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县“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宣讲活动系列(68)

劉雲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共永丰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永 丰 县 关 心 下 一 代 工作 委 员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背景音乐🎶《那一片红土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歌曲歌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共和国的历史里 历史里</span></p><p class="ql-block">有一片红色的土地</p><p class="ql-block">风雨如磐的年代</p><p class="ql-block">红旗在这里高高举起</p><p class="ql-block">红色的瑞金 红色的儿女</p><p class="ql-block">红色的政权 红色的传奇</p><p class="ql-block">红土地啊红土地</p><p class="ql-block">烈士的鲜血染红了你</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啊在这里</p><p class="ql-block">旧的世界来了个翻天覆地</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啊在这里</p><p class="ql-block">劳苦大众第一次这样扬眉吐气</p><p class="ql-block">在共和国的记忆里 记忆里</p><p class="ql-block">有一片光荣的土地</p><p class="ql-block">翻身解放的百姓</p><p class="ql-block">为保卫苏区前赴后继</p><p class="ql-block">战场炮声隆 当年鏖战急</p><p class="ql-block">热血铸英魂 长征千万里</p><p class="ql-block">红土地啊红土地</p><p class="ql-block">烈士的鲜血染红了你</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啊在这里</p><p class="ql-block">一草一木都诉说英雄的事迹</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啊在这里</p><p class="ql-block">一砖一瓦都印刻上了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那一片红色的土地</p><p class="ql-block">那一片红色的土地</p><p class="ql-block">你是共和国的摇篮</p><p class="ql-block">你是共和国身上永远的印记</p><p class="ql-block">那一片红色的土地</p><p class="ql-block">红色的土地 土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  积极推进我市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建设!</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span class="ql-cursor"></span></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2年,永丰革命事业按下了“暂停键”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文/袁飞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27年8月至1931年和红军长征前的1933年至1934年10月这两个时间段,永丰每年都发生了一些重大的或比较大的革命事件。比如:1927年11月和12月,分别建立了中共永丰区委和永丰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初,爆发了著名的藤田暴动;1929年2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到永丰境内;1930年12月,发生了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龙冈大捷;1931年5月,发生了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中村战斗;1933年,发生了藤田整编和中央红军首届赤色体育运动会;1934年4月底5月初和6月上旬,分别发生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龙冈秤砣寨保卫战和中央红军长征前最后一次胜仗银龙下战斗。唯独1932年,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永丰没有发生什么革命事件,好像永丰革命事业在这一年按下了“暂停键”。事实真的如此吗?非也!非也!实际情况是,在这一年里,永丰革命事业不但没有暂停,反而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延续和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地方各级基层党组织得到健全和发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党员队伍的日益扩大,中共永丰县委在发展和健全党的各级基层组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当时,从区到乡到村都建立了党的组织,在区建立了区委,在乡建立了支部,在村建立了小组,在政府机关、地方部队及工会、共青团机构中也建立了党组织。根据县委1932年12月的统计,截至到当年8月31日止,全县建立了良村、南坑、北坑、龙冈、沙溪、石马、潭头、藤田8个区委和三个委员会【即八都(瑶田)、七都革命委员会和城市工作委员会】,党支部达78个,党小组111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2年5月,中共永丰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藤田杏塘村仲魁书院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200余人,代表全县3600余名党员,县委书记李福槐在会上代表县委作了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总结了近一年来的工作,提出了当前各项任务。