,才能包得紧实,煮了也不会破叶子。今年自己在网上买粽叶,打开一看,收到的不是竹叶,而是苇叶。显然,苇叶又薄又软,没有竹叶那样厚实有弹性。我没有用苇叶包过粽子,这次还是按老方法,用苇叶把粽子包得十分紧实,结果煮熟的粽子有几个撑破了苇叶,锅底一层“糯米粥”,好在包得少,自己一家吞下“苦果”。经验主义害死人啊!</p><p class="ql-block">端午节还有一项活动是赛龙舟。从五月初一开始,偃旗息鼓一年的划龙舟,就陆续在江面上出现了。福州地区沿江的各村镇、社区都有自己的龙舟队,端午节一到,各龙舟队就展开比赛,当然,这些赛事都是自发的,或由乡镇组织 ,或由区体协安排,江面上只要有两条龙舟并排了都能自发地迸发比赛欲望,都得比拼一下。福州的闽江及内河龙舟赛上的锣鼓声,总能招唤来成百上千市民在岸上观赏。龙舟锣鼓声,岸上呼喊声,上下呼应,好不热闹,老百姓不就图这样热闹劲吗?在福州仓山区有一条“龙舟河”,每年都会举办国际性或全国性或区域性的龙舟赛,那是高水平赛事,看一回赛事就是饱一次眼福。福州长乐区江田镇的三溪村年年举办夜赛龙舟活动。三溪村有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河宽十来米,水流平缓,正是划龙舟的好场所。白天村民各忙各的事,一到太阳下山,村里七八条龙舟就活跃起来了。这里龙舟都比较短,只能坐十几个划手。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在灯光映照下,龙舟你来我往,“摩肩接踵”,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乡亲们的加油声,叫好声不绝于耳。三溪夜赛龙舟形成特有民俗风格,从初一到初五,三溪村夜赛龙舟吸引许多外地人不辞劳累,来此游玩、拍照。端午节龙舟赛,与纪念屈原联系得上吗?我孤陋寡闻,不得而知。划龙舟就划龙舟嘛,为什么还要敲锣打鼓呢?中国有一种“娱神”习俗,就是通过敲锣打鼓、唱歌演戏、烧香放炮,来使神灵高兴,保佑乡间平安。那么敲锣打鼓划龙舟是不是“娱神”,让水里的屈原不寂寞,欢欢喜喜过自己的忌日?抑或弄出大响声来,跑鱼鳖,让屈原安享百姓送来的粽子?还是说人们在岸上纪念屈原不过瘾,非得到江上抵近追思才释怀呢?爱国主义啊爱国主义,从古到今都是非常崇高气节,爱国主义者历朝历代都受人民的景仰。这是百姓自发的情感表现,任何政治宣传都难以与之比肩。今天我们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意识形态冲撞非常激烈,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显得金贵,爱中国,爱中国共产党,就是呼唤大变局为我们赢得更加幸福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 游 泳</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6日</p><p class="ql-block">方炎炎在好友林家忠鼓动下,我终于下水了。去年11月,我花1880元买了蓝鲸恒温游泳俱乐部年票,以七十六岁高龄开始下水游泳。我是在1965年夏天学会游泳。1964年,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在北京十三陵检阅部队训练,之后毛主席畅游十三陵水库,并勉励陪同游泳的北京体育大学师生,要到大江大河去游泳,要经风雨见世面。有了毛主席号召,全国青年学生参加游泳形成热潮。1965年,我正读初中二年级,这年夏天的体育课改成游泳课。我的母校福四中在闽江边上,解放大桥上游几百米处,有一沙滩地叫广聚楼,是天然游泳场,老师就带我们到广聚楼游泳场学习游泳。几节课下来,我们班同学基本都学会了游泳。第二年夏天,本以为可以继续到闽江游泳,可是初夏时节文革开始了,学校都停课了,哪有老师带我们游泳?从此,自己除偶尔与朋友到游泳池扑腾几次,基本上跟游泳没有来往,直到退休十几年后的去年才又下水。蓝鲸游泳馆在晋安区南平东路的稻田创业小镇,离我家不很远,有公交车可到达。游泳馆的水是恒温的,正常值在27-28度之间,我每天上午9点多下水,游500米,10点左右结束,这个时间段下水游泳,既能锻练身体,也不影响自己家务活动。我通过林家忠又认识了孝礼、老王、老程、老郭、老郑等几位泳友,他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有的长年在闽江游泳,冬天也没停歇。只是年纪大了,改在恒温游泳馆游泳。而我,中学时期学的游泳,七十多岁再下水,虽说不会下沉,但没游两步就气喘吁吁。泳友老王教我说,游泳第一步先要调整好呼吸,抬头时不能呼气、吸气连着来,必须头入水时呼气,出水时吸气。我按这个方法调节呼吸,果然游起来顺畅多了。游泳是项技艺高超且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当读到宋人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中描绘钱塘江潮的“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时,看到毛主席多次横渡长江,畅游30多里而游兴不减的报导时,心头总会鼓起几朵游泳的浪花,由于机缘不合,设想很丰富,现实很无奈,下不了决心去游泳,如今终于下水游泳了。游泳有几种泳姿,我就会蛙泳,每游50米就得停下来歇口气,而其他泳友,各种泳姿都会,而且非常轻松,特别是孝礼,他比我大一岁,每次下水一口气先潜50米,再换其它泳姿,而且还要在水中倒立三次才出水,看得我目瞪口呆,大七十多岁老人有这般能耐,一点也输于钱塘江弄潮儿。林家忠也不简单,自由泳50米就换一口气。而我憋一口气才游两米,差距太大了。当然,我不能与他们攀比,要量力而行,年纪大了,不能逞强。11月下水,天气渐冷,才游两个月,就觉得气温太低,自己残胃受不了了。于是春节前,我就暂停了游泳。直到五月,天气渐暖,我才继续下水游泳。游泳完冲个热水澡,浑身极为放松,这就是游泳带来的乐趣。现在再读毛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感触更深,那首词一定是毛主席在长江游泳完后,上船时心情极为舒畅时吟诵的。“极目楚天舒”,一个舒字呈现出他老人家当时游泳后的畅快。游泳是个很好的运动,尤其适合老年人。虽然运动量很大,但不会伤及身体其它器官。可惜,很多游泳馆对老人参加游泳设置了许多限制。自己断断续续下水游泳才几个月,塌陷多年胸肌最近好像悄悄鼓起了一点,捏一捏臂膀的三角肌,好像增加了一点弹性。看来游泳活动对老人锻练身体很有好处,可惜觉悟太晚,七十六岁才开始。我抱一种信念,只要身体状态允许,就游下去,到了游不动了那一天就不游了,不攀比,不逞强,不勉强,以让自身舒适为标准,珍惜夕阳时光,用老迈的身体,玩乐青春的运动。</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