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太原作为中国历史名城,拥有多个广为人知的称号,主要源于其地理、历史和政治地位。以下是其核心称号及依据:</p><p class="ql-block">龙城这是太原最著名的别称,源于其作为多个政权的“龙兴之地”或都城的历史。例如:</p><p class="ql-block">唐朝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建立唐朝,武周时期被定为陪都;后唐、后晋、后汉等五代政权均以太原为陪都或实际行政中心,赋予其“龙城”象征;</p><p class="ql-block">现代官方资料(如太原市政府门户网站)也沿用这一称号。</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4日我们乘动车从西安出发,赶往这次旅程的最后一站龙城太原!大约乘火车需要4小时左右,途经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号称天下第二关的“潼关”、黄河、永济、洪洞、晋中。可以远眺秦岭、太行山、吕梁山!</p> <p class="ql-block">去往太原经停的车站!太原东临太行山、西临吕梁山!周边有雁门关、娘子关、偏头关、宁武关、平型关、杀虎口、黄泽关和孟门关八座名关护卫!这些关隘均以地势险要、军事战略地位显著著称,是历史上中原王朝抵御外敌或沟通商贸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这是2014年从重庆回北京时途经西岳华山拍摄的!登华山本是我的一个夙愿!但是通过这次旅程深感力不从心了!</p> <p class="ql-block">2014年在华山火车站远眺华山</p> <p class="ql-block">列车奔驰在关中平原。前方应当是天下第二关“潼关”!根据百度百科及权威历史资料,潼关在“中华十大名关”中位列第二位,仅次于山海关。其险要的地理位置(扼守晋、陕、豫三省要冲)和军事价值(如东汉曹操与马超之战、南北朝两魏争夺战等)奠定了这一地位!潼关南依秦岭,北临黄河,地形险峻,仅容一车一马通过,古诗称“人间路止潼关险”。</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潼关是关中平原的东大门,多次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如曹操绕道蒲阪津避开关口、刘裕北伐轻取潼关等),李自成潼关南原大战。潼关南原之战是明末闯王李自成与明朝军队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此役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仅以十八骑突围出来,逃入商洛山(在今陕西南部)中。足见其“一夫当关”的战略价值。</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本次列车无法看到雄伟的潼关!只能网上截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关中平原!关中平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因地理优势和农业富饶成为多个王朝的首都,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在关中平原的东头是潼关,这是捍卫关中的一座雄关。千里秦岭从西边伸展过来,笔直耸立在关中平原的南面。黄河冲出龙门天险,一路南下奔腾到这里受了秦岭山墙的阻挡,转了个大湾朝向东边奔流而去。渭河沿着秦岭山脉的北侧,穿过关中平原在这里流进了黄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地理位置独特,横跨多个省份。其北界为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以其独特的千沟万壑地貌和丰富的黄土沉积而闻名。高原的地势高,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表面地貌复杂,沟壑纵横,地形破碎。这种地貌是由于长期的侵蚀作用和地壳运动导致的。</p><p class="ql-block">历史上,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一度降至6.1%,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泥沙含量居高不下。每年有16亿吨土壤被冲向黄河,形成了“地上悬河”。</p><p class="ql-block">黄土高原的形成是地质构造运动与风力沉积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体物质来源于第四纪冰期的风力搬运堆积,同时在后期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形成过程主要分为风成沉积、构造抬升和流水侵蚀三阶段。</p> <p class="ql-block">洪洞县大槐树景区是了解根祖文化的重要场所。据文献记载,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发生了18次大规模的官方移民活动,百万民众从大槐树下被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裔。</p><p class="ql-block">“苏三离了洪洞县”是京剧《女起解》中的一段著名唱词,描绘了苏三被押解离开洪洞县时的情景。这段唱词通过苏三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她对命运的无奈和对心上人王金龙的深情!苏三,原名周玉洁,是明代山西大同府人,因被拐卖到北京妓院而改姓为苏。她在戏剧中与王景隆有深厚感情,后被冤枉毒杀沈洪,最终被洗清冤屈!</p> <p class="ql-block">山西运城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塑料大棚!这里也是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洪洞县大槐树景区是著名的寻根祭祖地,拥有丰富的移民历史背景,是了解根祖文化的重要场所,被誉为“华人老家 根祖圣地”。</p><p class="ql-block">洪洞县大槐树景区是著名的寻根祭祖之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移民背景,是了解根祖文化的重要场所。作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大槐树景区被誉为“华人老家 根祖圣地”。