经过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大会通过了数项决议。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三届永丰县委,李福槐继任县委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届党代会后,永丰县的党组织有了迅速的发展。1932年7月,县委在七都圩成立了一个城市工作委员会和七都革命委员会; 11月,八都(瑶田)区委正式成立,至1932年底,中共永丰县委管辖9个区委、1个城市工作委员会、2个革命委员会。1932年9月8日,县委发出《中央苏区永丰县八月份工作总报告》,12月发出《中央苏区永丰县区乡名称党的统计表》,同年12月23日发出《中央苏区永丰县两个月冲锋工作报告》。根据这些文件,中央苏区永丰县到1932年底为止,实有共产党员人数为:3832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县委在1932年7、8月,根据中央和省委的布置,对区委和党支部进行了改选。通过总结党的工作,积极开展思想斗争,选举新的区委和党支部,把一些立场不坚定、工作不积极的党员干部从领导岗位上换下来,把个别阶级异己分子和变节分子从党内清除出去,把一些阶级立场坚定、革命积极的党员提拔到党的领导岗位上来。</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 苏维埃政权得到发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永丰根据地从区到乡到村,普遍建立了苏维埃政府;从区域分布上看,1932年前后,永丰南部和中部普遍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也是在这一年,苏维埃中央政府将永丰划为良村、南坑、北坑、龙冈、沙溪、石马、潭头、藤田8个区苏维埃和八都(瑤田)革命委员会、七都革命委员会、城市工作委员会,分辖87个乡苏维埃,即:前村、船形、瑶林、章溪、龙冈、君竹、言元、潭头、石陂、汗市、金溪、八石、潭云、杏塘、老圩、新圩、宜元、亩源、碓口、言东、梅山、毛然、龙交、保岩、下村、上固、南溪、东叶、破塘、蝉田、长埠、中村、洲上、胡溪、良坊、水东、约溪、碓江、层山、郑溪、空坑、饶溪、南北、下固、龙洲、风叶、中埠、上溪、发坊、谢坊、曾坊、田心、石湾、后村、湖兴、水浆、双坑、高表、南坑、文溪、交车、北济、下珠、梅兰、龙湾、读书、平正、严访、温坊、交家、社甲、石马、下罗、龙潭、铁元、左坑、其坑、卧龙、陂头、莲塘、北岸、太平、南林、小岭、园内、梅坑、下斋。</span></p> <p class="ql-block"><b>  藤田镇杏塘村仲魁书苑</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召开两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发挥群众当家作主的原则,进行苏维埃政府的换届选举,永丰县在1932年先后两次召开了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2年1月1日,在沙溪召开了永丰县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议历时4天,到会代表291名,会议选举吴泷水继任主席,邱慈良、陈鸿烈任副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2年6月,召开了永丰县第四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址不详),邱慈良当选为主席,罗贤辉当选为副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什么1932年初召开了一次代表大会, 6月份又召开一次?这是因为江西省工农兵代表大会于当年5月初闭幕,作出了很多决议,部署了很多工作,需要各县迅速执行,于是永丰县在6月份又召开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以便贯彻落实省里布置的多项重要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 地方武装和革命群众组织得到空前发展和壮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经过三次反“围剿”战役,永丰地方武装不仅在数量上得到增加,而且在武器装备上得到充实。到1932年,县有独立团、模范团,区有独立营、游击队、赤卫军,乡有赤卫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年10月,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将全部赤卫军以区为单位,统一进行改编,一个区设赤卫军(队)营,营下设三个连,第一连第一排是洋枪排,第二排是土枪土炮排,第三排是梭标排;第二连的一、二排是担架排,三排是运输排;第三连的一排是向导、交通、侦察排,二排是破坏、慰劳排,三排是洗衣排。永丰少年先锋队的组织机构也与此一样。至此,全县赤卫军(队)和少年先锋队人数,仅以1932年为例,到年底,赤卫军(队)便发展为14421人,少年先锋队为9417人;有枪849支,梭标1680支,大刀58把,土炮86门,鸟枪337支。这些武装,不仅加强了领导,统一了指挥,而且极大地发挥了战斗力。尤其是赤卫军(队),在赤色清乡中便发挥了很大作用,使敌特分子在苏区站不住脚,如1932年在严坑村查获了几家地主暗藏的国民党党旗和国旗,并对不法地主分子进行了批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1932年12月止,县委的统计报告显示:全县地方武装有一个独立团,215人,160支枪(后发展到600人,400支枪);二个游击队,330人左右(后发展到426人),158支枪;一个模范团,335人,254支枪(下设4个连);一个保卫队,35人,30支枪。永丰独立团升编为红军独立第5师第2团,团长王志文(广东人),后调换的团长先后为王光树(湖南人)、周生财(吉水人),政委肖子三(兴国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次是各种革命群众组织得到空前发展和壮大。