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探源》之【503】“先敬罗衫后敬人”

张峰

<p class="ql-block">  “先敬罗衫后敬人”的意思是,指世俗势利,只注重衣着,不注重人品。用来形容世俗的势利眼光,</p> <p class="ql-block">  “先敬罗衫后敬人”最早见于元代杂剧《谇范叔》中的“贤士,如今世上都是先敬罗衣后敬人的时节”,原指战国时期,魏国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范雎(?—前255年),被冷落后换装重获尊重的历史典故,范雎出身低微,入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却备受冷落。随须贾出使齐国时,因获齐王赏识遭须贾嫉妒。回国后,须贾联合相国魏齐诬陷他通敌,范雎惨遭毒打,肋骨尽断,佯装死亡才逃过一劫,后在郑安平帮助下隐姓埋名。不久,范雎抓住机遇,结识秦国使者王稽,得以入秦国。他向秦昭襄王痛陈穰侯魏冉专权之弊与秦国困境,提出“远交近攻”战略,深得昭襄王赏识,被拜为丞相。掌权后,他瓦解六国合纵,巩固秦王集权,又羞辱魏国使臣须贾,迫使魏齐自杀,最终实现从阶下囚到秦国权臣的逆袭 。</p> <p class="ql-block">  “先敬罗衫后敬人”这一俗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启示:外貌只是人的外在特征,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能力、性格和价值观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性格特点和内在世界,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一个人的本质,而外貌并不能反映这些丰富的个体差异。以貌取人容易引发各种偏见和歧视,摒弃以貌取人的观念,不能被外在的光鲜所迷惑,而忽略了内在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象所左右,同时也努力克服自身的这些弱点,以更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 </p><p class="ql-block"> (阿峰 搜集 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