</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形成于数亿年的地质演变,最初为海洋环境,经多次地壳运动(如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抬升为山脉,兼具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和军事、文化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太行山曾作为战略基地,开辟了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太行山人民抵抗日军的进攻,建设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远眺太行山!太行山脉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横跨晋冀豫京四省市,兼具独特地质构造与厚重文化积淀。其南北延伸700公里,最高峰五台山海拔3061米,不仅以嶂石岩地貌闻名,更是见证了愚公移山传说、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太行山系包括恒山、五台山、小五台山、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及北京的百花山等。太行山脉北、中部斜列着三条平行的山脉,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如恒山山脉、五台山脉和系舟山支,构成“多”字型山体,盘踞在山西省境北、中部。</p> <p class="ql-block">远眺太行山!早在北宋年间就有人对太行山的形成历史提出了分析意见,那就是科学家沈括。当时他身处太行山间,看到太行山的山崖之间有“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便开始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他经过研究之后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在事隔千年后的现代,地质学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研究表明,太行山是在1亿年前开始孕育,而在240万年前开始大幅度隆起并逐渐形成。</p> <p class="ql-block">来到太原钟楼步行街!钟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明中叶由傅山祖父傅霖主持重修,成为太原府城的地标之一。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明代木构技艺,以“重檐宏甍,椽拱飞扬”为特色。民国时期,因西洋钟表普及和建筑年久失修,钟楼逐渐失去功能。1931年彻底拆除,原址先后改建为五金行、医院及饭店。</p><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作为钟楼街改造工程的核心项目,钟楼依据历史影像资料复建完成,成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旅地标。</p><p class="ql-block">复建后的钟楼延续了明代风格,但细节设计因历史资料有限有所创新,现与周边商业街区共同构成太原“古韵新潮”的打卡热点。</p> <p class="ql-block">钟楼街始于北宋(约1015年),原名“东门正街”,明清时期因钟楼得名,成为太原府城核心商业区。钟楼曾悬巨钟报时,声传十余里,后因年久失修被拆除,但街名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2021年完成一期改造,融合明清与民国建筑风格,保留老字号的同时引入新业态,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钟楼街与柳巷、桥头街等形成十字商业区,是太原百余年来的商品集散中心。以“大钟寺”(大中市)和“开化寺”(开化市)为标志性建筑,承载千年府城商业文脉。</p> <p class="ql-block">太原钟楼街的建筑风格是仿明清和民国风格。这条街道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特色,如仿明代建筑的上海饭店、古朴典雅的开化寺、具有折衷式风格的百年邮局等。此外,钟楼街还保留了按察司牌楼、开化市门楼、华泰厚等单体建筑共计18个,这些建筑都是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钟楼步行街和美食街!钟楼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因街道上的一座钟楼而得名。明朝时期,钟楼街是太原重要的商业活动中心,聚集了大量的晋商。到了民国时期,这里又重修为民国风格的建筑群,类似广东的骑楼3。现在的钟楼是2021年新建的,算是太原的地理标志之一。</p><p class="ql-block">钟楼街不仅是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地标,也是太原老城区的会客厅。这里不仅有老字号、老建筑、老手艺,还有新业态、新空间、新传承,旧时光与新潮流在这里激烈碰撞、相融共生1。</p> <p class="ql-block">山西古建筑的数量众多,据统计,山西现有古代建筑18000多处,其中木结构建筑9053处,古民居1200处,古戏台2800多座,古塔约600座,大小石窟寺300多处,数量居全国第一。山西古建筑的种类丰富,包括街署府第、防御建筑、纪念性和点级性建筑、陵墓建筑以及园林建筑等。这些古建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钟楼步行街流光溢彩!各式清末民初建筑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来到山西一定要去参观山西博物院!她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培育对象,山西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山西博物院前身为民国八年(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改称山西省博物馆。2004年新馆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2005年对外开放,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2019年7月,山西博物院分馆——山西青铜博物馆正式开馆。据2020年7月山西博物院官网显示,山西博物院展览面积1.3万平方米,文物库区1.2万平方米,共有藏品50余万件,以青铜、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画、书画等颇具特色,其中珍贵文物40282件(组),包括一级文物2129件(组),另有图书古籍11万余册。