据县委1932年10月统计:参加工会的原有844人,现有1069人;参加雇农工会的原有932人,现有1123人;参加贫农团的原有45230人,现有46436人;参加互济会的原有21100人,现有25202人;参加反帝同盟的原有12140人,现有14782人;参加拥苏同盟的原有4522人,现有5297人。总之,在这一年里,永丰南北处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革命气象。</span></p> <p class="ql-block"><b>  中华苏维埃政府《选举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选举证”为毛边纸印刷,画面设计新颖,中华苏维埃政府鲜红印章盖在中间,光彩夺目。文字都是用繁体字书写,选举人为“曾九秀”,别“女”,编号为“江西省杨殷县熬源区第拾号”,发证机构为“咸潭乡选举委员会”,时间落款为1933年10月30日(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杨殷烈士决定:将江西省兴国县一部分划分新县,名杨殷县)。</p><p class="ql-block"> 据文物专家称:红军时期的革命文</p><p class="ql-block">物这张实名制的选民证显得尤为珍贵,选举证背后还站着一位自尊、独立的传奇女性。鉴于这张选举证有很大的史料价值,该《选举证》已由文物管理部门收藏。</p><p class="ql-block"> 这张《选举证》是永丰县古县镇五团村村民杨晋宝在祖屋中发现的。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央苏区民主与法制建设提供</p><p class="ql-block">了实物史料,是中国选举制度的一个缩影和凭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江西省永丰县南坑区苏维埃政府《居住证》</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江西省永丰县南坑区苏维埃政府《通行证》</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侵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永丰地方武装因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其独立作战能力明显增強,对敌作战时也不断取得胜利。仅以1932年为例,就有两次粉碎了反动派对永丰北部根据地的侵扰。</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峡源战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2年2月即正月初旬,驻守永丰县城的国民党陈诚部第十八军第30师两个团为攻打根据地进行分工,其中一个团固守县城,另一团约300多人进扰七都,企图威胁古县等根据地。当时,中共永丰县委和县苏政府,立即集中县独立团、模范团、游击支队等武装,由独立团首任政委帅宗仁统一指挥,从藤田出发,行军一夜,18日拂晓到达七都。不料,我军这一行动被地方反动武装察觉,永丰头号反动头子即七都舍下村的王子僧和靖卫团队长江国柱立即纠集靖卫团两个排的兵力,从县城赶到今佐龙江口村,企图从七都车头、今佐龙马形坑两个方向,迂回我后方,阻断我军的后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针对这一情况,我地方武装虚张声势,将三支队伍都改为主力红军的番号,给敌人以精神威胁。18日早饭后,游击支队佯攻永丰县城,以牵制县城敌军的兵力;独立团和模范团分别从七都圩和乌石冈两个方向包抄前进。当部队行进至马形坑村附近的峡源时,便与敌人前卫部队即靖卫团第3队遭遇。从而揭开了峡源战斗的序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战斗打响后,敌我各占一山。由于地形条件所限,我军几次冲锋都未获效果。双方从上午对峙到下午,都未分胜负。晚饭后,帅宗仁召集连以上干部战地紧急会议,研究新的战术,重新部署兵力,决定挑选40名政治条件好、年轻力壮、斗争坚决、战斗勇敢的战士,组成突击队,连夜行军,迂回到敌后,包抄敌人后卫,截断敌人归路。突击队经数小时急行军,于夜晚12时许,在敌后突然发起猛攻,接着我军打正面的队伍,跟突击队一起,以密集的火力前后夹击,敌军无法抗衡,阵线一团混乱。在我军火力的猛烈射击下,敌人已溃不成军,不到一小时,即有100多人被打死,200多人当了俘虏,缴枪300余支,缴获轻机枪2挺,歼灭进犯苏区的敌军主力300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子僧、江国柱所率领的60多名靖卫团,听到枪声后便拉到战线之外,不敢去前线参战,待敌主力不曾注意他们时,则向县城逃之夭夭了。这样,战斗以我地方武装取胜而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县战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2年7月,以梁澄清、吴保芳为头目的地方反动武装永丰靖卫团,在反动封枪会的配合下,在古县一带进行侵扰。这对古县的革命斗争十分不利,还严重威胁着瑶田以北的革命苏区。为了打击这股反动势力,在摸清敌人兵力的情况下,驻扎在藤田的红色警卫营,摸黑出发向古县进击。次日凌晨,趁敌人还在呼呼大睡时,我警卫营战士冲入敌人驻扎的村庄,向敌人发起突然袭击,敌人惊醒后,来不及准备,慌忙向永丰县城逃窜,警卫营战士疾速追歼,穷追猛打,战斗很快胜利结束。这次战斗共毙伤敌人约200人,俘敌30余人,缴枪30余支;还抓获了封枪会的队长,并缴获了敌人的部分文件。战斗结束后,警卫营战士还在古县附近抓了不少从藤田地区逃出来的豪绅,并把他们押解回藤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县战斗胜利后,在红色警卫营的帮助下,利用缴获敌人的武器,建立了古县游击队,这支年青的游击队经常出没在古县、八江、华田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侵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六、县行政区划的调整或扩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几次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和土地革命斗争的深入,苏区永丰县的行政区划也得到了调整或扩大。其中,1932年情况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1932年4月,藤田、石马二区进行了第二次分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藤田区分为藤田、邱坊两区。