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p> <p class="ql-block">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位于中国北方地区,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山西地区曾经是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留下了众多的地上文物。山西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山西境内有大量的佛教寺庙、塔林和石窟等佛教建筑。这些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精美,反映了古代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例如,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有众多的寺庙和佛像,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而云冈石窟和平遥古城等则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山西简称晋的核心原因源于西周至春秋时期晋国的统治历史。西周初年,因桐叶封弟典故册封的唐叔虞在汾河流域建立封国,后其子改国号为晋,奠定了山西地域文化符号。战国初期三家分晋后,作为晋国故地的行政区划延续使用了这一简称!西周时期(约前1035年),周成王通过桐叶封弟典故将弟弟叔虞分封至唐地(今山西侯马)建立诸侯国。该典故记载:成王以桐叶为圭戏言封地,史官坚持君无戏言原则,最终将平定后的唐国作为封地授予叔虞,史称唐叔虞。1</p><p class="ql-block">叔虞之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晋水流域的地理特征,将国号改为晋,开启了对山西地区近700年的统治。晋国在春秋时期发展为五霸之一,形成以今山西南部为核心的宗法政治体系。</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山西博物院虽未官方明确“十大镇馆之宝”名单,但以下10件文物因其历史价值、艺术独特性及知名度,被普遍公认为最具代表性的珍品:1、晋侯鸟尊(西周)2、龙形觥(商代晚期)3、侯马盟书(春秋晚期)4、晋侯夫人组玉佩(西周)5、刖人守囿车(西周)6、北魏司马金龙墓漆屏风7、虞弘墓石椁(隋代)8、胡傅温酒樽(汉代)9、庙底沟彩陶罐(新石器时代)10、北齐娄睿墓壁画</p> <p class="ql-block">图片中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民国时期在山西探寻古迹!他们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文化遗产保护先驱和学术伉俪典范。两人共同完成了中国首次系统性古建筑田野调查,创立清华大学建筑系,参与设计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并在战乱与动荡中坚持保护古建筑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两人于1931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历时15年带领团队实地考察190个县、2,738处古建筑,首次系统建立了中国古建筑年代鉴定体系,发现五台山佛光寺唐代木构建筑,推翻日本学者关于中国无唐代木构建筑的论断!</p> <p class="ql-block">哈哈!俺属蛇!博物院中有一个专门研究“蛇”的展馆!蛇在中国文化中是极具内涵的多元象征符号,其意象呈现阴阳相生的哲学特质,既是创世始祖的化身,又承载着智慧、财富、蜕变等丰富寓意,同时也具有危险与诱惑的负面隐喻。</p><p class="ql-block">蛇的崇拜最早体现在创世神话中,伏羲与女娲作为华夏人文始祖,均被描述为“人首蛇身”的形象。这一特征在《列子》《山海经》等古籍中反复出现,如《列子·黄帝篇》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而《文选》亦提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考古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娲图》、马王堆汉墓帛画等文物也印证了这一形象。蛇身被视为连接天地的神性象征,反映了原始社会对蛇的敬畏与崇拜。</p> <p class="ql-block">山西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遗存,跨越东汉至明清,涵盖墓室、寺观、石窟等多种类型,兼具艺术与历史研究价值。山西壁画从东汉开始,经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环环相扣,其风格既有传承亦有变化,不仅体现了各个不同时期的绘画特征,而且对于美术研究以及社会、宗教诸方面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山西现存的壁画中,分量最重、数量最多的是寺观壁画。寺观壁画大多是土坯泥墙上彩绘的壁画。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壁画,是国内仅存的唐朝寺观壁画,虽然年代久远,画面残损,但画艺精湛,保存良好,堪称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的上品。山西现存五代及宋辽金时期的壁画6处,分别是平顺县大云院弥陀殿、高平市开化寺大雄宝殿、灵丘县觉山寺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朔州市崇福寺弥陀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面积近千平方米。芮城永乐宫壁画是元代寺观壁画经典作,它不仅反映了道教神祗的完整体系,而且成为一部历史人物的图像总汇。</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瓷苑艺葩》</p><p class="ql-block">展品的起始年代从之前距今1500年左右的北齐时期,向前推至了距今30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瓷器早期为原始青瓷,至东汉发展成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生产突飞猛进,北方釉陶独具特色。隋唐时期,白瓷异军突起,形成青、白并行局面。宋元时期,瓷窑遍布南北,种类繁多!</p><p class="ql-block">陶瓷生产渐成体系,地域特征日趋明显。三晋陶瓷尽显朴拙豪放,融汇晋、冀、豫、陕之技艺,博采众长,洒脱酣畅。展览将山西省古代陶瓷按照地域,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板块,晋北窑场的黑釉剔花瓷、晋东窑场的刻划花白瓷、晋西窑场的柿红彩瓷、晋南窑场的八角剔花白瓷以及晋中窑场的褐彩白瓷都颇具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中精美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山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中国历史文化天花板”。其历史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云冈石窟、晋祠等。山西在历史上多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如唐高祖李渊等帝王在此发家。</p><p class="ql-block">三晋文化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及韩、赵、魏三国,具有丰富的古建筑、戏曲和特色产品,如醋和剪纸,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晋文化是指山西地区的文化,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及其后的韩、赵、魏三国,因此被称为三晋。山西在历史上是晋国的所在地,战国时期分为韩、赵、魏三国,故称为三晋。三晋文化的疆域远超现今的山西。</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文物!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低温多彩釉陶器,以黄、绿、白为主色调,因釉色交融流动形成的绚丽效果成为盛唐文化的象征。其造型涵盖人物、动物、器皿等类别,既是随葬明器,也反映了唐代工艺巅峰和社会风貌,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是唐代创烧的铅釉陶器,得名于黄(赭)、绿、白三种主色调,实则包含蓝、褐、黑等多色。其发展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中专门开辟一个反映“晋商”文化的展馆!晋商是明清时期以山西商人为代表的中国著名商帮,其历史可追溯至隋唐,鼎盛于清代,曾与意大利商人并称世界两大商业集团,并留下乔家大院等建筑遗产。</p><p class="ql-block">晋商最早可追溯至隋唐时期,武则天之父武士彟作为木材商人资助李渊起兵,被视为早期代表。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晋商的鼎盛阶段,尤其在清代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经营范围以盐业、票号(金融业)为主,兼及茶叶、丝绸等。</p> <p class="ql-block">山西地狭人稠,促使外出经商成为谋生手段;明代的“开中制”(以粮换盐引政策)为晋商崛起提供契机。清代晋商通过驼帮(陆路)、船帮(水路)和票号(金融)三大支柱产业扩展至欧亚市场。</p><p class="ql-block">金融创新:晋商首创票号(如日升昌、大盛魁等),实现“汇通天下”,成为中国现代银行业雏形。</p><p class="ql-block">以“诚信”和“团结”为核心,形成进取、敬业、群体的文化特质,代表人物如乔致庸、王现等。</p><p class="ql-block">留存大量豪宅大院,如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等,兼具商业文化与封建家族特色。</p><p class="ql-block">衰落原因</p><p class="ql-block">政治依附:与清政府关系密切(如捐输助饷、承办军需),导致辛亥革命后因政府债务拖累而破产。</p><p class="ql-block">外部冲击: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俄商凭借特权挤压晋商茶叶市场,同时清政府的苛税加剧经营困境。</p><p class="ql-block">思想保守:未能及时适应近代资本化转型,投资土地而非新兴产业,错失票号改革机会。</p> <p class="ql-block">山西被誉为民族的熔炉,原因在于其历史上一系列的文化交融与民族融合。特别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山西成为了多元文化交汇的中心,文物种类繁多,包括金器、铜器、陶器、石雕、木板彩绘等,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山西地理位置特殊,大同在中国民族融合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历史上,山西先后有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在此活动,他们的生活足迹成为了山西多民族文化的见证。山西省是人类活动的早期地区之一,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运城垣曲县的“世纪曙猿”化石发现,将类人猿出现的时间提前了1000万年。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已在山西晋南地区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成为诸多邦国的中心。临汾襄汾县的陶寺遗址研究成果表明,这里是帝尧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区域。这使得中国史前传说的尧舜禹时代由传说成为信史,中华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证实</p> <p class="ql-block">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是周代重要的姬姓诸侯国,其霸业贯穿春秋时期,以“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扩张和长期压制齐、秦、楚三大国的实力著称,甚至被学者评价为“齐一而晋四”(春秋五霸中晋占四席)。以下是其霸业的关键特点:晋国疆域覆盖今山西全境及周边省份,融合戎狄并拓展华夏文明。其分裂形成的韩、赵、魏三国均位列战国七雄,延续了晋国的政治遗产。</p> <p class="ql-block">山西饭店(Shanxi Hotel),成立于1998年4月20日,饭店由晋盛楼、晋悦楼、晋贤楼、晋福楼、晋缘楼组成。山西饭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山西贡院。1919年冬,在省明清贡院的旧址上,修建了一座面积约一万一千平方米的大礼堂。1914年,阎锡山筹资改建为“自省堂”,康有为题写了匾额。