藤田区辖:小岭、曾坊、老圩、温坊、藤田、田心、杏塘、严坊8个乡;邱坊区辖:园内、洲上、金洒、谢坊、平陂5个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马区分成石马、上溪、中村、北坑4区。石马区辖:石马、龙坊、龙湾、层山、姚坊、严东5个乡;上溪区辖:大坪、陈坊、上溪、下溪、下村、横溪、礼坊、曹坊8个乡;中村区辖:中村、夫坑、义溪、长坑、龙高、山神6个乡;北坑区辖:南坑、龙溪2个乡。</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1932年7月前后,良村区分成良村、南坑两个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良村区辖:前村、后村、岭下、石街、约溪、良村、亩坑、谢坑8个乡;南坑区辖:中叶、枫叶、松江、雄口、保沙、富保、郑溪、上坑、北坑、南坑、富洒、燕坑12个乡。君埠、龙冈两区未变。</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1932年8月,从石马区分出北坑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七、红军卫生医疗事业得到发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1年3月,红一方面军总部在君埠东南部筹建了大田红军总医院及四家分院。在此基础上,1932年前后,江西省军区又在永丰县潭头乡田中村,创办了“江西红色第一医院”,汤扬炳任院长:谢念辉任政委。医院有医护人员近20人,还招收了边学习边工作的看护生20余人,收治了300多名伤病员。医院还附办了一所中药铺,军民两用。这所医院后来迁到君埠大田村,随军部分改称红22军野战医院:留下部分并入原大田村红军总医院及其四个分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2年8月14日乐安、宜黄战役前夕,朱德、王稼祥从兴国来到君埠红军医院看望伤病员,并布置乐安、宜黄战役的准备工作。当时,在永丰君埠铁龙,朱德以中革军委主席名义,王稼祥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名义,发布了关于建立和健全转运伤兵工作的《铁龙通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  君埠大田红军总医院旧址——邱氏宗祠</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2年发生的这些革命事件和实践活动虽然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革命大事件和运动,显得有点“不起眼”,但同样属于永丰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之所以这一年与之前和之后相比,永丰革命形势显得相对“平静”,是因为从1931年9月15日结束第三次反“围剿”到1932年底第四次反“围剿”开始,中间(主要包括1932年)有一年多时间没有新的“围剿”与反“围剿”战争,这样,包括永丰县在内的中央苏区似乎显得“风平浪静”。在这一相对安定的形势下,永丰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借此机会积极参加苏区各项革命和建设事业,赢得了更多更好的巩固和发展,因而呈现出一派生机蓬勃的局面,物质生活和文化生话都有了进一步提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主要参考资料:</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中国共产党江西永丰历史(第一卷)》(中共永丰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永丰人民革命史》(1995年5月中共永丰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主编和执笔:熊长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老红军吕明清二三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文/艾圣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15年12月,吕明清出生在永丰县瑶田镇孟陂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4月,吕明清参加工农红军,成为红一方面军五军39团的一名战士;193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参加长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没有经过长征的人,是绝对不能体会到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句话的境界的。”吕明清曾说,“长征中,敌强我弱,敌优我困,红军的条件十分恶劣,红军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指挥得好,把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打垮,没有毛主席的英明指挥,想战胜敌人是不可能的。”</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巧渡金沙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征中,让吕明清最难忘的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摆脱国民党的追击,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绕道云南,佯攻昆明,使敌人调集兵力加强昆明防御,实际上毛泽东运用“暗渡阵仓”战术,命令大部队急行军直赴金沙江。抢渡金沙江,吕明清是亲历者。为了赶往渡囗,吕明清和红军将士们克服重重困难,一天一夜走了150多里路。在行军中,炊事员把饭摆在路边,战士们拿着一只碗装了饭就跑,边跑边吃,可以说像马拉松竞赛,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敌人的大部队都调往昆明防御,剩余的也被红军甩得远远的。红军用了7天7夜时间,靠7条小船全部安全渡过了金沙江。