1949年解放后,更名为“人民大礼堂”。19世纪60-70年代,先后更名为山西省人民政府第三招待所、文瀛饭店。1987年,定名为“山西饭店”。2011年,山西饭店按照明清时期的建筑规制和风格,重新装修改造,总营业面积扩展至五万平方米。2012年,饭店进行升级改造,,山西饭店荣膺“中国中高端酒店运营竞争力100强”“备受媒体关注酒店”及“太原十大运营竞争力酒店”三项大奖。</p> <p class="ql-block">首义门位于太原市五一广场北广场,是明初扩建太原城时修筑的两座南门之一,原名承恩门(与迎泽门共同寓意“承迎恩泽”),1911年辛亥革命后更名为首义门,以纪念太原起义打响黄河以北反清第一枪的历史事件。其建筑规格为: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尺寸:长60米、宽32.9米、高39.25米</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四檐歇山顶式城楼,原带瓮城(明代太原八门均设瓮城)。</p> <p class="ql-block">太原五一广场首义门明朝太原府城微缩景观</p> <p class="ql-block">这次来太原前在网上查旅游攻略,大家一致推荐太原必打卡的景点“晋祠”!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也是晋国宗祠,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晋祠的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已有关于晋祠的记载。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修建圣母殿,奠定了今日的布局。</p> <p class="ql-block">晋祠天龙山景区是国家五A级景区!由于体力的原因这次我们只游览晋祠!</p> <p class="ql-block">进入晋祠景区前的太白亭!非常精美!太白亭建于2017年,是晋祠博物馆扩建时新增的仿古景观之一,与乐天亭共同构成晋祠公园的门户景观,位于公园入口广场的第一对对称亭台。</p><p class="ql-block">命名由来:因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曾游历晋祠并留下诗句“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故以他的字号命名,彰显其诗文对晋祠文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晋祠乐天亭是一座集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和壁画艺术于一体的历史文化景点,是感受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魅力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还没有真正进入晋祠!我还纳闷走了好长一段路咋没有要门票呢?</p> <p class="ql-block">李世民塑像!太原,这座古称“晋阳”的城市,被誉为“龙城”。历史上的众多帝王曾从这里起兵,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王朝。诸如战国时的赵国,南北朝时期的前秦、北齐,以及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后汉、北汉等政权,均在太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唯独唐高祖李渊所建立的唐朝,实现了大一统。</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唐高祖次子,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3日[191]—649年7月10日[137]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p><p class="ql-block">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p><p class="ql-block">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137]),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唐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太原建城2500周年,2003年8月在晋祠公园落成了李世民及其群臣的青铜群雕,名为"龙兴晋阳"。这组雕塑宽9.5米,高6.99米,连基座高达9米,历时三年设计而成,是太原市目前为止最大的青铜雕塑之一。雕塑展示了唐王朝与晋祠的历史渊源,从左至右依次为: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李世民、李勣、魏征、马周。</p> <p class="ql-block">晋祠中著名散文家梁衡撰文书写散文《晋祠》全文座屏</p> <p class="ql-block">进入这个建筑才真正进入晋祠</p> <p class="ql-block">晋祠国家一级博物馆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建筑特点可归纳如下:历史跨度与多样性:包含宋、金、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98座古建筑,类型涵盖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塔、牌楼等,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代表性建筑包括宋代圣母殿、金代献殿、元代正殿等,展现了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三大国宝建筑:献殿(金代,四面无墙的“天然冰箱”)、鱼沼飞梁(宋代十字形立交桥雏形)、圣母殿(宋代重檐歇山顶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晋祠其中金人台上的四尊铁人造型独特,威武雄壮,是晋祠博物馆重要的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金人台铁人共4尊, 东北角一尊为民国二年 (1914年) 铸造, 东南角一尊为宋元佑四年 (1089年) 铸造, 西北角一尊是宋绍圣五年 (1098年) 铸造, 西南角的一尊是北宋绍圣四年 (1097年) 铸造。这四尊铁人的造型和神态各有千秋,虽经历了近900年的风霜雨雪,但仍晶莹明亮。</p><p class="ql-block">至于历史上人们究竟为什么铸造四尊铁人有五种解释版本:一、《晋祠志》:“铁本是金,熔铁铸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则水旺。”于是善男信女集资铸造,祈求“风调雨顺”。二、村民为预防水患,祈求村庄平安,立此金神用于镇水。三、“护祠金人”或称祠庙守护神,“献上昭济圣母,永充供养”。宋绍圣五年题记载:“倚灵感于永老,获恩德于长年”,乃侍卫圣母并祈求保佑之意(西北隅铁人胸前铭)。四、晋阳为中国北疆边陲重镇,常受外族侵犯。宋毁晋阳后不久,太原为金人所陷,金虏徽钦二帝北去,北宋到此结束。似乎晋祠铁人也是出自百姓对赵宋王朝的怨恨,加之宋帝软弱无能,于是将武装保卫故乡的愿望寄托于神灵武士。五、传说金人台是金兵占领太原并虏去宋朝二帝时筑此台歌舞庆贺胜利,于是得名“金人台”。</p><p class="ql-block">这</p> <p class="ql-block">铁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铁人之二</p> <p class="ql-block">铁人之三</p> <p class="ql-block">铁人之四</p> <p class="ql-block">晋祠献殿三宝之一位于太原市晋祠对越坊之西,是祭祀时陈列贡品的场所,专为圣母邑姜(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之母)供奉祭品而建。其历史可追溯至:</p><p class="ql-block">金代始建:1168年(金大定八年)初建,现存结构仍保留金代特征。</p><p class="ql-block">明代重修:1594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大规模修葺,添加琉璃脊饰等明代元素。</p><p class="ql-block">近代修缮:1955年依原样翻修,严格遵循早期形制。</p><p class="ql-block">献殿金代纯木榫卯建筑,四面无墙、通风透光,形似凉亭却具殿堂功能,用于存放祭祀供品,被称为“古代冰箱”。其设计体现实用性与美学结合。</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宝之一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是晋祠现存最古老的建筑。</p><p class="ql-block">据考证,初建时为供奉唐叔虞,后因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封其母邑姜为“显灵昭济圣母”,遂改称圣母殿。圣母殿基本上遵照了《营造法式》的定制,表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为我国古建国宝。</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晋祠内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p><p class="ql-block">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传说为宋代遗物。四周围廊,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风头椅是,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写照。殿内的宋代侍女塑像,是晋祠文物中珍贵的佳作,它是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的,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塑像共44尊,是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们个个眉目传神,形态潇洒,栩栩如生。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宝之一难老泉作为晋水主泉,泉水自地下岩层涌出,终年恒定17℃,每秒流量1.8立方米。泉名源自《诗经》“永锡难老”,象征生生不息,历史上灌溉千顷农田,形成“千家灌禾稻”景象</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位于太原晋祠内八角亭下的圆井,为《山海经》记载的悬瓮山水系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现存难老泉亭为明代建筑遗存。作为晋祠"周柏唐槐、宋代彩塑、难老泉"三绝中唯一动态景观,泉水恒温17℃澄澈如碧,曾载舟通航。</p><p class="ql-block">明代《晋祠志》记载,泉水日涌量可达20万立方米,灌溉周边3万余亩农田,同时供给太原工业用水。主泉区由主泉口与36个小泉眼构成复杂涌泉系统。</p> <p class="ql-block">享用难老泉的游客们</p> <p class="ql-block">晋祠鱼沼飞梁三绝之一</p><p class="ql-block">建于北宋的十字形桥梁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雏形,34根小八角石柱承托斗拱结构,兼具防腐石材与韧性木材优势,被梁思成称为“古画仅见,实物孤例”。</p> <p class="ql-block">官方名称为周柏,因其树龄可追溯至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得名;别称卧龙柏(因树干倾斜45度形似卧龙)、齐年柏(与晋祠历史同寿)。经碳14检测,树龄在2600-2990年之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其栽植年代与西周“桐叶封弟”典故(晋国始祖唐叔虞受封)相关,被誉为“晋阳历史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形态特点;树干向南倾斜45度,主干直径1.77米,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枝干虬曲如龙,苍劲挺拔,虽历经风霜仍枝叶繁茂。</p> <p class="ql-block">晋祠以3000余年历史、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三晋文明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晋祠最初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传说西周时期,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今山西翼城),姬虞治国有方,死后被尊为唐叔虞。其子燮因封地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遂在晋水源头建祠祭祀,称唐叔虞祠(后称晋祠)。这一传说在《史记·晋世家》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均有记载。