</span></p> <p class="ql-block"><b>  红军巧渡金沙江</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爬雪山过草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除了粉碎敌人一次次围追堵截,还要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最为艰难的是爬雪山、过草地。吕明清所在部队翻越夹金山时,漫山白茫茫一片,在上雪山之前,上级要求大家作好充分准备,能防寒的东西全都用上了。上山时,你拉我,我推你,是一步一步地爬,党员、干部帮助小战士扛抢、扛包。班长见吕明清走不动了,把他的枪也抢过去背。下山时,吕明清和战士们一个个滚雪球似的,边走边滚,翻过了夹金山。在两河口,吕明清所在部队与红四方面军李先念带领的三十军在一块草甸上会合。当时,两个方面军的战士虽然互不相识,但是共同的追求和理想像久别重逢的兄弟,大家特别高兴,互相祝贺。</span></p> <p class="ql-block"><b>  红军爬雪山</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几天休整,开始过草地,由于是少数民族聚集地,人烟烯少,缺乏补给,吃成了红军战士的最大问题。开始大家节省着吃点准备的干粮,越往草地深处走,越困难,干粮全吃完了,吃树皮、树叶、草根、野菜;走在前面的部队还有草根吃,后面部队草根都很难找到;战士们将牛皮鞋熬了吃。部队走了七天七夜终于走出了草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草地后,部队进行了整编,吕明清编到刘伯承的部队,充实红四方面军的力量,称左路军。张国焘与党中央搞分裂,提出的“川康计划”遭到党中央否认,他坚持南下,反对北上抗日,红四方面军又被迫返回过草地南下。在草地行走过程中,吕明清亲眼看见一堆堆没有点燃的柴火周围有坐的、有卧的各种姿态牺牲的红军战士,有的腐烂得露出白骨。后来,每当想起这段经历,吕明清热泪盈眶,说:“没有党,没有红军的集体主义精神,我是走不出草地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红军过草地</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达陕北后,吕明清投身抗日战争前线,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斗,给日寇以沉重打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吕明清从战士、班长、排长、营、团特派员、团副政委、师供给部政委,干部部副部长、江西省兵役局副局长、吉安军分区副司令员、一直到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无论职位高低,从不居功自傲,总是说:“共产党的官是为人民服务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吕明清讲起亲身经历的革命故事,最深切的体会是“共产党是人民军队取得一场场胜利的主心骨”。吕明清以自己老党员的行动去彰显共产党员的形象。他从不在乎个人得失,曾12年没有提过职,23年没有调过级。他常向身边人讲起当年和他一起参加红军的30多个同乡,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他说:“和革命烈士比,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退职不褪色</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7月,吕明清由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改任省军区顾问。当顾问之前还担任了“江西省防汛指挥部副总指挥”,离职后一直没有正式卸任,他仍坚守工作岗位,革命本色不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6月,赣江、抚河流域连降暴雨。随着不停的暴雨,吕明清越来越担心:赣江水位会不会暴涨?抚河下游会不会决堤?鄱阳湖会不会泛滥?一个又一个问号在他脑海里盘旋,睡不稳、吃不香。一天,他草草地吃完早饭,抓起一把雨伞,急匆匆奔向司令部作训处。值班参谋看见吕明清来了,立即站了起来:“报告首长,据省防汛指挥部通报,赣江、抚河两大河流的水位已超过警戒线,这是1912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听着值班参谋的报告,吕明清明白目前面临的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是一场异乎寻常的恶战!此时此刻,吕明清对值班参谋像下达作战命令一样,字字句句,落地有声。接着,他不顾个人安危,和省领导直奔分洪现场,亲自指挥起闸分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吕明清亲临抗洪抢险一线指挥,得到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才的高度肯定。1983年1月,杨成武上将在《前线报》撰文《向吕明清同志学习》,在文末深情地寄语:“老骥仍要千里行。让我们……继续当好革命的铺路石,把共产主义旗帜扛到底,让晚年的历史放射出新的异彩!”1983年2月,江西省军区作出决定,号召所属部队和民兵向吕明清同志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2年1月,老红军吕明清逝世,享年97岁。</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主要参考资料:</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老红军专辑》之二十一(戴廷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永丰人物》(《永丰人物》编纂委员会,2010年6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顾问 周忠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主编 王素華 朱冰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撰稿 袁飛賢 艾聖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图片 曾健 袁飛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编辑 劉雲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b></p>