12</p> <p class="ql-block">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晋祠中山西古代名臣及廉吏展有狄仁杰、于谦、司马光、柳宗元等</p> <p class="ql-block">晋祠中千年古树</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供奉的圣母是邑姜,即西周时期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同时也是姜子牙(姜尚)的女儿。这一说法得到多数权威资料的认可。</p><p class="ql-block">在晋祠众多引人入胜的景点中,还有一处鲜为人知的“绝妙之处”——圣母殿的八根蟠龙柱。这八根柱子,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屹立在圣母殿内,默默诉说着历史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晋祠中比比皆是的各朝代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9日晋文公祠面向游人开放。晋文公祠是晋祠景区改造新增景点中最大的亮点,位于太原市晋祠公园东南角南湖湖心,为仿汉代高台式祠庙建筑风格,既呼应晋祠历史,又诠释晋祠的厚重历史文化内涵。晋文公祠由入口前导区和祠庙祭祀区两部分组成,入口前导区包括阀门、柱梁石桥、百戏楼以及祠前广场,祠庙区为高台式建筑群,高台内部局部做空辟为展厅,四周为回廊</p> <p class="ql-block">晋文公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公园东南角南湖湖心,晋文公祠配套晋祠景区,提升至晋祠为太原市AAAAA级旅游景区打造。晋文公祠位于为仿汉代高台式祠庙建筑风格,诠释了晋祠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山西人杰地灵,载入中国史册的很多明君贤主都出生、发迹于这里,晋文公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晋文公,即重耳,晋献公之子。他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晋文公一生坎坷,颠沛流离19年,受尽苦楚,晚年方才立国建业!晋文公祠中仿古代车马模型!</p> <p class="ql-block">早上起来遛弯,在酒店附近发现一个文瀛公园!太原文瀛公园,始建于明、清时期,面积11.9万平方米,其中文瀛湖面积为3.96万平方米。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位于迎泽大街东段、五一广场西北面,是依湖而建、风景优雅、文化积淀深厚的综合性公园。 太原文瀛公园从明代的海子堰到现文瀛公园,经历了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4个时期。辛亥革命后,始称文瀛公园。民国十七年(1928)北伐战争后,更名为中山公园。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太原后,更名为新民公园。1945年日本投降后,更名为民众公园。1950年,更名为人民公园。1982年3月8日,更名为儿童公园。2004年5月1日,公园实现拆墙透绿,免费开放。2009年7月20日,复称文瀛公园。公园总面积8.93公顷,其中文瀛湖面积3.96公顷,设有东门、北门、西门、新西门。园内有古迹参观、主题游览、文娱休闲、儿童活动等功能区。</p> <p class="ql-block">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坐落于文瀛湖东岸,是清朝山西举行乡试、会试的场所。始建于明正统十年(1445)。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贡院创办山西公立中学堂,民国三年(1914)更名为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高君宇、贺昌、彭真等都在这里就读并从事革命活动。2003年3月,被辟为中共太原支部旧址,并成立纪念馆。纪念馆包括1栋3层主楼和部分仿古建筑平房。建筑面积5656平方米,展厅面积2295.33平方米。设有彭真生平业绩陈列、中共山西历史陈列、高君宇生平业绩陈列、贺昌生平业绩陈列等。</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所在地即是中共太原支部旧址,这里原是明清时期的山西贡院。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山西巡抚衙门在此创办山西公立中学堂。1913年(民国二年)更名为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太原五中前身),是山西革命的红色摇篮,山西党、团组织和学生运动的发祥地,是山西传播新文化的前哨阵地。1919年,太原各界声援北平的五四爱国运动,拉开了太原学生运动和山西革命运动的序幕。1925年春的反房税斗争,涌现出傅懋恭(彭真)、纪廷梓、张叔平等一批先进学生领导者。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入太原后,省城各校学生由中共太原支部和团组织倡导,聚集于此,成立了“沪案后援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统一战线。</p> <p class="ql-block">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的主馆大楼展厅一层,东展厅为高君宇、贺昌生平业绩陈列;西展厅为彭真与山西陈列。在大楼内,人们满怀敬意地瞻仰着彭真、高君宇、贺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铜像。铜像边摆放着绿植,素雅高洁。中共太原支部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党史系统先进集体、山西省廉政教育基地、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和山西省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由于时间的关系未能进馆参观!只能在外面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今晚就要结束太原的旅程,利用上午空余时间又来到太原著名古迹“纯阳宫”游览!</p><p class="ql-block">太原纯阳宫,又称吕祖庙,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它是道教建筑中别具特色的优秀范例,供奉唐代道士吕洞宾(道号“纯阳子”),因吕洞宾之号而得名。纯阳宫集庙宇与园林风格于一体,拥有五进院落,院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门前有四柱三楼木牌坊,造型与色彩极具特色。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纯阳宫的具体创建年代已无确切记载,但根据史料推测,大概率建于明代。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晋藩王朱新扬、朱邦祚为纪念吕洞宾,在旧址上重新规划布局并出资兴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曾进行整修与扩建。</p> <p class="ql-block">宫中国宝“涅槃变相碑”位于纯阳宫的碑廊,碑廊内有汉、北魏、唐代的碑刻,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通唐代的‘涅槃变相碑’,碑螭首龟趺,额部雕天宫和须弥山,此碑意在表现佛祖去世前后的情景与佛陀(佛祖)讲法度人的故事。可以看到碑身正面中央浮雕为佛祖去世时众弟子举哀情景。上部分雕“临终遗戒”“纳棺”“荼毗”(指僧人火葬)、“送葬”四图,下部为纯陀供养图,碑螭首龟趺,额部雕天宫和须弥山。碑阴上部是天界起塔、八王分舍利,下半部是弥勒三尊像及碑文。两侧面雕天王、童子、狮子等。”碑上有“大周大云寺奉为圣神皇帝敬造涅槃变碑像一区”的刻铭,据介绍,绘刻涅槃故事的用意是与《大云经》里佛祖涅槃后将有净光天女君临天下的预言相配合,从而为武则天登基当女皇制造舆论。</p> <p class="ql-block">涅槃变相碑背面照片,此碑原是山西运城临猗县大云寺遗物,寺宇早毁,碑于1957年移入此地。2002年,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涅槃变相碑”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细细观赏“涅槃变相碑”</p> <p class="ql-block">涅槃变相碑简介</p> <p class="ql-block">太原纯阳宫是一座集庙宇、园林风格为一体的五进院落,院内亭台楼阁。门前有四柱三楼木牌坊,造型、色彩均有特色。太原纯阳宫是道教建筑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优秀范例,具有鲜明的道教建筑特色,为研究中国道教建筑道教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p> <p class="ql-block">太原纯阳宫创建年代不详。相传长春真人弟子宋德芳曾主持过该宫观。因此始建年代不会晚于元世祖忽必烈时代。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晋藩朱新场、朱邦祚兄弟二人扩建。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道士高炼昌增筑巍阁三层。现为山西省博物馆二部。为山西省出土文物和其他文物专题陈列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太原纯阳宫是一座集庙宇、园林风格为一体的五进院落,整座建筑占地万余平方米,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道德之门、献殿、吕祖殿、九窑十八洞、玉皇阁。太原纯阳宫前有四柱三楼木牌坊,内主要建筑有吕祖殿、回廊亭、巍阁、配房、砖券窑洞、关公亭等;主体建筑吕祖殿,面阔三间,殿内原奉吕洞宾塑像;殿后两院,各以楼阁式建筑组成,高低错落;后院之中的巍阁是宫内的最高建筑。</p> <p class="ql-block">图片中的常阳天尊像是唐代开元七年(719年)的汉白玉雕像,高2.56米,头戴莲花冠,长髯垂胸,右手执拂尘,左手凭几而坐,具有典型的唐代造像风格。为国家首批195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之一,艺术与历史价值极高。</p> <p class="ql-block">纯阳宫也是山西历史建筑博物馆!九宫八卦院全国唯一的道教建筑布局,底层按八卦方位(乾、坎、艮等)设计,上层以四楼四亭环绕中心回廊亭,形成“九星”对应“九宫”的天地格局。</p><p class="ql-block">地下设有互通窑洞(“九窑十八洞”),体现道家宇宙观。</p> <p class="ql-block">俺们穿越到盛唐</p> <p class="ql-block">此作品中有一张与历史形象迥然不同的武圣关羽的照片!太原纯阳宫的关羽铜像为元代铸造的提刀跨马像,呈现罕见的无须形象,展现了早期关公造像的艺术特征。 具体介绍如下:关羽铜像的位置与基本特征</p><p class="ql-block">位置:位于太原纯阳宫一进院的太湖石假山上,属于“纯阳九景”之一。</p><p class="ql-block">外观:无须圆脸:与常见的“美髯公”形象不同,该铜像面部圆润、下颌无胡须,体现了明代之前的造像特点。</p><p class="ql-block">服饰与姿态:身披铠甲,手提青龙偃月刀,骑赤兔马,呈现威武的大将军形象。</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铸造年代:根据造像特征和史料考证,该铜像为元代作品,早于明代万历年间关羽被册封为“伏魔帝”后的长须形象。</p><p class="ql-block">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元代风格:注重力量与威严的结合,神态刻画细致(丹凤细目、眉角上挑),展现出胜券在握的自信风度。</p><p class="ql-block">道教文化关联:关羽在道教中被尊为“关圣帝君”,纯阳宫作为道教宫观,此像反映了宗教与民间信仰的融合。</p><p class="ql-block">独特之处</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该铜像是研究关羽形象演变的重要实物例证,佐证了早期关公造像以武将形象为主,无须髯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7日我们来到太原武宿机场乘机回哈尔滨</p> <p class="ql-block">吐槽本次航班(略去航空公司名称)!机上餐食只有一小瓶白开水和一小盒米饭!呵呵!这与我1994年赴美时在飞机上可以喝茅台相差甚远! </p> <p class="ql-block">在飞机上俯瞰三晋大地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p> <p class="ql-block">这趟返乡加旅游的行程约5600公里,途经海南、贵州、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内蒙、辽宁十个省份!美篇也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欣赏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